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古迹

9世纪后期至15世纪初期高棉王国(今柬埔寨,中国史书中称真腊)都城遗址。“吴哥”,梵语意为“城市”。位于柬埔寨金边西北约240公里,洞里萨湖北岸。中国人周达观曾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到达该城,翌年回国,所著《真腊风土记?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9810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范云浞被焕鲎髁巳缡档拿枋觥?432年暹罗人入侵高棉王国后,吴哥都城被废弃,湮没于热带丛林之中。1564(一为1570)年葡萄牙传教士P.A.多尔塔发现此遗址。1850年,法人C.E.布耶武曾作考察;1863年,法国博物学家H.穆奥(1826~1861)考察后,著《环球游记》一书,引起人们的注意。后经柬埔寨多年的整理、修复,这一艺术宝库才大显于世。

发展概况

吴哥城市建筑,是根据印度古代宗教宇宙观的寓意而设计的。中心为一寺庙,代表宇宙的中心须弥神山。由此有4条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四方,代表宇宙的基本方向。寺庙则以1座或成梅花瓣形排列的5座中心主塔作为须弥神山的象征,而以周围的建筑代表世界的实体。

吴哥古迹平面图

9~13世纪,吴哥经过300余年的修建。全盛时期,居民愈百万。遗迹主要是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包括王城、王宫、寺庙、陵墓及由水库、水池、运河组成的庞大的灌溉系统。吴哥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方面,前后有很多改变,以国王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5在位)1200年修建吴哥王城为界,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

早期的建筑以吴哥寺最负盛名,另外还有宫殿建筑群、寺庙及人工水池等。其中中央神庙巴肯寺约始建于893年,位于吴哥王城的南部,砖石结构,以砖为主,其台基平面呈方形,高13米,分为5层,底部每边长72米。台顶有 5座石砌尖塔。底部及每层四周均列砖塔。建筑风格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大塔相似。著名的班迭斯雷寺位于城东北约20公里,是早期建筑中最精美的一座。其建筑方法和风格显示出向晚期过渡的特点,以石结构为主,放弃阶层式高台的做法,而将塔寺筑于平地,显得疏朗有致。该寺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围墙有石门,石门上有精美的浮雕,台阶上有兽首人身像。庙中的主神湿婆神像用砂岩雕成,生动匀称,被称为整个高棉时代最杰出的圆雕。保存完整的是罗洛建筑群,位于吴哥王城东南约18公里,原为供奉国王先祖的灵庙,现存3座,均为以砖为主的砖石结构。石门和其他构件有浮雕,还有石刻神像和石狮、石牛、石蛇等。庙侧有一人工开凿的蓄水池。吴哥的其他早期建筑还有被称为“空中宫殿”的高台建筑及巴普昂寺。前者即《真腊风土记》所称之“金塔”。后者建有回廊,其上的大量浮雕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题材,刻工细致,艺术价值很高。吴哥城郊有3个长方形的人工蓄水湖,是当时整个柬埔寨平原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建筑。

晚期

1177年,占婆王国的掸族首次攻占吴哥。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赶走掸族后,于1200年修成吴哥王城。此城范围较先前的吴哥城要小,早期的巴肯寺、吴哥寺等都在新城之外。此期建筑和雕刻均较厚重,不如早期精致。王城呈方形,有石城墙环绕,每边长约3公里,高约7米。城壕宽达100米。除东南西北四门外,东边还有一座通向皇宫的“胜利门”。城门两侧有三首巨象,门外大桥两侧,各有作跪坐状的石神像27尊,中有蛇身相连,构成栏干。门洞高7米。城门上方筑3塔,中间一塔有二面神像,两侧的塔各有一面神,分别面向城门左右两侧(见彩图)。由于掸族入侵动摇了高棉人对印度教神祇的信念,此时神像已变为大乘佛教的观世音自在王,每塔顶端各有一盛开之莲花。城中有大道4条,由四门通向城中心的巴云寺。王宫位于城西北部,面积600米×250米。宫墙高7米,东边为大宫门,南北各有宫门2座。《真腊风土记》描写其建筑“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但由于宫室均为木质,今已毁朽无存。遗迹仅有皇宫前面国王听政厅的基础、阶沿雕刻的猎象图,以及厅前广场上的小石塔等。

柬埔寨高棉王国 吴哥王城城门 吴哥王城城门

吴哥王城的中央神庙巴云寺,由国王苏利耶跋摩一世始建,阇耶跋摩七世末年重建。寺门向东,寺院中部为二层石砌台基,台基四周都有浮雕回廊,上层还有十字形内回廊。下层台基长宽为160米×140米,高约1米。上层台基长宽为80米×70米,高2.4米。台基中央有一主塔,现高45米,当初塔顶可能镀金,这就是《真腊风土记》中所记的“金塔”。金塔周围排列石塔20余座,整个台基上共建塔50座左右,塔四面均刻有观世音自在王头像。内回廊的浮雕以佛教神话故事为主,外回廊的浮雕间有世俗生活题材,如战争图、市场图和斗鸡图等。

参考书目
  1. 夏鼐:《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柬埔寨著名的历史遗产──吴哥古迹》,《考古》1972年3期。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