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中国近代北方海防要隘遗址。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此进行了“大沽口保卫战”。1900年,天津义和团民和守台爱国将士在此抗击过八国联军的入侵。炮台是近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见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口自古为水道入京咽喉,海防之要隘,历史上被称为“津门之屏”。明代为抗倭,曾筑垒设防,清咸丰八年(1858)以海疆多警,增设海口六营,于大沽口南北两岸修筑大炮台 5座,南岸 3座,北岸 2座,以“威、镇、海、门、高” 5字命名。炮台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高 10~15 米不等,周围坚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窖,密布炮门枪眼, 堤外开挖濠沟,并置木栅。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在大沽、北塘等处又增建若干炮台。至光绪十年(1885),大沽有南岸炮台 4座,周围小炮台40座,北岸大炮台2座、平炮台6座。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与英、美、俄、意、日、法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炮台遂被拆毁。现存南岸“海”字方形炮台,保存尚完整,在其附近曾发现大炮、炮弹等遗物。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