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唑胺的药理

乙酰唑胺的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碳酸酐酶抑制药,属磺胺衍化物。碳酸酐酶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胃粘膜、胰腺细胞、眼、红细胞和中枢神经细胞等处,其主要功能是促进CO2与H2O结合成碳酸并将碳酸再分解为H+及HCO3-。本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碳酸酐酶,具体表现为:(1)降低眼压:眼内各部组织(如视网膜、葡萄膜、晶体)均有碳酸酐酶存在,并以睫状体的量最多。患青光眼时,睫状体上皮内碳酸酐酶活性增高,从而生成过多的碳酸氢钠,使房水内渗透压升高、房水生成量增加、眼压升高。本药能抑制睫状体上皮碳酸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房水生成(50%-60%),降低青光眼病人眼内压。还有观点认为,其降眼压原理是本药减少血浆HCO3-的浓度,增加血浆氯化物的浓度,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使血碱贮备量下降所致。(2)弱的利尿作用:本药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使H+的产生和Na+重吸收减少,Na+、H2O与重碳酸盐排出增加,因而产生利尿及H+潴留(严重者可致代谢性酸中毒)。但本药利尿作用不强(对于伴有水肿的子痫患者则有良好的利尿降压作用),长期服用又可产生耐药性,故目前很少单独用于利尿。(3)其它:本药还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和抑制胃酸分泌,其机制可能也与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有关。此外,本药抗癫痫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2.药动学

本药口服易吸收,蛋白结合率很高。口服500mg后,1-1.5小时眼压开始降低,2-4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12-27μg/ml),作用可维持4-6小时,半衰期为2.4-5.8小时;口服缓释胶囊500mg,2小时后开始起降眼压作用,8-12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6μg/ml),作用持续18-24小时;静脉注射500mg后,2分钟开始降眼压作用,15分钟达血药浓度峰值,作用持续4-5小时。口服普通片剂或静脉注射,给药量的90%-100%在24小时内以原形由肾脏排泄,缓释胶囊在24小时内仅排出47%。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