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回鹘可汗碑

为中国古代漠北回鹘政权第九世爱登里罗汨没蜜施合毗伽可汗(译意为“天赐福神武智慧可汗”,唐朝封号为“保义可汗”)在位时(808~821)所立的纪念碑。此碑立于唐元和九年(814),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始由芬兰民族学家、考古学家A.O.海凯勒在蒙古旅行中于漠北唐代回鹘首府喀喇巴喇哈逊(黑虎城)附近柴达木河畔附近发现,首先刊印在1892年由他编纂的《一八九○年芬兰考古队所集鄂尔浑碑文》中。碑文分别用粟特文、突厥文和汉文3种文字铭刻。因年代久远,碑铭面损坏甚重,保留下来的字数较少,特别是碑阴粟特文的一面剩下仅半块稍多点,突厥文部分也仅保留三角形似的一小块;而碑阳汉文部分则保存的比较完整,所以它对研究回鹘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据碑铭汉文的铭刻,立碑者为回鹘内宰相颉于伽思,汉文的撰写人为伊难主和莫贺达干。汉文碑面发现时已碎为8段,碑铭现存22行,其主要内容:

(1)追叙回鹘汗室先世葛勒可汗(747~759)、牟羽可汗(759~780)参加平定唐朝安史之乱的功勋。

(2)颂扬牟羽可汗从中国内地传播摩尼教于回鹘地区,使回鹘人改变了旧的萨满教的信仰,新的摩尼教不但传播漠北,而且西达天山,在长安、洛阳以及长江流域普遍地建立了摩尼庙。

(3)回鹘保义可汗出兵西域,与当时吐蕃展开斗争,以保卫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维护祖国的统一。

分类标签: 民族 回鹘 可汗 汉文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