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的著作。《史记·孟荀列传》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说明这部著作是荀子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此书经秦火后,藏于汉秘府,名《孙卿书》,当时共存322篇。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以后由于“编简烂脱,传写谬误”,又由唐代杨倞为之订正注解,把32篇分为20卷,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今本《荀子》就是经过杨倞重新编排的。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其中《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墨家、名家、道家、前期法家和儒家的思孟学派进行了政治性批判。《解蔽》则把 “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的主观片面性视为“心术之公患”,提出“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要求全面地客观地观察事物矛盾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这一原则,《天论》在总结天人问题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战斗唯物主义思想;《正名》在总结名实问题方面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性恶》在分别性(天性)伪(人为)问题方面提出“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富国》在总结社会经济问题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起源论;《非相》、《儒效》在总结古今问题方面提出 “法后王” 的进化历史观;《王制》、《王霸》、《议兵》在总结王霸问题方面提出实现统一要“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的战略策略思想;《成相》、《赋篇》以当时民歌、文艺的形式传播其哲学政治思想。在先秦诸子中,《荀子》一书的哲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皆称“孙卿子”,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仲尼》篇讲“持宠”、“擅宠”之术,与《臣道》篇强调“谏争辅拂”原则相违背,恐非荀子所作。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荀子注》外,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北京大学哲学系《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及所附《荀况生平大事简表》、部分名词和人名的《简释》、《索引》亦可参考。

《荀子》明刻本
分类标签: 哲学 荀子 提出 方面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