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

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

(1)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一个小节即为一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2)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在现代戏曲中,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通常是指节拍形式。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1.三眼板类(四拍子)

(1)慢板,又称慢三眼。这种板式的曲调速度缓慢,字少腔繁,旋律婉转华丽,长于抒情,多用于抒情性的场合。昆曲中把这种板式的曲调称为“曼声徐度”的“细曲”;皮簧腔系称之为慢板、慢三眼、一字、正板等;梆子腔系则称为四股眼、慢二八等。

(2)倍慢板。有的剧种的慢板由于速度极慢,使四拍子延伸为八拍子,如汉剧的慢板,河北梆子的大安板等。这与昆曲的赠板相类似,是将中眼(次强拍)作为板(强拍)来处理,实际是将原有的四拍子小节按比例扩展为八拍子小节,或作为两个四拍子小节。

(3)快三眼。其速度较慢板稍快,旋律亦不似慢板花繁,较接近于原板。可视为介于慢板与原板之间的一种板式。

2.一眼板类(二拍子)

(1)原板。通常为中庸速度,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原板类型的板式各剧种名称不一,皮簧系统称中板、二流、一字、连眼一字等;梆子系统称为二六、二八、夹板、二性、二流等。在皮簧系统中,旦脚所唱原板比生脚原板速度稍慢,较接近于快三眼。因此,旦脚原板的节拍亦常作快三眼处理。

(2)二六板。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二六板在各剧种中名称不一。皮簧系统中仅西皮有此板式,称二六,或慢二流、中板、慢垛子等;梆子系统中称垛子,或快二八、二性、紧二性、紧二六等。

3.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1)流水板。乐句结构更为短小精练,旋律起伏虽大,但字密腔简,节奏上显得更为紧凑、急促。常用以叙事,并表现紧迫的戏剧情绪。在皮簧系统中,二簧传统无此种板式,西皮称为流水,或一字、滚花、快二流、紧垛子等,梆子系统称为带板,或流水、快流水、快二流等。

(2)快板。与流水板同属一个类型的板式。两者的区别仅在于速度不同,快板的速度更快,情绪亦更为急促。皮簧系统中二簧传统无此板式,西皮称快板,或加板、赶板、快中板等;梆子系统称带板,或流水垛、紧二八、二性垛板、垛子等。

4.散板类(节拍自由)

(1)摇板。又称紧打慢唱,是戏曲音乐特有的一种板式。它的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流水板的节奏进行,形成两个声部的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这种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情绪,也可表现紧张激动的强烈情绪。它在皮簧中称摇板或紧打慢唱,在梆子中称为紧流水、飞梆子等。

(2)散板。又称慢拉慢唱,是一种区别于摇板的、节拍完全自由的板式。它的节奏特点更长于表现激动的戏剧情绪。皮簧系统称之为散板,也有称为叹板、三板的,梆子则称为介板、尖板、飞板等。

(3)散板尚有若干派生板式,即导板与滚板。导板名为一种板式,实际上只有一个乐句,并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现,作为引子乐句使用。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种独立板式,因为它不能单独构成一段唱腔,只不过是散板类型的板式中一种专用乐句。滚板的特点,是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夹有节拍相对严格的一拍子的唱腔交替出现,一字一音,字字紧叠,多用于悲剧性的陈述、哭诉等场合。此外有的剧种称为哭板、搭调,也属此种派生板式。

以上各种板式,为板式变化体各剧种在不断创造发展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