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党

印度是亚洲最早出现政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政党较多的国家之一。政党体制为多党制。

历史沿革

印度政党是在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形成的。19世纪中叶,印度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缓慢发展,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矛盾日益尖锐,一些地区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开始形成。1851年首先在浦那建立了德干协会,在孟加拉建立了英印协会;1852年在孟买建立孟买协会,在马德拉斯建立本地人协会。这些地区性政治组织通过请愿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为民族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族改良运动逐步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运动发展为全国性运动。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它是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政治组织,也是亚洲殖民地的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政党。20世纪初,印度民族运动开始由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转变为民族革命运动。国大党也由民族改良主义政党变成民族革命政党,由“民族议会”政党变成有严密组织的群众性政党。

20年代后,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印度工人运动也由自发的、无组织的、要求局部经济利益的斗争,发展成为有领导的、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政治斗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印度无产阶级政党开始诞生。1920年10月,在第三国际支持下,在苏联的塔什干建立了印度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1年以后,印度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8年全国工农党成立。1933年印度共产党成立。

20世纪初至40年代还产生了其他性质和类型的政党,如全印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大会党、阿卡利党、社会党、前进同盟、德拉维达进步联盟等。1947年印度独立后,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1952年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有大小政党 192个。以后一些政党不断发生分裂、改组或合并。

印度虽然政党林立,但长期以来主要是印度国民大会党一党执政。印度政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全国性政党,其纲领和政策着眼于全国,政治影响也遍及全国;另一类为邦一级政党,其纲领和政策着眼于某一邦,政治影响局限在个别邦。1968年全国选举委员会规定,一个政党有连续 5年参加政治活动的资历,并且获得人民院议席的1/20或邦议会议席的1/30,才被承认为全国性政党或邦一级政党。

主要政党

印度1991年第十次大选后,有 7个全国性政党,即:国大党(I.甘地派)、国大党(社会主义派)、人民党、印度人民党、民众党、印度共产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有26个邦一级政党,影响较大的有:安德拉邦的泰卢固之乡党、泰米纳杜邦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同盟(1972年成立)、旁遮普邦的阿卡利党(1920年成立)、阿萨姆邦的阿萨姆人民联盟等。

印度国民大会党

简称国大党。1885年12月在孟买成立。创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A.O.休谟。在它成立后的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1906年国大党年会通过了以B.G.蒂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的 4点纲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07年国大党发生分裂,温和派与英国当局妥协,将极端派排挤出党。1916年两派重新联合。1918年又发生分裂,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党的特别会议通过了M.K.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1927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J.尼赫鲁提出的要求英国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1929年年会上正式宣称它的目标是实现印度的完全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反对英国宣布印度参战。1942年8月,国大党发起群众性非暴力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被英当局宣布为非法,全部领导人被捕(1945年6月获释)。1945年底~1946年初,国大党在中央立法议会选举中,获得 102席中的37席,参加了英国统治下的临时政府,尼赫鲁出任副总理。1947年8月印度独立,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此后,国大党除在1977年第六次大选和1989年第九次大选中未获多数席位而成为反对党外,一直是印度的执政党。1991年第十次大选中再次获胜,组成少数政府。1969~1979年,国大党发生过多次大的分裂,先后出现过以S.尼贾林加帕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以I.甘地为首的国大党(I.甘地派,又译国大党英迪拉派),以K.B.雷迪为首的国大党(正统派,后改称为社会主义派)。1981年10月,印度选举委员会承认国大党(I.甘地派)为真正的国大党。国大党的目标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平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各派国大党在纲领和政策上基本一致,组织机构也相同。

国大党最高权力机构是年会,每2年召开1次。中央领导机构为全国委员会。最高决策和执行机关是工作委员会。设主席1人,总书记1人或数人,司库1人。地方组织分为邦委员会、县委员会和初级委员会(如街区或选区委员会)。M.K.甘地、尼赫鲁、L.B.夏斯特里、I.甘地、R.甘地先后任党的领袖。1991年起N.拉奥任主席。

人民党

1977年1月,为参加第六次印度大选,国大党(组织派)、印度民众党、印度人民同盟、社会党和国大党(少壮派)结成联盟。3月在大选中获胜,组成以M. 德赛为总理的政府。5月上述结成选举联盟的各政党正式合并为人民党,C.谢卡尔任主席。1979年6月该党发生分裂,以C.辛格为首的一股力量另组民众党,导致德赛政府辞职。1980年4月以A.B.瓦杰帕伊为首的原人民同盟脱离该党,成立印度人民党。1988年8月,人民党与1987年10月V.P.辛格创建的人民阵线以及民众党、泰卢固之乡党、德拉维达进步联盟等反对党组成全国阵线。同年10月,人民党、人民阵线、民众党 A派举行大会,成立新人民党,V.P.辛格当选为主席。新人民党成为全国阵线的领导核心。在1989年11月大选中,全国阵线获胜,12月成立了以V.P.辛格为总理的政府。1990年11月辛格政府辞职,以谢卡尔为首的一派从新人民党分裂出来,组成人民党(社会主义者),并在国大党支持下组织政府,谢卡尔任总理。1991年1月人民党(社会主义者)召开代表大会,通过章程、确立了党旗和党徽。至此,人民党分为以V.P.辛格为首的新人民党和以谢卡尔为首的人民党(社会主义者)。

印度人民党

前身为人民同盟,1951年建立。1977年3月参加人民党。1980年4月人民同盟成员在瓦杰帕伊领导下脱离人民党,另立该党。它主要代表印度北部印度教教派势力和城市中小商人的利益,宣称推行民族主义、民主、非教派主义、甘地主义和社会主义等。80年代末以来发展迅速,在1989年第九次大选中成为第三大党,在1991年6月第十次大选中成为第二大党。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会议和全国委员会。主席为M.M.约希(1991年起)。

民众党

前身为印度民众党,1974年8月由印度人民革命党、奥里萨国大党、统一社会党、印度农民协会、民主党和哈里亚纳邦贱民斗争委员会等党派联合组成。C.辛格任主席。1977年加入人民党并组建政府。1979年退出人民党,导致德赛政府辞职。同年7月C.辛格任总理,不久辞职。同年9月印度民众党吸收社会党人和国大党人共同组建民众党。C.辛格任主席。在1980年1月第七次大选中,成为第一大反对党。1984年10月与其他两党组成被压迫工农党,1985年恢复民众党的名称。1987年民众党分裂成 A、B两派,A派于1988年10月与人民党和人民阵线组成新人民党,该党主要代表北印度印地语地区新兴地主、富农阶级的利益,主张实现甘地主义的原则。

印度共产党

1920年开始建党,1933年正式成立。1964年分裂,以S.A.丹吉和C.R.拉奥为首的一派沿用印共名称;以P.孙达拉雅和E.M.S.南布迪里巴德为首的一派成立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共于1967年3月~1969年10月参加喀拉拉邦联合政府。1970年在国大党支持下再度在喀拉拉邦执政。1971年与国大党联合组成喀拉拉邦政府。1980年开始反对国大党的国内政策,主张联合左翼民主党派包括印共(马),争取建立左翼民主政府代替资产阶级政府。1980年4月,印共再次分裂,支持国大党(I.甘地派)的一派另建全印共产党。印共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走向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每3年举行1次。中央领导机构为全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书记处。地方组织分为邦委员会、县委员会和企业与居民区委员会。机关报是《新世纪》(周报),理论刊物是《党的生活》(半月刊)。总书记I.古普塔(1990年起)。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简称印共(马)。1964年印共分裂后,由南布迪里巴德、孙达拉雅等人建立。1966年称现名。1967年3月同印共等政党组成联合阵线参加选举,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获多数席位,在这两个邦组成联合政府。同年11月中央政府因纳萨尔巴里运动而将西孟加拉邦政府解散。1969年2月印共(马)等组成的联合阵线再度在西孟加拉邦执政。1971年成为最大的反对党。1977年以来,多次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等地执政。1989年印共(马)在印度的12个邦立法议会中有代表。印共(马)认为,现阶段的革命是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垄断资本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政治局(包括总书记)。地方组织为邦委员会、县委员会和基层支部。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1977年起)。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民主》(周报),理论刊物是《人民潮流》(半月刊)和《马克思主义者》(季刊)。

泰卢固之乡党

印度最大的邦一级政党。为安得拉邦地方党。1983年1月成立。在1984年12月第八次议会选举中成为议会第一大反对党。主张泰卢固语为该邦官方用语,建立廉洁政府,实行土改,改善社会秩序和争取社会平等。主席R.拉奥(1982年起)。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