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全能运动

跑、跳、投掷等各种不同田径单项在规定日期内按一定顺序进行的综合性比赛项目。其成绩是按照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制定的专门田径运动全能评分表,将各个单项成绩所得的评分加起来计算的,总分多者为优胜。国际田联规定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全能比赛项目为男子十项全能和女子五项全能,它的比赛顺序和1980年的世界纪录如表:

图

此外,还有一些非奥运会的全能运动项目:

(1)男子三项全能。由 100米跑、推铅球和跳高组成,按此顺序在 1天内比赛完毕。目前中国少年仍然采用。

(2)男子五项全能。由跳远、掷标枪、 200米跑、掷铁饼、1500米跑组成,按此顺序在1天内比赛完毕。它曾是1912、1920、1924年3届奥运会项目。

(3)男子十项全能(英制)。由100码跑、 推16磅铅球、跳高、 880码竞走、 掷16磅链球、撑竿跳高、120码跨栏跑、掷56磅重物、跳远和1英里跑组成,按此顺序在 1天内比赛完毕。这是1904年的奥运会项目,现仍在欧美一些英制国家流行。

(4)男子室内五项全能。由跳高、60码跨栏跑、推铅球、跳远、600 米跑组成。随着冬季室内比赛的增多,国际间举行此项比赛的也越来越多。

(5)男子30分钟十项全能。比赛项目、顺序、计分方法等均与正式十项全能同,只?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0/25545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潜热氖奔溆闪教焖醵涛?0分钟。

(6)女子三项全能。同男子三项全能。

(7)女子七项全能(由女子五项全能改设)。

田径全能运动曾经历过多次演变和不断增大难度的过程。在公元前 776年开始的古希腊运动会上,就举行过包括场地跑(约192.27米)、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角力的古代五项全能运动。1904年奥运会将古代五项全能中的角力改为1500米跑,成为新的男子五项全能列为正式项目。从1912年第 5届奥运会开始,采用了瑞典人发起的、分两天举行的男子十项全能,与上述五项全能并列为奥运会项目。这种情况持续了 3届奥运会。从1924年第 8届奥运会开始,取消了男子五项全能,只剩下了男子十项全能,一直沿用至今。

女子全能运动是发展较晚、变化最多的田径项目。1934年创造了第 1个女子五项全能世界纪录。当时的五项全能是由推铅球、跳远、 100米跑、跳高、掷标枪组成。1951年改为两天举行的新五项全能运动,即第 1天是推铅球、跳高、200米跑。第2天是80米跨栏跑和跳远。1961年又把它的比赛顺序修改成80米跨栏跑、推铅球、跳高(第 1天)和跳远、200米跑(第2天)。1969年将80米跨栏跑改为 100米跨栏跑。1977年将200米跑改为800 米跑,并规定5个项目在一天或两天内完成均可。第22届奥运会之后,国际田联决定将女子五项全能改为女子七项全能,并从1981年起设置世界纪录。女子七项全能的比赛顺序,第 1天:100米跨栏跑、推铅球、跳高、200米跑;第2天:跳远、掷标枪、800米跑。

评分表是全能运动计算比赛成绩的依据,也是促进全能运动发展的有效工具。随着全能运动内容的演变和水平的提高,国际田联曾在 1920、1934、 1950、1954、1962、1971、1977以及1981年分别对男女全能评分表作了多次修订。这一事实说明半个多世纪以来,全能运动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中向更高、更难、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全能运动比赛时,除采用各有关单项的规则外,尚有下列特殊规定:

(1)径赛项目抢跑 3次取消该单项比赛资格,但仍可参加其余项目的比赛;田赛中的跳远和投掷项目每人只有 3次试跳、试掷机会。

(2)运动员必须按规定的顺序和日期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赛,方可计其总分和名次。如任何一个单项弃权,则不得计算总分和名次。

(3)凡需计风速的单项成绩,每秒平均风速在 4米以下者,其全能运动的纪录可予承认。如风速超过每秒4米,仍可按其总分计全能的名次,但不能作为正式全能纪录。

(4)全能运动中的径赛项目采用电动计时或人工计时均可,但不得混合使用,应分别设置纪录。

全能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掌握多种单项运动技能,以及善于综合运用这些单项技术的本领。因此古希腊人们高度评价全能运动的优胜者,把他们看成是最光荣的“武士”。现代奥运会也把全能运动称为“运动皇冠”。世界不少优秀田径运动员在他们创造单项优异成绩之前,都曾是一名全能选手。世界许多国家也把各种类型的全能运动作为青少年时期训练的基本途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各项技能。单项运动员从事全能训练可以避免训练单调,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导致受伤,并对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延长运动寿命有很多好处。

图

60年代初期,国际田径界出现了有关全能运动选手类型划分,即所谓跑型、跳型、投型、跑跳型、跑投型和跳投型等不同类型的争论。随着全能训练方法的改进,人们认识到某一单项或者某几项突出的类型,不能反映“全能”的实质。只有全面地、熟练地掌握跑、跳、投的各项技术,使其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才能成为真正“全能”型选手。

全能运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独立项目,它必须有一整套完整而独立的训练体系,把它所包括的各个单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训练中充分利用各项技术和素质之间的共同属性,注意限制和缩小技术和素质之间互相制约和对抗的不利因素。跑的技术训练,可以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同时又关系到全能运动技术的掌握,应作为重点贯彻始终。力量训练,要重视相对力量,也要重视绝对力量的训练。人们长期认为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之间存在着难以统一的矛盾。但从70年代以来,由于重视了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训练,采用各种段落跑、越野跑和变速跑等训练手段,使身材魁伟的男女全能选手的800米和1500米赛跑的成绩大幅度提高,成为全能运动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全能运动的训练比其他单项训练更要重视全年和多年训练的系统性。同单项比较,技术训练的比重也要大得多。由于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满足素质的需要,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特别是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必须和技术训练紧密结合。大量的专门练习、模仿练习、负重和不负重的练习交错进行,对掌握技术和提高训练质量都是十分有效的。全能运动比赛具有运动量大、时间长的特点;据统计, 1次十项全能比赛能量的消耗相当于1次马拉松比赛能量消耗的2.5~3倍。因此全能训练除平时重视专门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意训练期的营养和比赛中能量的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项全能运动得到广泛开展。美国的R.马赛厄斯于1948、1952年两次获奥运会冠军,1950、1952年两次破世界纪录。这项运动在60年代更有了蓬勃发展。60~70年代为十项全能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有美国选手R.约翰森、B.图米、B.詹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选手W.霍尔多夫、现在世界纪录保持者G.克拉奇梅尔,苏联选手В.库兹涅佐夫、Н.В.阿维洛夫,英国选手D.汤普森等。中国台湾省选手杨传广1963年以8089分创造了世界纪录,人们称他为“亚洲铁人”。

全能运动在中国开展较早,吉英子和黄道远在1914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分别取得了三项全能和十项全能比赛的优胜。1919、1921和1925年的第 4、5、7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选手朱恩德、杜荣堂和吴德懋取得了全能项目的优胜。近20年来,中国十项全能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多次刷新全国纪录,在亚新会、第8届亚运会、1979 年和1981年亚洲田径运动会上都取得较好成绩。1980年7 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自由钟”国际田径赛上,中国选手翁康强第1次与世界强手一起比赛,取得了第3名。当前十项全能的全国纪录7426分(电计时)是翁康强1981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创造的。中国女子五项全能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较为普及,1964年女子跳高选手郑凤荣创造了女子五项全能运动4645分的好成绩。中国选手叶佩素1978年在第 8届亚运会和1979年亚洲田径赛上两次获得女子五项全能冠军。

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出现,说明女子全能运动在进一步发展,世界上已经有女子参加十项全能比赛。可以预见,男女全能运动将是那些身体高大、能跑善跳善投掷、技术全面、耐力好、意志坚强的青年男女激烈竞争的田径项目。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