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子丸

茴香子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4味。

茴香子丸的基本资料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九十)

处方茴香子(炒)、胡椒、附子(炮裂,去皮脐)、阿魏(面和作饼子,炙熟)、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硫黄(研)、菖蒲、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元脏气冷,心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温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处方茴香子(炒)2两,肉苁蓉(酒浸,切,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五味子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好酒1升,并猪肾1对细切,和药都1处浸1宿,取出焙干,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风气冲注,脚膝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好茶或豆淋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处方茴香子3两(微炒,为末,以米醋2升熬如饧),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木香3分,狼毒(炒)3分,当归(切,焙)3分,阿魏1两(研,以酒1升,煎取半),硇砂1两半(沸汤化,澄熬取霜,入阿魏煎中同熬如饧,入茴香煎,搅匀),自然铜(煅,醋淬,研)1两半。

制法上药除煎研外,为末,同入煎内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如硬入炼蜜少许。

功能主治肾脏久积气在膀胱,虚胀上攻,膨满(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温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惠》卷九十二)

处方茴香子1两(微炒,捣为末),古文钱青1分(细研),硇砂1分(细研),桃仁49枚(酒浸,去皮尖双仁,生研)。

制法上为末,以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偏坠,或气攻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2-3岁儿每服1丸,以橘皮汤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处方茴香子(炒)3分,木香3分莱菔子(炒)半两,厚朴(去粗皮,半生锉,半用姜汁炙)1两,桂(去粗皮)3分,干姜(炮)3分,蓬莪荗(煨,锉)3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桃仁(去皮尖双仁)3分(研膏)。

制法上为末,入桃仁膏研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肾脏虚弱中寒,攻腰腹满痛,手足微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处方茴香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当归(切,焙)3分,荜澄茄3分,木香3分,赤石脂3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肠虚冷,小腹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处方茴香子(舶上者妙)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巴戟天(去心)2两,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2两,牛膝(酒浸1宿,焙)2两,肉苁蓉(酒浸令软,细切,焙)2两,青盐(研)2两。

制法上药除青盐外,为末,研拌令匀,烂煮羊肾或猪肾2-3对,去筋膜细切,烂研和药,入杵臼捣令匀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劳。肌肤瘦瘁,面色黄黑,四肢无力,脚膝疼痛,大便不调;或风虚上攻,头眩目暗,肢体沉重,昏愦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盐汤或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处方茴香子(炒)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取红)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巴戟天(去心)1两,木香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青盐(别研)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阿魏(醋化,面和作饼,炙)1两,楝实(锉,炒)1两,干蝎(去土,炒)1两,荜澄茄1两,补骨脂(炒)1两,葫芦巴1两,大戟1两,肉豆蔻(去壳)3枚,硫黄(舶上者,研)2两。

制法上为末,用白羊肾4对,去筋膜,沙盆内研如面糊,将药一处入木臼中,更入炼蜜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肠虚寒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元气痛,煨葱白热酒送下30丸。

茴香子丸(《圣惠》卷九十八)

处方茴香子1两,桂心1两,巴戟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补骨脂1两(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末,用羊肾2对,切去筋膜,以酒2升,煮令酒尽,烂研,和诸药末,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元虚冷,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渐加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晚食前生姜酒送下。

茴香子丸(《圣惠》卷七)

处方茴香子1两,木香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黄),附子1两(炮制,去皮脐),桂心1两,安息香1两,胡芦巴半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微炒)。

制法上为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热生姜酒送下,不拘时候。

茴香子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处方茴香子(炒)1两,蓬莪荗(煨,锉)1两,楝实(煨,去核)1两,白术1两,诃黎勒皮1两,丁香1分,吴茱萸(汤洗,焙于,炒)半两,桃仁3分(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制法上为末,入桃仁膏研匀,炼蜜为丸,如银杏大。

功能主治肾脏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或盐汤嚼下,不拘时候。

茴香子丸相关中药材

1、胡芦巴

别名葫芦巴,苦豆,芦巴,胡巴,季豆,小木夏,香豆子。

来源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秋季种子成熟后采收全草,打下种子,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有栽培。主产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云南、陕西和东北等地亦产。

性状种子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滑。两面各具一条深斜沟,两条斜沟相接处可见种脐与珠孔。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纵切面可见内有一圈胚乳,用水浸后胚乳呈粘液状,子叶略不对称,呈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横切面胚乳占面积较大,子叶2片,呈长圆形,一端有圆形的胚根。气微,粉碎时有特异的香气,味淡微苦。以个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阳,祛寒湿。治寒疝,腹胁胀满,寒湿脚气,肾虚腰酸,阳痿。①《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气。”②《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③《国药的药理学》:“为滋养强精药,用子阴痿、遗精及早泄。”④《四川中药志》:“治寒泻。”

2、肉苁蓉

别名肉松蓉,黑司令,纵蓉,地精,马足,马芝,大芸,寸芸,肉松蓉,金笋。

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间采者为好,过时则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商品称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苁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称为“盐大芸”、“咸大芸”或“咸苁蓉”。

性状①甜苁蓉呈圆柱状而稍扁,一端略细,稍弯曲,长10~30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质坚实,微有韧性,肉质而带油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有花白点或裂隙。气微弱,味微甜。②盐苁蓉形状较不整齐,黑褐色,质较软,外面带有盐霜。断面黑色,气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质、条粗长、棕褐色、柔嫩滋润者为佳。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以内蒙古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补肾,益精,润燥,滑肠。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①《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②《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③《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亦白下”④《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⑤《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3、肉豆蔻

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迦拘勒,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来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子。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生境分布热带地区广为栽培。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

性状干燥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厘米,宽1.5~2.5厘米。外表灰棕色至棕色,粗糙,有网状沟纹,一侧有明显的纵沟(种脊部位),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部位),狭端有暗色凹陷(合点部位)。质坚硬。纵切面可见表层的暗棕色的外胚乳向内伸人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而成大理石样纹理。在宽端有凹孔,其中可见干燥皱缩的胚。气芳香而强烈,味辣而微苦。以个大、体重、坚实、香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①《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②《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③《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④《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⑤《纲目》:“暖脾胃,固大肠”⑥《本草经读》:“治精冷”⑦《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4、补骨脂

别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胡韭子,和兰苋。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④《品汇精要》:“固精气”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5、葫芦巴

别名苦豆,香草,芦巴子,香草子,小木夏。

来源为豆科植物戎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晒干。生用或微炒用。

生境分布多栽培。主产安徽、四川、河南。

性状种子略呈斜方形,长3~5mm,宽2~3mm,厚约2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灰色短毛,两侧各有一深斜沟,两沟相接处为种脐。质坚硬。气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温肾,祛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6、赤石脂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产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质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气,味淡。以色红,光滑细腻,易碎,舌舔之粘性强者为佳。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①《本经》:“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②《别录》:“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③《药性论》:“补五脏虚乏”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⑤《珍珠囊》:“固脱”⑥《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⑦《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澼,禁崩中淋带”

7、安息香

别名白花榔,拙贝罗香。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树或越南安息香的树脂。夏、秋二季,选择生长5~10年的树木,在距离地面40厘米处,用利刀在树干四周割三角形伤口多处,经1周后,伤口开始流出黄色液汁,将此液状物除去后,渐流白色香树脂,待其稍干后采收。此后隔一定时期在伤口以上4厘米处,再割新伤口,如法采集。最先流出的香树脂品质最佳,其后采得者较次。

性状①苏门答腊安息香 为植物安息香树的干燥树脂,为球形颗粒压结成的团块,大小不等,外面红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黄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样颗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即软化。气芳香,味微辛。产印度尼西亚。②越南安息香 为植物越南安息香的干燥树脂,为微扁圆的泪滴状物或团块。泪滴状物直径约1至数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面黄棕色或污棕色,内面乳白色。常温下质坚脆,加热则软化。气味与上种相似。产越南、泰国等地。安息香历来依赖进口,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报道,我国的粉背安息香树(分布云南、广西、广东)、青山安息香树(分布广西)、白叶安息香树(分布广西、广东)亦能生产安息香。经定性定量试验结果,除青山安息香树、白叶安息香树二种树脂的总香脂酸含量略低于我国《药典》规定之外,树脂的其他指标及化学鉴别反应均合乎《药典》规定。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行气血。治卒中暴厥,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痫,风痹腰痛。①《唐本草》:“主心腹恶气”②《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③《日华子本草》:“治血邪,霍乱,风痛,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④《纲目》:“治中恶,劳瘵”⑤《东医宝鉴》:“辟瘟疫”⑥《本草述》:“治中风,风痹,风痫,鹤膝风,腰痛,耳聋”⑦《本经逢原》:“止卒然心痛、呕逆”⑧《本草从新》:“宣行气血。研服行血下气,安神”⑨《本草便读》:“治卒中暴厥,心腹诸痛”⑩《中药材手册》:“治小儿惊痫”

8、五味子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北五味子,辽五味子,荎蕏,玄及。

来源为木兰种植物五味子的果实。霜降后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虫蛀。

生境分布生于阳坡杂木林中,缠绕在其他植物上。分布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①《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②《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④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⑥《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昧最妙”⑦《本草通玄》:“固精,敛汗”(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咳、气喘,常与补肾药合用。(2)涩精止泻:用于遗精、久泻。治遗精常配桑螵蛸、煅龙骨;治久泻常配肉豆蔻、芡实。(3)生津敛汗:用于阴液不足之口干渴、盗汗,常配麦冬、生牡蛎。(4)凡一切气血耗散之休克、虚脱,皆可配补药用之。

备注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9、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芦菔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用放大镜观察,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有油性。无臭,味甘,微辛。以粒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①《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②《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③《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④《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⑤《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⑦《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10、荜澄茄

别名澄茄,毗陵茄子,毕澄茄,毕茄,澄茄。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或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①荜澄茄 在果实充分成长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时采收,连果枝摘下,晒干。干燥后,摘下果实(每粒须连小柄)。②山鸡椒 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枝摘下,除去枝叶,晒干。

性状①荜澄茄 未成熟的干燥核果,上部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网状皱纹,顶端有一小突起的柱头遗迹,不甚明显。基部果皮延长,形成细直的假果柄,长3~7毫米,直径1毫米以下,表面有纵皱纹。外果皮和中果皮稍柔软,内果皮薄而坚脆。内含未成熟种子1粒,黄棕色,富油质,有的皱缩干瘪。气强烈芳香,味苦。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②山鸡椒 又名:山胡椒(《滇南本草》),味辣子(《分类草药性》),山苍子、木姜子。成熟的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细的网状皱纹。果基部常可见残留的小形宿萼,具6齿,下连细长的果柄,均易脱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软多油,内果皮薄而坚脆。内含种子1粒,子叶2片,黄棕色,富油质,旺根细小,朝向果实的顶端。气强烈芳香,略如老姜,味稍辛辣而微苦。以粒圆、气味浓厚、富油质者为佳。主产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此外。四川、云南、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目前的商品荜澄茄均用此种。

功能主治温暖脾肾,健胃消食。治食积气胀,脘腹冷痛,反胃呕吐,肠鸣泄泻,痢疾,痰癖。①《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并肾气膀胱冷。”③《开宝本草》:“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④《滇南本草》:“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壮阳道,治阳痿。”⑤《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⑥《本草求原》:“治反胃吐黑绿水。”⑦《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

11、巴戟天

别名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巴戟,兔子肠,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弯曲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度不等,直径约1~2厘米。表面灰黄色。有粗而不深的纵皱纹及深陷的横纹,甚至皮部断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长约1~3厘米的节,形如鸡肠,故土名“鸡肠风”。折断面不平,横切面多裂纹;皮部呈鲜明的淡紫色,木郎黄棕色,皮部宽度为木部的两倍。气无,味甜而略涩。以条大、肥壮、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条细瘦、肉薄、色灰者质次。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12、吴茱萸

别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吴萸,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左力。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⑦《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备注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13、自然铜

别名石髓铅,方块铜。

来源为天然硫化铁黄铁矿矿石。全年皆可生产,在矿区捡取,除去杂石即得。

生境分布为分布较广的硫化物,并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

性状多呈规则的方块形,大小不一,通常直径0.3~2厘米,表面平坦,亮黄色,具金属光泽,酷似黄铜块,有时表面呈棕褐色。质坚硬,但易砸碎,断面亮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无臭,无味。以色黄亮、质重、表面光滑、断面白亮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积聚,瘿瘤,疮疡,烫伤。①《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②《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③《玉楸药解》:“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收湿之力,与无名异同”

14、胡椒

别名白胡椒,黑胡椒,昧履支,浮椒,玉椒,味履支。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生境分布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性状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②白胡椒(《纲目拾遗》)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④《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⑤《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15、白术

别名山蓟,杨抱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山蓟,杨枹蓟,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生境分布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性状干燥的根茎,呈拳状团块,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长5~8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有浅而细的纵皱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则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上茎,俗称“白术腿”。在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残迹或芽痕,须根痕也较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烘术的断面淡黄白色,角质,中央时有裂隙。生晒术的断面皮部类白色,本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油点。气香,味甜微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野于术是产于浙江於潜、吕化、天目山一带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巳绝迹。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④《唐本草》:“利小便”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癥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⑦李杲:“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⑧王好古:“理中益脾,补肝风虚,主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身体重,心下急痛,心下水痞,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⑨《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16、当归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17、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泥土,称为泥附子,按大小分别加工:①盐附子 选取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②黑顺片 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液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③白附片 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后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

性状①盐附子,呈圆锥形,长约5~8厘米,直径约3~4厘米。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隆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无臭,味咸而麻辣。以个大、坚实、表面起盐霜者为佳。②黑顺片,又名:黑附子(《简要济众方》)。呈不规则形的纵切片,上宽下窄,周边略翘起,长2.5~4厘米,宽1.5~2.5厘米,厚约5毫米。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状,油润而有光泽,并可见有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状。无臭,味淡。以片均匀,表面油润光泽者为佳。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状与黑顺片相同,唯全体均为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厚约3毫米。气味同黑顺片。以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状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18、硫黄

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石流黄,石留黄,硫黄,昆仑黄,黄硇砂,石硫黄,流黄,黄英,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将军,白硫黄,硫黄花,硫黄粉。

来源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生境分布产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黄色,或带浅绿色或浅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之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为佳。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节油中。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备注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黄二种商品:①天生磺(《纲目拾遗》)系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②舶上硫黄(《博济方》)又名:舶硫(《遵生八笺》),白硫黄(《百草镜》)。系将硫黄提炼而成。商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全体鲜黄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体轻而脆,易碎,断面不平坦。有臭气,味淡。

19、豆蔻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白豆蔻,紫蔻,十开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时除去果皮,取种子打碎。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功能主治化湿和胃,行气宽中。用于食欲不振、胸闷恶心、胃腹胀痛。

备注白豆蔻A.kravanh Pirre ex Gagnep. 的果实亦入药。

20、桃仁

别名桃核仁,桃核人。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⑥《滇南本草》:“治血痰”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21、丁香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2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23、硇砂

别名北庭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透骨将军,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北庭砂,亦砂,紫硇砂,碱硇砂,红硇砂,藏脑,脑砂。

来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生境分布产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性状为白色结晶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有的稍带淡黄色。质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断面显束针状纹理,有光泽。臭微,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热之不熔融而挥散。可溶于水,水溶液显铵盐与氯化物之各种反应。

功能主治消积软坚,破瘀散结。治症瘕痃癣,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疔疮,瘰疬,痈肿,恶疮。①《唐本草》:“主积聚,破结血,烂眙,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②《本草拾遗》:“主妇人丈夫羸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次不消,腰脚疼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③《日华子本草》:“补水藏,暖子宫,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④《本草衍义》:“合他药,治目中翳”⑤王好古:“消肉积”⑥《纲目》:“治噎膈,癥瘕,积痢,骨哽,除痣黡疣赞”

备注硇砂药材,除上述正品外,市场上使用较广、较久的,尚有一种紫硇砂,又称红硇砂,为含有少量硫和锂的石盐晶体。多呈立方形,有棱角或凹凸不平,表面暗红色或紫红色,质重。臭气浓,昧咸。热之不挥散而残留。

24、狼毒

别名红狼毒,绵大戟,一把香,山萝卜,红火柴头花,断肠草,续毒,川狼毒,闷花头,热加巴,一扫光,搜山虎,药罗卜,生扯拢,猴子根。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春、秋采挖,去茎叶、泥沙,晒干。

性状①狼毒 又名:绵大戟、山萝卜(《滇南本草》),大将军、红狼毒、西北狼毒。为瑞香狼毒的干燥根,呈圆锥形至长圆柱形,稍扭曲,长7~30厘米,直径2~7厘米;根头部留有地上茎残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有纵皱及横生的细长皮孔,有时残留细根。栓皮剥落后,露出柔软的纤维。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中心木质部黄白色,外圈韧皮部白色,呈纤维状。气微,味微甘、微苦而辣。产内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肃、陕西、四川等地。②白狼毒 为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干燥根,都切成类圆形的块片。狼毒大戟 又名:猫眼花根、东北狼毒。直径约4~7厘米,厚0.5~3厘米,偶有厚达7厘米者。表面黄棕色或淡棕色。栓皮成重叠的薄片状,易剥落。切面不平坦,有暗棕色与黄白色相间的明显同心环,偶有环纹不显著者。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水湿之有粘性,撕开时可见粘丝。气微,味甘,并有刺激性辣味。产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月腺大戟的根性状与上种相似,唯切面的同心环纹颜色较浅,不如狼毒大戟根的明显。以水湿之不显粘性。产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本草》所载的狼毒,系瑞香科瑞香狼毒,故应以此为正品,但目前多数地区所用的狼毒,为大戟科的白狼毒。

功能主治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蛊毒”②《别录》:“疗胁下积癖”③《药性论》:“治痰饮,症瘕”④《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饮食结住,积久稠痰,状粘如胶。攻虫积,利水道,下气,消水肿,吐痰涎”⑤《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虫疽,瘰疬,结痰,驱心痛”⑥《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下气杀虫。治痰饮停留,骨膜发炎,结核顽疮,酒齄鼻”

25、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26、葫芦

别名嘎贝哲布,葫芦壳,抽葫芦,壶芦,蒲芦。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的干燥种子。立冬前后摘下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本品扁长方形或卵圆形,长1.2~1.8cm,宽约0.6cm,表面浅棕色或淡白色,较光滑,并有两面对称的四条深色花纹,花纹上密被淡黄色绒毛,一端平截或心形凹入,一端渐尖或钝尖。对种皮质硬而脆,子叶2,乳白色,富含油性。气微,味微甜。

鉴别本品粉末淡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垂周壁平直或弯曲,外被角质层。种皮厚壁细胞多成片存在,细胞较大,壁较厚,黄棕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50μm,长约100μm,木化,纹孔圆形或长圆形,孔沟明显。石细胞淡黄色,较小,壁甚厚,呈长方形或类圆形,有的少数分枝,壁波状弯曲。星状细胞碎片较多,不规则形,分枝成星状,界限不甚明显,具数个分枝或突起,壁弯曲,木化,胞腔不规则。种皮下皮细胞类长方形,扁平,垂周壁稍厚。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直径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类物质,用水合氯醛透化,脂类物质成片脱落,可见糊粉粒溶化后的痕迹。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充满油滴和糊粉粒,直径2μm以下。假种皮碎片细胞类长方形,排列成镶嵌状,壁薄,微弯或平直。纤毛众多,长短不一,长约100μm,平直或稍波状弯曲。

功能主治止泻,引吐。用于热痢,肺病,皮疹。6~9g。利水消肿:用于重症水肿及腹水。15~30克。

27、大戟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28、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29、莱菔

别名芦萉,芦菔,荠根,罗服,萝瓝,雹葖,紫菘,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土酥,葖子,萝白,芦萉,苞葖,萝卜,萝葍,菜头,地灯笼,寿星头。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功能主治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①《别录》:“主利五脏,益气”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生捣汁服,主消渴”③孟诜:“甚利关节,除五脏中风,练五脏中恶气”④《四声本草》:“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⑤《食性本草》:“行风气,去邪热气。”“花:明目”⑥《日华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⑦《日用本草》:“宽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⑧汪颖《食物本草》:“生捣服,治噤口痢”⑨《本草会编》:“杀鱼腥气,治豆腐积”⑩《纲目》:“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⑿《随息居饮食谱》:“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30、茴香

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31、木香

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32、牛膝

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33、橘皮

别名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10月以后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椭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的碎片状。片厚1~2毫米,通常向内眷曲:外表面鲜橙红色、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无数细小而凹入的油室;内表面淡黄白色,海绵状,并有短线状的维管束(橘络)痕,果蒂处较密。质柔软,干燥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气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④《本草拾遗》:“去气,调中”⑤《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癣”⑥《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⑦《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⑧《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秘,脚气”

备注橘皮药材,除上述橘类的果皮外,柑类及甜橙的果皮,有时亦作橘皮使用,商品名前者习称“广陈皮”,参见“柑皮”条;后者习称“土陈皮”,参见“橙皮”条。

34、阿魏

别名臭阿魏,细叶阿魏,熏渠,魏去疾,阿虞,形虞,哈昔泥,五彩魏,臭阿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树脂。未开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将茎白根头处切断,即有乳液自断面流出,上面用树叶I覆盖,约经10日渗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将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上法采收,每隔10天一次,至枯竭为止,共约3个月。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热。

性状阿魏商品多数由球粒凝聚而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外表暗黄色或黑棕色,贮藏日久,则变为红棕色,新的破折面为乳白色或浅黄棕色,或红棕色交错,通称为“五彩阿魏”。新疆阿魏的树脂为灰白色至浅棕黄色的脂膏状物,硬度如白蜡,质轻,断面稍现孔隙,纯净而无杂质。加水研磨,成白色乳状液。具强烈而持久的大蒜样臭气,味苦辣如蒜样。产新疆。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症瘕痞块,虫积,肉积,心腹冷痛,疟疾,痢疾。①《唐本草》:“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②《千金翼方》:“主一切疰恶气”③《海药本草》:“主心腹中冷”④《口华子本草》:“治传尸,破症癖,冷气,辟温,治疟,兼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⑤朱震亨:“消肉积”⑥《本草会编》:“解自死牛、羊、马肉诸毒”⑦《本草通玄》:“截疟,止痢,解毒,止臭”⑧《新疆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分类标签: 方剂大全 span 本草 class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