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学

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构成、演变、分布规律、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英语中又称toponymy或toponomy。

地名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识别周围的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指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领域的扩大,地名命名的对象目前已不限于地球表面而扩大到海底和星球。

地名由词或词组构成,是表示单独概念的专有名称。地名作为语词既有语音又有意义,用文字书写又有了字形。地名的意义除了指称意义外,也指构成地名的各个词(或词素)的本来意义,即书面场合中的字面意义。如“长江”这一地名,是指位于中国中部横贯东西的一条特定的大河,这是“长江”的指称意义。而长长的河是它的字面意义。地名是指称特定位置和特定类型的地方的,因此地名的指称意义又可细化为指位意义和指类意义。

民族不同,语文各异,地名构成的方式不尽相同,即使同一语言,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大多数地名都是以已有的语词为基础来构成的。尽管不少地名由于时代久远,命名的语言已不复存在,或在长期流传中原来的语音、字形已经变更,致使命名的理据难于查考,但地名的命名总是有一定原因的,或反映自然特征,或反映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徙或命名对象自身的兴废,地名会有不同程度的演变。但是,由于地名命名以后作为特定地方的代号被长期传播而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使相当一批地名以及反映在地名语词中命名时代的某些信息得以流传下来。

依据不同的条件,例如按照语言系属、构词形态、产生年代、对象类型以及语义等等可以对地名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地名的分布既受当地民族成分和语言的制约,又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当地自然景观密切相关。

通过历史文献关于地名演变情况的记载与新旧地名的对比,通过地名语言分析和与地理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探索历史上的自然面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迁徙以及方言、古语特征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地名功能的研究对发挥地名的作用和效能有重要意义。地名不仅是社会交际工具之一,本身还是信息的载体。地名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地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地名的科学管理、地名书写标准化、译写规范化,出版地名工具书,建立地名资料数据库提供快速检索等一系列实用问题,都属地名功能的研究范围。

地名的研究源远流长。中国大量的史书、志书、韵书等古籍中不仅记载了数量极多的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演变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如东汉初年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 (466?~527)的《水经注》中,所载地名达2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不过地名学正式作为术语却是在19世纪后期,在西方语言学和测绘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地名研究兴趣激增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并开始出版地名学的专门著作,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J.W.纳格尔的《地名学》。一些国家还相继成立了研究地名的机构,如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早期的地名学著作在探讨地名的基本性质之外,尤重于地名语源的考证,包括根据残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来推论古代民族的分布和迁徙。J.吉耶龙(1854~1926)于1902~1910年出版的《法兰西语言地图集》,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的方向发展。1926年法国A.道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了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层序。

当前地名学正处在发展阶段,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致上有综合研究地名基本原理的普通地名学,包括地名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地名与语言、历史、地理的相互关系等内容;有研究一定区域内反映地名系统的历史地理条件的区域地名学;有研究个体地名的地名地志学;有研究地名的读音、书写和译写标准化等内容的实用地名学等。地名学的研究除了采用或综合地采用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的方法以外,还采用地图分析法来研究地名的空间关系和数学统计法来研究不同类型的地名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

地名学在科学上的归属问题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地名是语言词汇,属词汇学、词源学、语音学、语义学、方言学的研究内容,地名的语音、语法、词形等变异的研究又离不开语言学的方法,因而把地名学纳入专名学的范围,而专名学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地名是地方的指称,而这些地方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名不但指出地方的空间位置和类型,通常还反映出命名时代当地的或区域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地名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现代一般性的和地方性的地理现象,并勾画出历史地理的面貌,探索区域开发过程,因而认为地名学应属地理学的分支。有些学者认为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的得名、演变都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地名特别是地名来源的研究离不开历史学的资料和方法,同时利用地名资料来解决某些历史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地名学应属历史学的范畴,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考虑到地名学研究的对象──地名既与语言学有关,又与地理学、历史学、测绘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有关,它不是孤立地借助于某一有关学科的方法,而是需要综合地运用有关科学的资料和方法。从发展角度来看,地名学应是与多种学科有关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除了传统的地名沿革的考证以外,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地名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论述,已日益增多。目前除了在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测绘学、民族学的有关刊物上发表论著以外。全国发行的专业地名杂志已有《地名知识》和《地名丛刊》。1977年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作为国家的地名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比例尺地图测绘和地名普查,已搜集到数以百万计的地名资料。这些都为中国地名学的进一步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测绘出版社,北京,1985。
  2. 褚亚平主编:《地名学论稿》,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