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调小曲

明、清时期盛行的曲种。源于民间歌曲,广泛流布于南北各地,品种繁多,或称时调,或称小曲,或称清音、清曲。时调小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条记载,宣德至正德年间,时调小曲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嘉靖以后流传渐广,至万历以后,“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最早时调小曲刻本,是在成化年间,今存有《四季五更驻云飞》、《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等数种。以后更受到文人李开先、冯梦龙等人的重视。李开先《一笑散》中选录了一些小曲;冯梦龙则有辑录小曲的专集《童痴一弄》、《童痴二弄》。明代的小曲,除民间传唱外,还有优童歌唱。优童多是在“唤官身”(承应官府的无偿演唱)和“请旦”(应客人邀请在茶坊酒肆或家庭筵宴上演唱)时,除清唱戏曲选段和散曲以外,也歌唱一些小曲。所以,明代刊刻的元明传奇单出选本中,也多选录一些小曲。如《词林一枝》选录了〔楚歌罗江怨〕55首;《摘锦奇音》中选录了〔罗江怨〕、〔急催玉〕、〔闹五更〕、〔劈破玉〕等多首;《大明春》中选录了〔挂枝儿〕、〔倒挂枝儿〕、〔叠叠锦〕等多首;《徽池雅调》中选录了〔劈破玉〕90首,都是供优童选唱的。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也有多处描述了优童兼唱小曲的情况。

时调小曲兴起以后,到明代末叶已经取代了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的地位,而风行南北。清代初叶以后,流传更盛,并且产生了职业艺人和班社组织。江苏扬州和北京、天津等地艺人最多,极为兴盛。职业艺人出现以后,在曲调上刻意求工,不断创制新声,在演唱和伴奏技巧上也日益精湛。清乾隆年间,时调小曲在南北各地广泛流布,并吸收当地的音乐曲调,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逐渐形成了近代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时调小曲一类的曲种。明代的时调小曲,多采取单曲和单曲重头的体制,如四季、五更、十二时来歌唱;清代以后,除这种体制以外,又创造了于小曲中加引子、尾声的曲牌联套体制。这样,原来只适于抒情的短曲便逐渐演变为可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的说唱体裁。这类曲目多由演唱者分唱不同脚色,曲词也采取代言体?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3/30672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粗苯颖硐秩宋锏挠镅院颓楦小A硗猓械牡厍勾丛炝嗽诘デ幕∩显黾印笆印钡某ǎ┱沽诵∏那澹阌谛鹗拢党榛睿故钡餍∏囊帐醣硐至Ω鞣岣弧?/p> 清同、光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阖家欢乐》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