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钠的药理

苯妥英钠的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主要药理作用如下:(1)抗癫痫: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有文献认为乙内酰脲类药物在产生神经冲动时,通过增加细胞膜处钠离子外流或减少钠离子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并且限制钠通道介导的发作性放电的扩散。在神经元水平,当产生神经冲动时,本药可延长通道不激活时间,从而减少钠和钙离子内流,也可减弱突触部位的强直刺激后放电和重复放电。本类药物对小脑有兴奋作用,激活小脑至大脑皮质的抑制通路,并使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增加而使皮质发作性活动减少。(2)抗神经痛: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降低突触传递或降低引起神经元放电的短暂刺激的综合作用。本药可提高面部的痛觉阈,通过降低兴奋性和反复放电的自持性而缩短疼痛发作的时间。(3)可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或分泌胶原酶,故可用于治疗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4)骨骼肌松弛的作用与稳定细胞膜作用及降低突触传递作用有关。(5)抗心律失常:本药属Ib类抗心律失常药,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具有膜稳定性,抑制快钠离子内流。其膜效应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心肌状态及血药浓度有关。当细胞外钾浓度低时,低浓度药可增加0相除极最大速率及动作电位的幅度,加速传导,有利于消除洋地黄中毒合并低钾时的心律失常及单向阻滞所致的折返性心律失常;当细胞外钾浓度正常或升高,高浓度药则起抑制作用(但明显低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的抑制作用)。本药可缩短动作电位间期及有效不应期,但前者缩短更显著,故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所致的心律失常。本药还可抑制钙离子内流,这是与其它局麻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不同之处。此外本药还可以降低心肌自律性、抑制交感中枢,减少其传出冲动及提高心房颤动与心室颤动阈值。以上作用对心室的影响均大于心房。对心电图影响小,可缩短PR间期及QT间期,对QRS波无影响。对原有心脏病变者本药可抑制心肌收缩力。(6)静脉用药可扩张周围血管,可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药动学

本药可口服、静脉给药及肌内注射。口服吸收较慢,85%-90%由小肠吸收;新生儿吸收较差;静脉注射吸收快;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且不规则。口服本药4-1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一日口服300mg,7-10日可达稳态血药浓度。口服片剂的生物利用度约为79%,进食可影响本药吸收。吸收后分布于细胞内外液,细胞内可能多于细胞外。本药主要与白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88%-92%,在脑组织内蛋白结合率还可略高。本药主要在肝内代谢,代谢物无药理活性,主要为羟基苯妥英(约占50%-70%)。经肾脏排泄,碱性尿时排泄较快。本药可通过胎盘,能分泌入乳汁。本药的半衰期为7-42小时(平均为22小时),长期服用者,半衰期为15-95小时(甚至更长)。

儿童的药动学较特殊,早产儿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为1.2L/kg,足月产儿为0.8L/kg,且保持恒定达96周。本药在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中蛋白结合率低,游离苯妥英可升高40%,总的血药浓度维持在6-14mg/L的较低水平,早产儿的半衰期显著延长。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