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以生丝作经线、用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缂丝采用平纹组织,先把图稿描绘在经丝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这种织法叫做缂。这种特殊的织法使得产品的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和小孔。有人形容说“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故又称刻丝,有时也写作尅丝、克丝。缂丝有两大类,一类是高级日用品,如靠垫、台毯、包首、书籍封面;一类是艺术品,常以名人书画为粉本,按图稿直接挖织,更为名贵。中国用缂法织造由来已久,新疆楼兰汉代遗址曾出土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吐鲁番唐墓则发现有几何菱纹缂丝带,表明最晚在 7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缂丝。隋唐、五代时期的缂丝已较流行。两宋缂丝技术的发展有了突破,能“随所欲作花草禽兽”。当时著名缂丝艺人有朱克柔和沈子蕃,代表作品有“紫鸾鹊谱”和“莲塘乳鸭图”等。明清时期缂丝技术逐渐专业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20世纪80年代,中国缂丝生产集中在苏州市和吴县一带,并创制成功双面异色缂丝。缂丝摹织名人书画,很有乱真之效。为了表达原作的不同色泽层次,纬丝色彩的选用范围一般有1000余种,甚至可以多达5000~6000种。为了使缂丝与原作的尺寸相符,可采用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径曲纬的方法。这样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表面,而描绘在经丝上的图案也不会因下机后收缩而变形。据实测织物下机后经向无收缩,纬向收缩为3%左右。(见彩图)。

唐女舞俑的束腰缂丝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 南宋朱克柔作(上海博物馆藏) 现代缂丝:金地玉兰 清代黄色九龙缂丝垫褥靠背(承德博物馆藏) 缂丝操作 图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