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整价格

在中国,指根据价格管理权限,政府主管部门有计划地提高或降低商品价格水平或劳务收费标准。由于决定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商品的价值量和供求关系,而在经济生活中,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化,因此,国家根据价值规律变化的要求,经常地、有计划地对国家管理的商品价格和劳务收费进行调整成为价格管理的重要内容。

经济制约条件

中国的价格调整牵涉到中央同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影响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

(1)财政状况的制约。价格调整一方面会增加财政收入,如提高铁道运价、民航运价等;另一方面国家也会增加支出,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因此价格调整必须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审慎决定调价的品种和幅度。

(2)企业经济状况的制约。提高基础产品价格,会加大加工企业的成本,所以价格调整的幅度最好控制在大多数加工企业的消化能力之内。

(3)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状况的制约。提高消费品价格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因而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幅度需要同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4)生产发展状况是制约价格调整的最根本条件。只有生产迅速增长,劳动效率提高,才能使社会供给丰富,财政收入充裕,企业盈利和积累增加,城乡劳动者收入增长,国家、企业、个人才有能力承受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主要原则

中国实行价格调整的要求是:

(1)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2)符合按质论价的原则。恰当地反映商品的质量差别,正确地体现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同质同价,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促进生产和调节供求。

(4)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加速资金周转。

(5)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全面考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中央同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6)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程序和步骤

在中国,价格调整是有计划进行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价格调整的长期、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价格调整大体有以下几项程序:

(1)搜集和准备资料。针对商品价格存在的问题及调价的目的,有重点地搜集和准备资料,包括产销情况、生产成本、规格质量、工商利润、各种差价和价格政策等资料。

(2)拟定调价方案。根据价格管理权限,由企业物价部门提出初步调价设想,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调价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调价依据和目的、调价范围、各种差价调整原则和标准、调价幅度和日期以及调价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和处理意见。

(3)审批调价方案。调价方案按照物价掌握权限规定,由物价主管部门按价格管理权限分工规定审查批准,审批过程中要做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兼顾各方面利益。

(4)下达执行。物价方案执行单位根据物价主管部门下达的调价方案,拟定具体实施措施。

(5)检查调价情况。调价方案开始实行后,要及时检查有无错调、漏调等情况,同时要将调价后的市场反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