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中国唐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又名榆林寺、万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南76公里的南山山谷峭壁上,踏实河(又名榆林河)从中流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而得名。现存洞窟43个,东崖32个,分上下 2层,西崖11个。它的内涵和特点与敦煌莫高窟十分相似,均属“敦煌石窟”范畴。1893~1895年间,俄国人罗勃甫斯基、1907年英国人A.斯坦因、1925年美国人L.华尔纳曾先后到过榆林窟。40年代初,张大千、向达等分别赴榆林窟考察。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察,并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的开凿时代无据可查。根据窟形、残塑、残画判断,唐代已具相当规模,建造洞窟14个,现存 4个。914年开始,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瓜州(安西)的120余年中,兴建和重修的洞窟现存23个。1036年西夏党项族政权占领瓜州,设瓜州西平监军司管辖。1227年蒙古族政权陷瓜州。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笃信佛教,再次兴建和重修洞窟,使榆林窟出现了最后的兴盛局面,现存洞窟8个。明代一度荒废。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重新修建洞窟 9个。

榆林窟的窟形主要有 3类:

(1)中心塔柱窟,共 3例;

(2)佛坛窟,共29例;

(3)大像窟,仅 1例。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此外两岸上层洞窟多前面有进深较长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这是不同于莫高窟的特点。彩塑破坏较甚,据残迹分析,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像 3~9身不等。还有高24.35米善跏坐佛像和长10.9米的卧佛像各一身。有的彩塑尚可辨出面相丰满、身躯雄健的唐代风貌。壁画大多保存尚好,其中突出的有:

(1)唐代第25窟壁画。窟建于 8世纪末叶吐蕃占领瓜州初期,前室有大幅南北天王像,主室后壁有卢舍那等八大菩萨曼荼罗,前壁为骑青狮的文殊?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89441.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统税紫蟮钠障停讲啾谙喽曰嬷拼蠓?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9341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观无量寿经变和弥勒经变。壁画结构精密紧凑,色彩柔丽清新,线描细腻圆润,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刻入微。此窟细密精致而秀丽的壁画艺术是中唐壁画的典范。

(2)五代宋时期的壁画。与莫高窟同期壁画雷同。其中模仿莫高窟张议潮、曹议金出行图的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曹议金、曹元忠、曹延禄、曹延恭、曹延瑞、曹宗寿、曹贤顺等曹氏家族画像是供养人画像的重要资料。

(3)西夏元时期的典型洞窟第 2、3、29、4窟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如西方净土变、文殊和普贤变,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造型准确,建筑界画透视合理,多种线描精致流畅、变化丰富,色彩清淡典雅;水月观音图,描绘玄奘和牵马的悟空隔着浩渺碧波,透过虚白圆月遥礼安坐于珞珈山上的观音,画面色彩富丽,笔迹劲利,构成灵奇优美的意境,是最早表现玄奘取经故事画的绘画;数量最多的藏传密宗曼陀罗,形象和衣冠有明显的印度和尼婆罗特征,敷色浓重,线描和色彩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12窟千手千眼观音画中有众多的工具、农具、武器、建筑以及酿酒、锻铁、舞蹈等资料。此外还有形象和衣冠迥异的党项、蒙古、回鹘族官吏和侍从的供养画像。上述壁画佳作,可补莫高窟的不足,是中国同期绘画艺术的珍品,是少数民族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25窟北壁(唐)壁画耕作收获图

1956~1962年,对半数洞窟顶大面积脱落的壁画,进行了抢救性的边缘加固,防止继续坍塌,此后划定了榆林窟的保护范围,竖立保护标志。为防止水的浸蚀和冲刷,还修筑了局部防水坝,填平部分冲沟。“文化大革命”中,榆林窟第25窟前室的大型地狱经变被涂毁。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修复重点洞窟病害壁画1000平方米。1986年敦煌研究院下设榆林窟保管所,加强了榆林窟的日常保护工作。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