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

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意识中的反映。它是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在心理映象即感觉、表象、思想、感情等的联系中,一种要素的出现能够合乎规律地引起另一种或另一些要素的出现。

词源

联想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associo,有联结、联系的意义。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记忆篇》中指出了联想在记忆中的作用,认为对事物的回忆可以利用类似、对比、接近的关系的联想。同时他还试图用人体中的生理变化解释这些现象。但关于联想学说的重要发展,始于17世纪。J.洛克在其《人类理智论》中首先提出用观念的联合解释联想作用。此后,联想这一术语便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普遍流行。

传统的联想理论

在传统的联想理论中,一般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述,把联想分为3个基本范畴:

(1)接近联想。它在经验或意识中,把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对象和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即在经验中把具有类似特性或特征的对象和现象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在经验中把具有对立性质的对象和现象联系起来。除了这3个基本的联想范畴外,还有一些联想是受对象和现象之间更复杂的联系制约的,如因果性的联系。任何一个对象或现象总是与其他许多对象或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它能引起的联想总是多种多样的。

联想学派

17世纪以来,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有些学者用联想概念作为解释一切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则,形成了所谓联想学派。在这个学派中有些代表人物,如G.巴克莱、D.休谟、T.布朗(1778~1820)对联想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把它们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现实的、纯心理的联系。而另外一些代表人物,如R.笛卡尔、B.斯宾诺莎、T.霍布斯、J.洛克则试图对联想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们认为,心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就其产生来说依赖于物质基础。霍布斯指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是由于物体相互作用而合乎规律地产生出来的。18世纪英国联想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D.哈特利把联想学说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用“同时联系”解释一切心理现象。他继承了霍布斯的路线,认为心理现象是与神经现象联合起来同时发生的,物质过程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联想规律的基础。

19世纪初期,英国联想心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J.密尔坚持用力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认为概念是心理联想的结果,心理生活的一切建筑物都是由“砖”(感觉)和“水泥”(联想)构成的。到19世纪中叶,J.S.密尔力图克服这种极端的机械论,恢复了布朗的“心理化学”概念。他认为,化学原理适合于心理学,基本心理状态(感觉)的化合可以形成复杂的心理产物。 A.培因(1818~1903)则提出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的概念。他认为,个别联想成分的复合活动能引起以前经验的复活,这种联想叫做复合联想;心理成分通过联想还能创造出人们以前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各种不同的配合,这种联想叫构造联想。构造联想是以创造性想象为基础的,创造和发明都属于构造联想的作用。随着进化论的发展,H.斯宾塞把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心理学,使之与联想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联想心理学。他强调环境对有机体和心理发展的作用,用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生物学原理和心理生理平行论观点解释心理现象。在19世纪70、80年代,当心理学划分出一门作为独立学科的实验心理学的时候,联想心理学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实验心理学的开创者、德国的W.冯特(1832~1920)很重视联想的实验研究,使联想从属于意识的特殊综合动作──统觉。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H.埃宾豪斯(1850~1909)在记忆和学习研究中,证明了联想对材料复习次数和材料再现时间长短的依赖性。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S.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在心理分析中提出了自由联想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心理治疗的技术而与无意识的心理现象联系起来。

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发展史上有关联想的理论很多,它们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缺点,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它们关于联想的研究在几个世纪内积累了一些资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论点,同时对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研究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

在苏联,心理学把И.Μ.谢切诺夫和И.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作为联想的自然科学基础,把联想首先理解为直接或间接的外部影响在大脑皮层中所引起的反射性联系。巴甫洛夫在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把联想和暂时神经联系看作是同一的东西。他说:“暂时神经联系乃是动物和我们人类本身最一般的生理现象,而且也是心理学者称之为联想的心理现象”(《巴甫洛夫选集》第 154页)。他认为,联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两半球皮质不同点之间道路的拓通,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理解,知识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都是暂时联系或联想的形成。此后,苏联心理学家进一步探讨了经常性联想与概括性联想,研究了在活动中从机械联想到意义联想的过渡。

分类标签: 哲学 联想 现象 联系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