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称新学校运动。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新的经济与政治状况需要有首创精神和有能力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人才,那种只重书本知识、纵人骄奢怠惰的贵族式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进行改革。1889年,英国的C.雷迪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即艾伯茨霍姆学校。雷迪谴责当时的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只为过去造人而不为现代造人。他建立新学校的原则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能力、智慧、体力以及手工技巧等都充分发展,能够自主独立的人;反对死学书本,要求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法国的E.德莫林赞同雷迪的教育思想并支持他的活动。他于1898年在法国建立了罗什学校,并出版了《新教育》一书,提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训练,学生应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同一年,在德国由教育家H.利茨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寄宿学校”。以后,在比利时、意大利以及美国等都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例如,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在对智力发展不正常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于1907年在罗马开办了对常态儿童进行“自由教育”的“儿童之家”。比利时教育家O.德克罗利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开办“生活学校”。这些“新学校”的实践,很快在欧洲各国以及美国得到热烈的反响,并从而形成广泛的新教育运动。新教育传入美国后,立即与刚刚开始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声势更大的现代教育运动,并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获得理论上的论证。后来,在美国相继产生的加里学校体系 (Gary School Systems)、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教学制度与方法,基本上都属于新教育的范畴。

艾伯茨霍姆学校外景

新学校,特别是最初在欧洲开办的一些新学校,一般都属私人或私人团体设立的中等寄宿学校,学费昂贵。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舒适,人数不多,采取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这些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实际活动和知识的实用。在道德教育上,主要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并要求把体育、智育、手工活动等都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

随着新学校在资本主义各国的纷纷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新教育联盟”,提出新教育的纲领。纲领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要在活动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积极培养儿童的个人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等等。1919年,瑞士教育家、国际新教育联盟主席A.费里埃尔根据各国新学校的实践,结合自己的教育主张,把新学校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归纳为30条,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关于新学校的校舍设备、生活与学习制度、手工劳动以及体育、智育、德育等各方面的实施以及一些有关新教育的重要理论问题。国际新教育联盟的活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度中止,1921年重新恢复活动。其纲领随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不断修订。在1932年的纲领中,强调教育“改造社会”、培养“本国良好公民”与“世界公民”的作用,1942年,则极力宣传“就学机会均等”的口号。

20年代后期,美国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之一S.科布出版《教育的新酵》(中文译本名为《新教育的原则及实际》)一书,结合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实施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儿童中心,做中学等原则,把新教育的原则汇为10条,进一步阐述了新教育运动的内容与性质。1926年美国教育家C.W.沃什伯恩(旧译华士朋)出版《旧世界的新学校》(中文译本名为《欧洲新学校》)一书,对20世纪初期欧洲各国新学校的继续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评述。

分类标签: 教育 新学 新教育 美国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