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的作用和功效

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或绵萆薢等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处的混交林边缘或疏林下。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功效利湿浊、祛风湿。临床用名萆薢。

作用1

1、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杭真菌作用(如须癣毛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Dioscorea caucasica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2、绵萆薢总皂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以高胆固醇(l%)饲料饲养60天龄雄鹌鹑,60天后对照组和绵萆薢总皂甙组血清胆固醇浓度分别为1265±360mg%、1185±167mg%,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58.3%和8.3%,说明绵萆总皂甙在不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情况下具有显着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作用。

作用2

山萆薢根茎中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尚有抗真菌作用。

作用3

萆薢含的薯蓣皂苷、克拉塞林苷均有抗真菌作用。

作用4

摘自《历代本草药性汇解》

1、萆薢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应用也证实其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疗作用。

2、萆薢煎液或提取液可增加心肌代谢。

3、同属植物山萆薢中的甾体皂苷对稻瘟病菌、须癣毛菌及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苷能扩张膜稍血管、降压、增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作用5

1、用于膏淋,白带等症。萆薢能利水湿而分清泌浊,为治疗下焦湿浊郁滞所致膏淋、小便混浊的要药,常与石菖蒲、益智仁、乌梅等同用;用于妇女白带属于湿胜者,可与茯苓、白朮等配伍。

2、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症。萆薢能祛风湿而舒筋通络,故可用于风湿痹痛等症,如寒湿痹痛,可与附子、桂枝等药配伍;湿热痹痛,可与桑枝、秦艽、生苡仁等配伍。

功效1

利湿通淋,祛除风湿。

功效2

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中药大辞典》中认为萆薢有以下功效: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中华本草》中认为萆薢有以下功效: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另有中医名著阐述其功效如下:

1、《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本草通玄》:“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古人或称其摄溺之功,或称其逐水之效,何两说相悬耶?不知闭蛰封藏之本在肾,气强旺则收摄,而妄水亦无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湿热,故能去浊分清也。杨氏萆薢分清饮,正合此意。”。

3、《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4、《本草思辨录》:“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痿、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藓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5、王好古:“补肝虚。”。

6、《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7、《本草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8、《本草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敦《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仪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又杨于建《万全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乾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9、《名医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者血,老人五缓。”。

10、《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病由胃中浊气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驱湿,其症自愈。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腠,营卫不得宣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

11、《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12、《本草正义》:“萆薢,性能流通脉络而科筋骨,入药用根,则沉坠下降,故主治下焦。虽微苦能泄,而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则清热理湿,多入气分,少入血分。《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乃肾有湿热,浊气不去,而腰膂为之疼痛,非肾虚无湿之腰痛,所可浑同施治。强骨节者,宣通百脉,湿浊去而正气自强,非能补益以助其强固,此药理之至易辨者。杨氏有萆薢分清饮,专治湿热淋浊,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温而且涩,性正相反,不能并列,殊有误会。濒湖《本草纲目》谓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立说甚允。然又谓杨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云云,则与萆薢性情,两相背谬。《神农本草经》又主风寒湿周痹,颐谓惟湿热痹著,最为合宜,若曰风寒,必非此苦泄淡渗者,所能幸效。又治恶疮不瘳热气者,岂非为湿与热蒸之主药乎?《名医别录》谓主伤中,亦惟脾为湿困者宜之,决非补中之药。又治恚怒,颇不可解。又谓阴萎失溺,则湿热闭结者,亦有萎躄不仁、溲溺不利之症,必非可以起虚痿。又谓治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则语太浮泛,且与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轻信。不谓缪仲淳因此二语,竟谓此物为补益下元之要药,又谓甘入脾而益血,以渗泄利湿之效用,而说到补阴上去,不如石顽《逢原》,谓古人或称摄精,或称利水,何其两说相悬,不知湿浊去而肾无邪热之扰,肾气自能收摄,颇能窥见玄奥也。甄权谓主冷气顽痹、腰脚瘫缓不遂、男子肾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阴萎之症,然惟湿热为患。乃宜此药,甄氏冷气久冷之说大误。甄又谓治肾间有湿,膀胱宿水,是也。而今本濒湖《本草纲目》引此二句,脱一湿宇,乃作肾间有膀胱宿水,遂令人无从索解,王好古谓补肝虚,亦不可训。尤奇者莫如《日华本草》,竟谓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头旋痫疾,中风失音云云。”。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