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优秀读后感大全800字

文章有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821字)、诗经采薇读后感(757字)、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读后感(793字)、中国智慧读后感(839字)、读詹天佑有感(808字)、深夜那盏灯读后感(804字)、听妈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768字)、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感(844字)等8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优秀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_800字

当一滴水遇到一颗种子,创造的是葱郁的绿;当一粒沙遇到一扇蚌,创造的是璀璨的珍珠;当滕王阁遇见王勃,创造的则是永久的赞叹。

“春天来了树飞向它的鸟儿。”不知为何,每次读到它,在我的心里总是泛起一阵阵涟漪。一颗树有它归属的鸟,万物都有它原本的缘分,而王勃,他的缘分在于登上了滕王阁。

“层峦耸翠,上出重宵:飞阁流舟,下临无地。”这是怎样一幅宽广的画面啊!但这苍茫之中,你难道感觉不到孤独吗?这世间,有谁能够同你“夜半虚前席”畅谈这美景情怀呢?“才华早露,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你就该如此潇洒。“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你就该如此自在。你就是你,为何要因他人的看法而改变。庄周渴望“逍遥”,而你就是逍遥的。滕王阁上,阎公命人作序,宾客皆推让,只有你,身随心动。你不知道会惹怒众人么?不,你是知道的,书含世间百态,熟读诗书的你,怎会不明白“人情世故”,但仍你执着地写出千古奇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着天空渐渐变得耀眼,时间不着痕迹的流逝,你的心到底是被温暖浸染,还是让孤独入侵呢?不过,不管怎样我都要感谢那一次的滕王阁盛会,没有它,我永远都不知当年那个一心玩耍写《檄英王鸡》的少年,还有如此的一腔热血。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多么的坚韧和大气。正是因为皇帝昏庸而你流离十余年,你是真的这么无私近痴了吗?我觉得你不是,你一介书生,怎可出言嘲讽拥有最高权力的人,你把狂傲的品性压抑住,就是为了一个目标——活下去,有脸面地活下去。你想让他人明白你的能力,甚至为此压制了本性。可王勃,你永远都是你,你从“十四应举及第”的少年狂,到25岁不推辞作序的张扬青年,你的风格依旧如此耀眼,因为你的本心本性至纯,才不愿通理俗务,宁愿被后人轻叹不懂处世,也不愿放弃自己作为文人的风骨而去揣摩别人的壶奥。

一千多年过去了,滕王阁依旧,没有了阎公,没有了孟学士,却有你——一个跨越时空的传奇。

成语一腔热血:满腔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如:明·吾邱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又如:梁启超《新罗马·楔子》:“老夫生当数百年前,抱此一腔热血,楚囚对泣。”

成语穷且益坚: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如:《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饯别序》

诗经采薇读后感_800字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成语痛定思痛:痛定思痛[tòng dìng sī tòng],意指事後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也不知如何处理,而更加伤心。语本唐·韩愈〈与李翱书〉。後也用“痛定思痛”比喻吸取惨痛教训,警惕未来。[源]唐·韩愈〈与李翱书〉(据《全唐文·卷五五二·韩愈》引)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闲,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於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於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典故]韩愈,字退之,唐河阳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後来哥哥死於贬谪之地,靠着嫂嫂教养成人。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他努力读书,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但个性耿直的韩愈,屡次犯颜直谏,因而被一再贬黜。在韩愈给他弟子李翱的〈与李翱书〉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没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过得非常辛苦。在心灵上也留下不小的创伤。事过之後,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更是令人伤心得不知如何自处。可见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後来“痛定思痛”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吸取惨痛教训,警惕未来。

成语保家卫国:保卫家乡和祖国。如:冰心《跟小朋友谈访埃观感》:“在保家卫国的强烈感情里,我们两国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又如:男子汉应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读后感_800字

“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为什么是一个女孩呢?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而我同桌的爸爸却是一个县长?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这是一所农村中学的一个女生所提的问题,甚至像是尖锐的质问。是的,这些问题明晃晃地摆在那里,这些不公平事实存在,而且与生俱来无法改变。

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我们是否去为平等做出自己的努力与争取。我们敢不敢为平等发出声音。

我们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是平等的”这种理想之言。在现阶段,这只是一厢情愿。不过我们不悲观叹气。其实,世界已经渐渐地在向平等的灯塔航行。而且,已经有很多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平等发出声音。

17岁的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得主马拉拉,以亲身经历批判塔利班武装组织禁止女孩上学的政策及恐怖活动,因此甚至曾遭塔利班枪手暗杀,一度生命垂危。当记者问她“为什么宁愿生命受威胁也要宣扬自己的想法?”她说:“我将继续发出声音,如果我不这样做,谁会做?”

“在争取平等的路上,我们已经出发了。记住,没有什么人承诺和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有阳光灿烂的平等。你去看看动物界,就知道平等是多么罕见了。平等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维持最大多数人安宁的策略。你明白了这件事情,就会少很多愤怒,多很多感恩。你已经享受了很多人奋斗的成果,你的回报,就是继续努力,而不是抱怨。”毕淑敏在《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一文中如是说。

也许,我们为不平等发出声音,但看不到丝毫成果。但我们的努力绝非石沉大海,在暂时的结果上可能是一样的,但长远的感受和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只要你不断地说下去,事情也许就会有变化。记住,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听到并引发改变,成为一股推动历史的力量,这一点毋容置疑。

“记住,呐喊是必须的,就算一辈子无人听见,回声也将激荡人心。”

成语石沉大海: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又如:至第三日,又带了几个水手,分头寻找,也是枉然。一连找了数日,竟似石沉大海。——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成语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如: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又如:有人说:‘你这是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中国智慧读后感_800字

易中天在书中提到“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 能 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 自己不断地 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

中庸的原则。何为“中庸”,“中”即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庸”即常用,不唱高调。如今的社会,当有需要人们对某些事物作判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错误地以为这就是中庸,其实并不如此,“中庸”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那些似而非者,被称作“德之贼”,对道德进行人身伤害,会要了道德的命。“中庸”不是和稀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智慧,也是知识。“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周”指的是团结,团结是要有原则的,不像小人那样勾结在一起毫无原则,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中庸本身就是最高的原则。其实要做到“中庸”并不容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只有达到了一定的修养(这种修养包括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疾不徐),才能有平和的境界。它是一种思想方法,主张“认活理”,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不是遇事死钻牛角尖。它还是一种处世哲学和做人艺术,教人们乱世中如何生存,人际中如何相处。

本书中作者还对兵家思考、魏晋风度、禅宗境界有所解读,让读者对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正如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当我们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成语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如:清·俞樾《湖楼笔谈》六:“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又如: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成语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如:唐·罽宾《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又如:刘本人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隐隐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对于南北两方都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读詹天佑有感_800字

今天,我又把这单元我最喜欢的文章《詹天佑》读了一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鄙视,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依然接受任务。他创造了“人”字形线路,并使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了中国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也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

读完文章,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一时间,我的心中汹涌澎湃,激动不已。老师父母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经常思考: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爱国的人呢?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非常爱护那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领巾。每天晚上,我就把鲜艳的红领巾用清水洗干净,把它晾起来,第二天早上,我穿好衣服后会照着镜子把红领巾整齐的佩带在脖子上,这让我心中多了几分自豪。走到校门口,所有的学生都戴着红领巾,这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文章还有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由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话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番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应用题时,把未修公路的三分之二看成了全部的三分之二,我就草草的写了,然后就去看电视了。等妈妈来检查时,一读一看就知道我粗心了,没有看完题就写,把我很批了一顿。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不就是一道题吗,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今天,我读了这一课,我明白了,妈妈发火不是因为一道题错了,而是因为我态度不端正,不认真。今后,我一定端正态度,认真做题!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相信在红旗下茁壮成长的我们,一定会奋发图强,为中华之腾飞而学习的!

成语一丝不苟: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意指一丝,一点点。苟,随便、草率。“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语或本《周礼·地官·大司徒》。[源]《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典故]“一丝不苟”的“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所以“一丝不苟”是在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有许多和“不苟”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谈”、“方正不苟”、“临财不苟”等等,都在指对事不轻忽、不随便。推究“不苟”一词,早就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是指对人民的十二种教化方法之一。古圣先王认为如果可以让人民在祭祀时能够养成恭敬的态度,对往者尊崇敬谨,则在面对在生的亲人时,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会轻率随便。为了强调语义,可在不苟前加上“一丝”,也就是“一点点都不马虎”的意思。“一丝不苟”这句成语,当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成语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如:《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又如: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单名一个雄字,乃是湖南湘潭县人,向来是个讲宋学的,方领矩步,不苟言笑。——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深夜那盏灯读后感_800字

《深夜那盏灯》这篇短文,我始终不能忘记那片文章,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篇幅不长可情节感人,每读一遍后,内心就有一种冲动,文字中透漏出难以解释的亲情,一种动力;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看过后总是让人难以释怀。

文章的主人公在一场飞来的车祸中轧断了双腿,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他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姐姐给他拿来的高中课本,他一股脑的扔了一地。姐姐告诉他,对面楼上晚上亮灯的那家窗户,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和一名双目失明的母亲,她们相依为命,姑娘白天糊鞋盒,晚上拼命读书学习。看到那扇亮灯的窗户,他重新燃起了学习的动力。从那时候起,每天晚上对面楼上的那家灯光伴随他之孜孜不倦地学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我自己。不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我也是时常懒惰,经常依赖于家人,帮我拿这个,拿那个。学习上看到拦路虎就想打退堂鼓,总想着少写点作业,图个清闲,能多玩一会儿是一会儿,与他相比更是差之千里。在接下来的短文中,内容更是一波三折。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竟然不幸牺牲了,全家人更是悲痛欲绝。事后,他想见见对面楼上那名姑娘,把姐姐的故事告诉她。他拄着双拐,敲开了那扇房门,开门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晚上亮灯的那间屋是个空房,老太太告诉他:“小伙子,两个月前一个长辫的姑娘租下了这间屋,可令我奇怪的是,姑娘并不在这里住,只是告诉她,晚上把灯打开,早上再关掉。”

他突然扔掉双拐,跌倒在门口,失声痛哭起来,他明白了发生的一切。姐姐的声音不断回响在他的耳边:“弟弟,拿出生活和学习的勇气。”

看到故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又一次流出了眼泪,姐姐是那样的爱他,为了换取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勇气,可以说用心良苦。那是怎样的一种亲情呀!那是无法割舍的亲情;那是无私的亲情;那是善意欺骗的亲情,他的姐姐走了,他会坚强的活下去。我也会像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努力学习,心中也想着那样一盏灯。

成语打退堂鼓: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又如:敲败兵锣,打退堂鼓。——清·翟灏《通俗编》卷一

成语拦路虎:旧指拦路打劫的绿林人物。今也指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如: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温是将门之子,绰号拦路虎,大王曾知否?”

听妈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_800字

天下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

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对我一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的小朋友有的玩具我都有,他们没有的我也有。慢慢的,只要他们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会很委屈。总觉得爸爸妈妈欠了我的一样,甚至还大哭大闹。时间久了,我有时候都可以听见妈妈无奈的叹息声……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逛书店,看到书架上好多的漫画书,小人书,我兴奋的不行,马上让妈妈给我买那些我喜欢的漫画,妈妈说:“你现在都是小学生了!尽量少看这些,妈妈给你买些国学经典故事的书看吧”!我马上不高兴了!我说:“我现在又看不懂这些,不要”!和她撒娇也不管用,妈妈匆匆买下了两本经典故事书拉着我离开了书店。

事后,我不高兴了好几天。过了一段时间,我慢慢忘记了这件事。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妈妈看时间还早,就拿出了那本上次买的国学经典故事,走到床边,抚摸着我的头,问我想不想听妈妈给你读读这些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啊?我笑着点点头……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有古代学子为了出人头地在茅草屋里悬梁刺骨的学习、有母亲为了让孩子度过饥荒,能够活着,把自己的肉偷偷割下来给孩子吃、等等。特别是读到孟母三迁的故事的时候,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了下来。从古到今,每个妈妈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幸福的生活,长大后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她们不辞辛苦,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苦的伟大的爱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变质,也不因地域的限制而有所不同。我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学习环境这么好,可是我却常常不满足,我知道是自己没有受过苦,以至于我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通过妈妈读的这些国学经典故事,我渐渐明白了,爸爸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唯有好好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才不辜负他们的爱。

想到这些,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她慈祥的脸,甜甜的笑了。

成语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又如:孙俊英见人家看得起,能出人头地,一呼百应,好不威风自在。——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成语悬梁刺骨:形容刻苦学习。如:《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感_800字

今天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初步了解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知识,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过程和思想行为特点,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教育。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

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个别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有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很幸运,就读于掘港小学,因为这里从校长到老师个个充满爱心,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不攻击学生的弱点,甚至把学生的弱点作为镇住学生的法宝。个个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我们。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他们是人类灵魂的真正工程师。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我们学校还专门请心理学教授讲科学家教进万家讲座,使我们的家长同时受教育。总之,孩子,不可能自然而然变得优秀,而是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教育所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不成体统。老师让我们通过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从而平安、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才,将来好为国家作贡献。

成语不成体统: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又如: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不成体统。——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

成语不成方圆:方圆:借指规矩。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如: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又如:这样做有不成方圆的感觉。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