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资料一

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湘潭王廷钧结婚。后曾两次入京。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先后参加实行共爱会、演说练习会、洪门天地会,并创办《白话》杂志。次年初,一度回国,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总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当年十一月,日本政府颁布约束留学生规则,她力主全体回国,并先行返沪,参与筹办中国公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在浙江浔溪女学任教,后到上海筹办《中国女报》。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会党与军学各界,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的匾额。

秋瑾在庚子事变前即从事创作,多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抒写个人幽怨。《梅》、《兰花》等诗,托物抒怀,已经很见才情。而《题芝龛记》八首通过对花木兰、秦良玉的赞颂,抒发她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题郭白湘上题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韵》之二,也表达了她闻鸡起舞、立功边疆的抱负。庚子事变时期的《杞人忧》“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感事》“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已见诗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胸襟,也预示着她即将冲破樊篱,走向革命。

秋瑾像

庚子事变以后,特别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后,秋瑾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献身革命,谋求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成了她诗歌的基调。绝大部分诗篇都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充满着挽救危亡、振兴祖国的激情。《宝剑歌》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吊吴烈士樾》的“卢梭文笔波兰血,拚把头颅换凯歌”等等,无异于诗人献身于革命的誓词。和徐寄尘等女友的唱和诗,唱出了对于妇女解放的理想。她希望妇女破除袖手旁观的陈规陋习,尽国民的责任,脱下闺装换戎装,挽救祖国危亡,创造英雄事业,创造“女儿文明”。这一时期的诗除五、七言律诗和绝句外,又采用了篇幅较长的歌行体。诗的风格也明显地呈现出互不相同的两种特色。一种偏重于抒发革命理想,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虽间有悲凉之句,但以乐观豪放、热烈昂扬为其特色,如《宝刀歌》、《宝剑歌》、《秋风曲》、《泛东海歌》、《吊吴烈士樾》、《赠蒋鹿珊先生》等。另一种诗则偏重于批判现实,慨叹世人麻木不仁,自己救国无方,如《感时》、《感事》、《感怀》、《柬某君》等,虽有感人奋发的诗句,但以悲壮苍凉为基调。

秋瑾的词作,大致如同其诗。前期多写闺中愁绪,后期多写革命壮怀。〔满江红〕“小住京华”抒发正在觉醒,即将冲破家庭,走向革命的一腔激愤之情。〔满江红〕“肮脏尘寰”和〔望海潮〕《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姊归国》,抒发唤起群众创造新世界的胸怀。

秋瑾的革命品格与诗品历来受到称赞。邵元冲说:“鉴湖女侠成仁取义,大义炳然,不必以文词鸣而自足以不朽。然即以文词而论,朗丽高亢,亦有渐离击筑之风;而一往三叹,音节浏亮,又若公孙大娘舞剑,光芒灿然,不可迫视。”(《秋瑾女侠遗集序》)

为了唤起群众,秋瑾写过白话文、歌词,谱过曲。她还针对妇女识字者少的情况,创作了通俗易懂,能够演唱的弹词《精卫石》。篇中描写黄鞠瑞等妇女冲破家庭束缚,赴日留学,参加革命党,终于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国的事迹。它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与封建伦理观念对妇女的压迫,指明了妇女在社会革命中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其题材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精卫石》目录20回,现存6回。

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来先后出版了多种秋瑾作品集,如王芷馥编《秋瑾诗词》,龚宝铨编《秋女士遗稿》,长沙秋女烈士追悼会编《秋女烈士遗稿》,秋社编《秋女侠诗文稿汇编》,王绍基编《秋瑾遗集》,王灿芝编《秋瑾女侠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秋瑾集》。其中《秋瑾集》录诗180多首,词38首。秋瑾的集外佚诗近年来又时有发现。见《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郭长海《秋瑾集外诗辑存》等。

秋瑾墨迹 资料二 图

清末杰出的女革命家。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自幼爱读书,工诗文,好骑马击剑。1896年,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绅子王廷钧。王为人无信义,无情谊,好嫖赌,损人利己,给她婚后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于是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于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实行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同年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1905年初,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同年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中国女报》

1906年初,秋瑾在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取缔规则”风潮中,愤而归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著作辑为《秋瑾集》。

分类标签: 革命家 秋瑾 绍兴 ldquo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