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心理学

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一定数量的人在共同的动因、兴趣的情况下,偶发性或突发性地集合于某一场所下的心理规律。也称群众心理学。集群是一种未组织的群体,它有如下特点:

(1)集群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动因;

(2)成员间的接触是短暂的、不定期的;

(3)参加集群的成员带有偶发性;

(4)集群成员间没有等级地位的区别;

(5)一旦集群解散,成员的归属感和一体感就消失。

集群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对它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G.列朋和G.塔尔德等。研究表明,集群心理是作为集群的成员(个人)在集群时所显示的各种行为的心理状态的总和。主要有如下特征:

(1)同质性、匿名性和过激性。同质性是集群成员具有共同的动因,因而彼此情绪联系增强;匿名性是在同质性增强的前提下,个性融化于群体之中;过激性是在集群情景下,个人自我的社会抑制力降低,容易产生偏向极端情绪的行为。

(2)被暗示性。在集群的情景下,由于同质性增高,个人与他者融为一体,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产生无批判地接受他人意见的现象。

(3)情绪性。在群体气氛的情景下,群体的情绪性高于理智性,显示出原始、简单的特点。

(4)无批判性和非理智性。情绪性的高涨,相对地促使智力判断及抑制力的降低。

(5)无责任性。在集群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受过激情绪的支配,作出平时不敢作的行为。同时,在集群的情景下,人们往往会产生法不罚众的责任分散心理,因而作出过激的行为。

关于集群行为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暗示、模仿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由于社会促进而产生反应增强和动员集群成员行为,彼此间容易产生暗示和模仿,因而无论在成员的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均显示明显的同质性。

(2)感染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就像受传染病传染那样,群体的情绪、观念及兴奋感迅速向周围人传播,人们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很快地受到感染。但是,集群成员被感染的程度,则取决于个人参加集群的态度和目的。

(3)需要不满理论。认为在集群的情景下,个人很容易将自己难于消除的不满转化为集群的行为,用这种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如在集群中,常能看到群体暴力性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

(4)群体标准理论。在一定的场所下,由于集聚大量的人,很快就形成了群体的判断、感情和需要的规定,这一群体的标准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及思想方式。

(5)压力理论。在集群的情景下,大多数的人具有共同的动因而显示共同的反应,产生一定的压力,使个人感到要遵从群体行为,而且使个人相信群体的行为是正当的。近期对集群心理较有影响的研究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兰和G.E.兰、R.H.特纳和L.M.基利安。K.兰和G.E.兰提出的理论试图解释一群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步骤和机制才逐步形成列朋所描述的群众;特纳和基利安则提出了“紧急规范理论”,认为当一群人处于模棱两可的情景下,某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可能成为所有人行为的规范,促使人群的情感、行为趋向一致。

除以上几种理论以外,还有的学者认为,作为产生集群行为的条件,不能忽视社会背景的因素,即社会结构内部矛盾越大、阶层与阶层之间越紧张,就越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分类标签: 社会学 集群 行为 群体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