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

彝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其支系繁多,分散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的 140多个县内,大部分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一些古老的舞蹈得以保存。又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方言的差异,构成舞蹈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

彝族民间舞蹈均与一定的节日、仪式相关,在举行追忆祖先、祈求丰年等祭祀仪式时都要跳木鼓舞、铜鼓舞、花鼓舞、跳鼓舞等舞蹈,其舞蹈气氛壮重、肃穆。流传于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的皮鼓舞,过去一直是巫师跳的舞蹈,直接用于祈福禳灾的活动中。舞蹈时边击鼓边舞动,以双肩及胸、胯迅速摆动为其特点。跳宫、跳叉、跳麒甲、刀舞等舞蹈中仍保存有古代狩猎及部落之间争战的痕迹,如云南文山县、富宁县的跳宫,是在每年跳宫节时,由数百人参加表演的舞蹈形式,它通过出征、战斗、凯旋等不同的舞蹈场面和仪式,表达对英雄的歌颂。

打歌

流传在四川、云南、贵州彝族地区的自娱性舞蹈,有些地区称之为“跳脚”、“跳乐”等。其历史悠久,与汉族的踏歌颇多联系。现存云南巍山县城东南的巍宝山文昌宫中的绘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记录了200多年前踏歌的形象,画出了当时永平县县令桂未谷在《踏歌行》中所描写的“一人横笛居中吹,和以芦笙声缕缕,四周旋转数十人,顿足踏地如击鼓”的情景。这类舞蹈以下肢动作为主,跳跃、抬腿、悠腿等动作较多,也有错步、转圈等。其伴奏大部分用四弦、三弦、笛子、芦笙等。四川凉山地区多用芦笙伴奏。打歌多为娺、嬋拍,间有婰拍,唯云南路南县、弥勒县的“阿细跳月”是嶁拍的特殊节奏。各地区打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连续跳动,起伏明显;有的踏地有声,对脚有力;有的步法轻盈,错步如飞;有的动作纤细、柔和、抒情。手部动作较少,有拉手、拍掌、甩臂等。

披毡舞

是四川凉山地区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身上披裹的披毡为道具,多表现熊、鹰等形象。舞者双手握披毡开口处,随双臂伸展、收拢、摆动,带动披毡时上时下,好像老鹰展翅飞翔。

烟盒舞

流传于经济较发达的云南省石屏、建水、红河等彝族聚居区,舞蹈以盛烟草的烟盒为道具,其舞姿优美、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用月琴伴奏,舞者和着节拍用手指弹响烟盒,其效果独具一格。烟盒舞分正弦、杂弦两类。正弦又称三步弦,多表现欢乐的情绪,其步法有蹬步、蹲步、过堂步等。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表现各种人物与故事情节,如“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搬桨划船”等。其表演有一定的套路,已知的约有百余种。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