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报刊

中国从五四运动前夕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出版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中的报刊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它提出 “民主” 和“科学” 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配合。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刊。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而北京的《国故月刊》、《公言报》、上海的《新申报》等报刊, 则发表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

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国运动中 ,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周刊》(武汉)等。有很多大、中学校,甚至小学,也创办报刊,如《新生活》、《新湖南》、《浙江新潮》等。各地其他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组织学会、社团,开展办报活动。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创办《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等。天津觉悟社出版《觉悟》,武汉互助社出版《互助》,瞿秋白等在北京创办《新社会》。这些报刊大多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注意将思想宣传和群众政治斗争相结合,并采用白话文。这次群众办报热潮是空前的,但出版时间短暂,除极少数外,都在一年内终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政治组织和代表人物, 也创办新的报刊,以适应新的思想潮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上海出版了《建设》杂志和《星期评论》。梁启超、张君劢等组织的新学会,出版了《解放与改造》。 无政府主义者创办了《进化》、《奋斗》等。

马克思主义报刊

经过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第 1批马克思主义报刊。它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1920年5月成立后,很快就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报刊。这年8月创办了通俗的工人刊物《劳动界》,9月将《新青年》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1月创办了秘密的刊物《共产党》。同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音》,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这些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经验,介绍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所进行的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建党进行了思想与理论准备。这些报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新现象。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报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报刊业务的改革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改革,主要包括:

(1)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 实行百家争鸣。

(2)发扬中国报刊重视政论的传统,发挥政论的战斗作用。

(3)提倡白话文,确立了白话文在报刊上的主导地位。

(4)改革副刊,把副刊办成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园地, 涌现出象《晨报》副刊 (第7版),《民国日报》的 “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京报》副刊等这样一批著名的报纸副刊。

(5)报刊文体的创新,“随感录”、“新闻述评?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7646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仁亲钍芏琳呋队男碌奶逶亍?/p>

(6)新式标点符号开始在报刊上使用。

参考书目
  1.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1~3辑,三联书店,北京,1978。
  2. 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3。
  3. 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5。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