需求层次理论

主张通过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理论。它是最早的一种激励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动力学理论》(1943)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在《动机与人格》(1954)、《尤赛琴管理》(1966)等著作中进一步完善。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有:

(1)生理的需求。包括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生理需求,诸如吃饭、穿衣、生育、住所、睡眠等,是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

(2)安全的需求。即要求免除危险和威胁的要求,如生活有保障,生病或年老时有所依靠,免除种种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等。

(3)情感的需求。如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给予和得到友爱,自己有所归属(如成为某个集团成员),能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帮助等。这类需求比上述两类需求更难以把握,大多数人对这种需求都很强烈。

(4)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获得成就的信心、自立和自由等愿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则需要威望、承认、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5)自我实现或完善的需求。人需要做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能力。在得到自我实现后,会发现人生更加有意义,工作的积极性也就更大。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又在第五层次之上增加了求知的需求和求美的需求两个层次。

马斯洛还把人的需求分为低级的和高级的。他认为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属于低级的,其余属于高级的需求。前者是外在的、物质上的满足,后者是内在的、心理上的满足。他认为,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实质性的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虽然任何需求都不可能得到绝对充分的满足,但已经相对满足的需求就不再起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人的需求总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伦理、环境会诱发不同的需求。

学术界和管理学界对需求层次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这种理论在实际管理中却获得了广泛承认,因为它容易理解,方便实用。它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人的需求是否只有上述若干层次,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有些什么差异,以及用什么标准衡量需求满足的程度等,这一理论都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参考书目
  1.  A. H. Maslow,A Dynamic Theory of Ho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Vol.50,1943.
  2.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 Y.,1954.
  3.  Eupsychian Management,N. Y.,1966.
  4.  F.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7。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