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中国传统女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采用传统的工艺装饰。

清代初期,满族男女穿的长袍,以原女真族袍为基础,右大襟、下摆开衩(两侧开或四面开)、圆领、箭袖、直腰身。其中女袍较瘦长,可以不加箭袖。清代中叶,旗袍一般只指女袍,领口、袖口、襟缘、摆缘开始讲究彩色滚边。清末,满族上层妇女的旗袍出现立领,袍身刺绣,镶滚复杂,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甚至“十八镶滚”。辛亥革命后,旗袍开始在中国妇女中流行。20年代,旗袍的刺绣和镶滚工艺由繁变简,造型上逐渐收紧腰身,突出人体曲线美。1929年,民国政府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30~40年代,旗袍的长度、领、袖发生较大的变化,成为盛行的女装,统称改良旗袍(见图)。旗袍的长度通常掩踝,在一个时期曾达到地面,也有及胫或及膝。旗袍的领有高领、低领、无领。旗袍的袖有长袖、中袖、短袖,并出现过无袖式和受西方影响的装袖式。此外还有翻驳领、荷叶袖、收褶摆以及披风式、套头短开襟式等各种各样的旗袍。50~70年代旗袍渐趋衰落。80年代,旗袍在节日、典礼、文艺演出等场合乃至日常生活中再度出现,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图
分类标签: 轻工 旗袍 满族 腰身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