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紫红胶囊

千紫红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千紫红胶囊的基本资料

千紫红胶囊(现代标准)

名称千紫红胶囊

拼音Qianzihong Jiaonang

成份千里光 大红袍 钻地风 紫地榆 杨梅根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深棕色的粉末;味微涩。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肠炎,菌痢、小儿腹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执行标准WS3-B-2287-97

千紫红胶囊相关中药材

1、杨梅根

来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根。

功能主治理气,止血,化瘀。治胃痛,膈食呕吐,疝气,吐血,血崩,痔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①《日华子本草》:“煎汤洗恶疮疥癞”②《纲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③《贵州草药》:“凉血止血,化瘀生新”④《福建中草药》:“理气散瘀,通关开窍”

2、大红袍

别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碎米果,簸赭子,矮零子,牙痛草,碎米颗,碎米柴,大和红,锈钉子,油根,扁皂角。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理湿。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3、钻地风

别名迫地枫,桐叶藤,利筋藤,追地枫,全叶钻地风。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钻地风的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剥取根皮,晒干。

生境分布生林下。分布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

性状干燥的根皮呈半卷筒状,厚而宽阔,内层有网纹。以皮质松呢、不含木心、色红棕、味清香微带樟脑气者为佳。

功能主治治风湿脚气,四肢关节酸痛。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行脚气”②《药材资料汇编》:“去风湿,止痛”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驱风活血。治丝虫病”

4、千里光

别名千里及,九里明,九领光,一扫光,千里及,千里急,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黄花草,九岭光,九龙光,千里明,百花草,九龙明,黄花母,七里光,黄花枝草,粗糠花,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箭草,青龙梗,木莲草,软藤黄花草,光明草,千家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夏、秋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及旷野间。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长60~100厘米,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段。茎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质坚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皱缩,破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戟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明目。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滴虫性阴道炎。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①《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盅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②《本草图经》:“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花、叶:治眼有效”③《滇南本草》:“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④《纲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⑤《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消热毒。治小儿胎毒,黄脓白泡,敷毒疮,捣汁和猪胆熬膏,擦腐烂患疮,生肌去腐”⑥《百草镜》:“治目不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⑦王安卿《采药志》:“治时疫,赤鼻,聘耳,火眼,诸疮疖肿毒破烂及鹅掌风。合千里光膏,点亦眼,贴杨梅疮”⑧《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煎汤浴疮疡。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治蛇伤”⑨《四川中药志》:“杀虫止痒。治瘰疬及一切皮肤痒疹(外冼)”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肿痛”⑾《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风热感冒,急性风湿关节痛,无名肿毒,痔疮,肾囊风,湿疹”

5、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马连鞍薯,山红枣根,赤地愉,紫地榆,枣儿红,岩地芨,红地榆,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黄瓜香,玉札,山枣子,酸赭,豚榆系,白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⑦李杲:治胆气不足。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6、梅根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根。

功能主治治风痹,休息痢,胆囊炎,瘰疬。①《别录》:“治风痹”②《崔氏纂要方》:“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③《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梅根调和气血,走血分”

7、杨梅

别名机子,圣生梅,白蒂梅,椴梅,山杨梅,朹子,朱红,树梅,珠红。

来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初夏果实成熟时采收。

生境分布分布我国东南各省。

功能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涤肠胃,解酒。果实治心胃气痛,痢疾,吐泻;树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伤出血,跌打伤,筋骨痛。①孟诜:“和五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亦能治痢”②《本草拾遗》:“止渴”③《日华子本草》:“疗呕逆吐酒”④《开宝本草》:“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⑤《玉楸药解》:“酸涩降敛,治心肺烦郁,疗痢疾损伤,止血衄”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口腔咽喉炎症”⑦《中国药植图鉴》:“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