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

由歌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声乐体裁,篇幅较短,易于流传。歌曲的音乐概括地表达歌词的意境,与歌词的内容、结构、语调、韵律吻合,歌曲一般都有伴奏,但也有无伴奏的。

歌曲的种类

歌曲可分为民歌和创作歌曲两大类。民歌与创作歌曲相互影响,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中往往吸取民歌的因素。歌曲亦可从另外的角度予以分类,冠以各种名称。如按题材而分为叙事歌曲、抒情歌曲、革命歌曲等;按体裁而分为轮唱曲、分节歌曲、通谱歌曲、舞蹈歌曲等;按演唱形式而分为独唱曲、重唱曲、合唱曲等。

独唱曲

可以是专供某一类型的嗓音演唱的(如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等);亦有为多种类型的嗓音所通用的(某些类型的嗓音演唱时需移调)。独唱曲的伴奏是乐曲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以烘托或补充歌声,并给独唱者以和声上、节奏上的支持。有的独唱曲除伴奏外,还加用一两件独奏乐器作陪衬演奏,这种陪衬演奏称为助奏,如黄自的《玫瑰三愿》中即有陪衬钢琴的小提琴助奏。

重唱曲

是供几个人一起作多声部演唱的歌曲,其中每个声部由 1个人演唱。重唱按声部的多寡而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再按嗓音类型分为女声二重唱、男声三重唱、混声四重唱等。歌剧、康塔塔、清唱剧中常有重唱,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河边对口唱》为男声二重唱。

合唱曲

是供几组人一起作多声部演唱的歌曲,其中每个声部至少由 3个以上的人演唱。合唱按嗓音类型分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同时又根据声部的多寡而分为男声四部合唱、童声三部合唱等。合唱在歌剧、康塔塔中占重要地位,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怒吼吧黄河》为混声四部合唱;黄自《长恨歌》中的《山在虚无缥缈间》是女声三部合唱等。器乐作品如交响曲中有时亦有合唱, 如L.van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G.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等。不用乐器伴奏的合唱称“无伴奏合唱”,此词原意为“按教堂风格”。欧洲早期教堂合唱均无伴奏,到文艺复兴后期此种合唱始用于世俗合唱中,故而才有这一名称。现在该词已泛指所有的无伴奏合唱。

歌曲还可按它所起的作用,群众对它的熟悉程度以及演唱方式(由群众自己演唱或由演唱者演唱给群众欣赏)而分为两类:一类通称为群众歌曲,另一类通称为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的内容大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人们往往在游行和各种集会上演唱群众歌曲,起宣传鼓舞作用。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太宽广,结构亦不复杂,歌词通俗简练,一般易于上口。群众歌曲绝大多数是创作歌曲,也有根据民歌填词的。群众歌曲又可按题材内容而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或轮唱,亦有用合唱形式者;有无伴奏均可。

群众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的革命斗争有密切关系。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革命歌曲蓬勃发展,C.-J.鲁热·德利尔于1792年创作的《马赛曲》充满战斗精神,在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具有深远影响。《马赛曲》已于1795年被正式定为法兰西共和国国歌。1888年6月法国工人P.狄盖特根据巴黎公社诗人E.鲍狄埃的诗篇所谱写的《国际歌》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团结奋斗的决心,音乐庄严雄伟,气势磅礴。19世纪末开始流传至世界各地,1923年《国际歌》在中国开始传唱。

在苏联,十月革命前后以及卫国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群众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作曲家,如А.А.达维坚科所写的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歌曲《步枪》、《第一骑兵旅》等,在革命斗争中曾广为流传。А.В.亚历山德罗夫创作的《跨过山谷,越过丘陵》,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战歌之一;《神圣的战争》则在卫国战争期间发挥过巨大的号召作用。此外,还有И.Ο.杜纳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М.И.布兰特的《卡秋莎》、А.Γ.诺维科夫的《世界民主青年进行曲》等都深受群众的喜爱。

德国作曲家H.艾斯勒积极从事群众歌曲的写作,作品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蓝旗歌》等。

在中国,群众歌曲的历史,可追溯至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群众歌曲都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聂耳1935年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挽救濒于危亡的祖国,音乐昂扬,振奋人心,是有力的战斗号角;1949年9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所写的《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亦体现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意志。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音乐富有强烈的战斗性,是救亡歌曲中的杰作。此外,如吕骥的《保卫马德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周巍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在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产生过重大作用。

艺术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其特点是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

艺术歌曲在德国称为Lied,代表作曲家是F.舒伯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共600余首,采用J.W.von歌德、J.C.F.席勒、H.海涅、W.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著名曲目。H.沃尔夫的200多首艺术歌曲,曲调刻意表达德语声调的特点,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富交响性。此外,R.舒曼、J.勃拉姆斯、R.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为全世界所传唱的艺术歌曲(见德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法国称为chanson,代表作曲家有H.迪帕克、G.福雷、C.德彪西等。法国艺术歌曲比较精致纤柔。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C.波德莱尔、P.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见法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称为романс,М.И.格林卡是此种体裁的第1个经典作曲家。随后的代表人物有П.И.柴科夫斯基、М.П.穆索尔斯基、С.В.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艺术歌曲的特点注重心理刻划。其中,穆索尔斯基的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性和艺术独创性,与俄罗斯语言的声调丝丝入扣。

中国作曲家也写有大量艺术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黄自的《思乡》、 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都是优秀的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有时很难截然划分,一般说来,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多段歌词用同一旋律,或略作变化,结构上往往由主歌与副歌两个部分组成;艺术歌曲多半是通谱歌曲,即每段歌词均用不同的音乐,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群众歌曲的音乐往往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因而有时可以另填歌词;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很难予以分解。这两类歌曲的名称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国家内产生的。50年代以后,群众歌曲的概念有所扩大,已不限于政治性或社会性的题材。

声乐套曲是一组歌曲组成的音乐统一体,以同一诗人的诗为歌词。声乐套曲一般应全部演唱,但有时亦可单独唱其中的一两段。F.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R.舒曼的《诗人之恋》,G.福雷的《佳歌》等均为著名的声乐套曲。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