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5条,相关中药材2味。方歌有云: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

肠痈初起少腹痛,脓成未溃亦可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大黄牡丹汤的基本资料

大黄牡丹汤(《金匮》卷中)

别名瓜子汤、大黄汤、大黄牡丹皮汤。

处方大黄4两,牡丹1两,桃仁50个,瓜子半升,芒消3合。

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排血利尿。攻下荡热消痈,清肠消炎。抗菌消炎,增进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肠内积物。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少腹肿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现用于湿热瘀滞的急性阑尾炎、妇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脓未成。产后恶露不下,小便不利,血水壅遏,少腹满痛,通身浮肿,大便难者;经水不调,赤白带下,赤白痢疾,小腹凝结,小便赤涩,或有水气者。瘀血冲逆;桃核承气汤证而小便不利;内痔、毒淋、便毒。

用法用量瓜子汤(《千金》卷二十三(注文)引《肘后方》)、大黄汤(《外科集腋》卷四)、大黄牡丹皮汤(《杂病证治新义》)。《金匮要略今释》:盲肠阑尾之炎,当其发炎而脓未成之际,服本方则炎性渗出物随下,其状亦似脓。方后所云:有脓当下者,盖指此。非谓脓成之证亦可用本方也。脓成与否,为本方与薏苡附子败酱散之界画,不容假借。其证候,在肿痛处之痞硬与濡软,在寒热与无热,在脉之迟紧与数,学者详焉。

注意凡重型急性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或有中毒性休克,或腹腔脓液多者),婴儿急性阑尾炎,妊娠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寄生虫病等,均不宜用本方。

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消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成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别录》治腹内结聚,戒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未成脓之专药。2.《金鉴》引李彣:大黄,芒消泄热,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溃脓血。3.《成方便读》: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故用大黄之苦寒行血,芒消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气耳。

临床应用1.肠痈:大黄牡丹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104例。急性阑尾炎20例,包裹性阑尾脓肿20例,粘连性肠梗阻20例,肠道蛔虫堵塞10例,胆道蛔虫症10例,急性胆囊炎15例,结石性胆道感染并中毒性休克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4例。痊愈100例,中转手术者仅4例。治愈率达96.15%。2.血瘀经闭:某妇人,经水不来三四个月,一医以为妊娠,至五个月,产婆亦以为妊,施镇带(即妊娠带)。其人曾产数胎,以经验故,亦信为妊。然至十一月,全无产意,于是乞诊于余。余熟诊之,腹状虽似妊,实非妊也。因告以经闭。夫妇闻之大惊,频乞药,乃与大黄牡丹汤,日用4服,服至4-5日,下紫血坏血甚夥,20日许而止,腹状如常。翌月月信来,自其月妊娠,翌年夏,举一子,此瘀血取尽之故也。3.痔疾: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血栓性外痔20例,19例痊愈,1例无效。一般服药1至3剂疼痛锐减,痔核明显内缩,3至6剂痔核逐渐吸收。4.交肠:一妇人,年可三十,后窍闭塞不通,大便却从前阴泄。如是旬许,而腰腹阵痛,大烦闷,燥屎始通,前阴所出亦自止,嗣后周而义发。盖患之10余年,医药百端,无不为矣,容貌日羸,神气甚乏。师诊之,其脉数而无力,始按其脐下,有粘屎即从前阴出,再按有一块应手。师问曰:月事不行者几年?曰:10余年矣。先与大黄牡丹汤缓缓下之,佐以龙门丸(梅肉、山栀子、巴豆、轻粉、滑石)泻之者,月1次,自是前后阴口得其所居。数旬,自谓曰:妾有牡痔,方临厕也,疾痛不可忍。师视之,肛旁有如指头者,以药线截而治之,仍服前方1周年许,块亦自消。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瓜子12克 芒消9克

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备注本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大黄牡丹汤古籍论述

大黄牡丹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大黄 四钱 芒硝 三钱 瓜子 桃仁 各三钱 治肠痈。其脉迟紧,脓未成,可下者。

大黄牡丹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治大肠痈,其候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汗出。其脉迟紧,脓未成者,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枚)甜瓜子(半升)芒硝(三合)水六升,煮取一升 大黄牡丹汤下剂,桃仁瓜子与芒硝。少腹肿痞按之痛,痛即如淋(大肠之热下注也)小便调。(病不在小肠水道,故小便自调。)身皮甲错(营血痹聚之故)右足屈,(大肠痈初起,便右足屈而不伸,小肠痈则左足屈而不伸,以此为区别。)大肠痈肿此能消。脉沉紧者未成脓,脉洪数者脓已饶。脓未成斯宜下夺,脓成排脓散(排脓散另编《甘桔汤类》)宜邀。(大肠痈者,其人平素嗜醇酒炙,湿热郁蒸,肺气不得宣通,下结于大肠之头,气血壅遏而成病。在下者因而夺之,故重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将败之血,瓜子清肺润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方后云服之“当有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

大黄牡丹汤《外科理例》

大黄(四两)牡丹皮(三两)芒硝(二两)桃仁(五十个)每服五钱。水煎服。

大黄牡丹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治肠痈,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大黄(半两,蒸) 牡丹皮(一钱一字)桃仁(半两,去皮尖) 瓜子(三分)芒硝(二钱)上为锉散,作一服。以水三盏,煎取八分盏,去滓,入芒硝,再煎沸,顿服,不以时。

大黄牡丹汤《备急千金要方》

大黄(四两)牡丹(三两)芒硝(二两)瓜子(一升)桃仁(五十粒)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当下脓血。(《金匮》方用牡丹一两,瓜子半升,芒硝二合。《删繁》方用瓜子半升,芒硝半合。刘涓子用硝石三合,云∶肠痈之病,小腹痞坚,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自汗出,其脉迟坚者,未成脓,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复,可下。《肘后》名瓜子汤。)

大黄牡丹汤相关中药材

1、桃仁

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2、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