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范文6篇1300字

文章包含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1337字)、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1269字)、做最好的自己—观《极速蜗牛》有感(1265字)、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301字)、相对论读后感(1336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268字)等13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范文6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_1300字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实则你的“小性儿”正是追求爱情的专一,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再说,人们在责备你“小性儿”时,是否还该看到你不似宝钗圆滑世故,却具有的单纯;不似妙玉怪癖冷淡,却具有的宽容;不似凤姐精细过人,却具有的率直。寄人篱下的你虽是个弱女子,当你却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道路,你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正是对贵族家庭种种黑暗的揭露,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你到底是为谁泣干了最后一滴泪水。嫣然一笑,你无悔。与落花缓缓归去,化作那世外仙姝寂寞林……

成语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如: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又如: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中山公园》

成语里里外外:里面和外面。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说我的不少,就差你来说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又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说我的不少,就差你来说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_1300字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学生家长,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因此同时也肩负着十分艰巨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特有的一些性格特征,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数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情况。

哪个父母不希望子成龙女成凤,但是看看现在的孩子,真是让人头痛呀。一个个不再像我们小时候这么听老师听家长的话了,小小的年纪总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与我们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在我的印象里,儿子小时候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爱笑爱闹,就是脾气有点倔。当时我们也都不以为意,但是越来越觉得,他的脾气让我无法容忍了,家长说的话总是不听,只可以听好话不能听批评的话,不然就发脾气,故意捣乱,而且经常用一些从动画片上学来的不良语言对父母讲。气得我只好用拳头和他讲道理,但是效果却一点也没有,反而弄得他变本加厉了。

这两天看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有一篇文章

《当孩子”输不起“时》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案例中所说的小朋友与儿子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能接受成功和夸奖,无法面对失败和批评。我想这都是因为从小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子,无人和他争宠,已经习惯了在家长的夸奖中生活。但是当他走向一个更大的天地时,比如上学校时,和同学之间就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各方面可能都无法再享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平衡,遇到挫折就发脾气。一开始我们也是认为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没有过多的进行管束,但是有的时候,儿子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里,越是做不好的事情,干脆就主动放弃,免得遭受批评。这才让我意识到,他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

文章里专家给的几点建议我觉得还是很可行的,第一、举例开导。儿子从小喜欢听我讲故事,我想用一些古代故事里的道理来感化他,比较可以听得进去,因为小孩子还是最喜欢模仿故事里的人物的,单纯的讲道理,恐怕效果不会很好,他们也不会很明白。学习故事里的人的行为应该比较容易做到。塞翁失马的故事比较形象的表达了祸福可以转换的道理,小孩子因该比较容易接受,以后一定要讲给他听了。

第二、移情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这个道理传递给孩子,家长故意,也作出受到了失败就灰心丧气的表情,给孩子看,让他也感受到这种行为的害处,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子看到我难过的表情估计也很迷茫吧,说不定还会反过来劝解我,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第三适当承受。其实我们也早就有这个想法,让他多去承受一些挫折,多了自然就有了免疫力,能从失败中站起来的才是最后的成功者,可惜这个道理,不经过失败总是无法体会到的,以后一定要多制造一些,体验失败的机会,多让他有亲身体验了应该就有一定的承受力了吧

孩子的性格,是环境塑造的。家长是这个环境里,最重要的因素,而这本书,给我们做家长的指出了许多,原来尚不明确的道理,让我明白了疏导强于逼迫的道理,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的指示,我这个爸爸可以做得更好,我的儿子可以更加快乐的成长。

成语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如:《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又如: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成语塞翁失马: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意指比喻暂时受到损失,却因祸得福,终于得到好处。典出《淮南子·人间》。[源]《淮南子·人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典故]边塞附近有个善於养马的人,一天,他的马忽然逃到胡地去了。邻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他父亲却不在意地说:“这没什麽好难过的,怎知不会带来什麽好运,正是我们的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走失的马居然带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邻人都来道贺,但是他父亲却说:“这也不必太高兴,怎知不会是灾祸的前兆呢!”果然不久老翁的儿子,在骑马时跌断了腿。邻人又赶来慰问。老翁说:“腿跌断了,怎知不是我们的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入侵,当地年轻人都被召去作战,十分之九的人不幸战死;老翁的儿子却因为瘸腿,保全了性命。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或“塞翁失马”,用来比喻因祸得福。

做最好的自己—观《极速蜗牛》有感_1300字

Nodreamistoobig,nodreameristoosmall。

——盖

蜗牛这种动物,人们就会为它自然而然的加上了动作缓慢的动物的标签。而《极速蜗牛》这部动画影片,却让一只小小蜗牛与风驰电掣的赛车联系到了一起。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这只神奇的小蜗牛就是特伯。

特伯,是一只很普通的蜗牛,这只蜗牛,品种普通、长相普通、甚至连性格都很普通。不过,他却有一个一点都不普通的梦想。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极速蜗牛,能像那些超级跑车一样风驰电掣地在道路上行驶。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使他有了“超能力”。就这样,他来到了一个的小镇……

剧情的高潮是赛车的环节,特伯的出场,非常华丽,正式开赛,完全跟不上节奏,被远远甩开,几圈之后,休息片刻,队友鼓励,让它顿时领悟,疯狂追赶,迎头赶上,发挥个性技巧,对手盖的使坏,引擎时而失灵,慢慢的接近,腾空而起,华丽翻转,慢镜头,盖追赶,火力全开,连环撞车,让特伯受了重伤,队友不安忧虑,卷饼弟弟判定无法让它比赛,队友的自责,特伯发现超能力消失,缩进壳里,特伯的退缩,使哥哥坐立不安,特伯被好兄弟叫醒,探头看见切特,最后决定继续参加比赛,队友欢呼,开跑的时候,观众的热烈反应,盖突然加入比赛,打压,踩呀,紧张气氛营造,缩进壳里,翻滚,命悬一刻,终于成功过线。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让人也忍不住为它担忧。

还记得故事的开头,特伯大半夜不睡觉,对着电视机,时而像个解说员,时而像个参赛者,时而又像个获奖者,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极度自信也极度自恋,还打扰别人休息,但他就是让你觉得可爱。他的梦想,属于典型的先天不足。可正是他这种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深深打动我,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饱含希望,他从未放弃梦想,当面对别人的质疑,他依然初心不改。他坚信自己可以做到,这是骨子里的乐观。

比赛的最后环节,特伯是自己爬过去的,并非依靠“特异功能”。而最后,他利用自己自身优势,成功翻滚过线更是神来之笔。特伯的成功,来自于切特的支持与鼓励,来自于团队的帮助和提醒,甚至来自于卷饼弟弟的努力争取,来之不易的机会。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特伯最后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梦想的坚持,这些都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梦想再大也不嫌大,追梦的人再小也不嫌小。”一只小小的蜗牛都可以为自己的庞大梦想而奋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每场比赛都会有一个时刻,车手不得不做出抉择,是减速退守,还是勇往直前;是铤而走险,放手一搏,还是稳扎稳打,甘于失败。”盖说的话在特伯身上得到了体现。它就是那个放手一搏的人,他成为了自己庞大梦想的支持者,便有这广阔的天地。我认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道选择题。倘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一定会生出更多要自己放弃的说辞与理由。所以,人生一定要有几次“说走就走”的决定,拼尽全力放手一搏,相信结果总会比安全的缩入壳中忍受失败更加完美。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我们没入,茫茫人海中时,为何不能试着去变为涡轮,变为一只“极速蜗牛”呢?

成语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如:《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又如:黄飞虎枪法如风驰电掣,往来如飞。——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回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_1300字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成语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如:《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又如:甚么《启蒙画报》、《经国美谈》、《新小说》、《浙江潮》等书报差不多是源源不绝地寄来。——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成语一无所有:一无所有[yī wú suǒ yǒu],意指什麽都没有。语或出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源] 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引)相公问:“十类者何?”善庆曰:“第一、有形者,见泥龛塑像,便即虚心礼拜,直云佛如须弥山,见形发心,此即名为有形。第二、是无形者,不立性处不见性,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此即名为无形。……”[典故]“一无所有”就是什麽都没有。见用於敦煌变文《山远公话》。《山远公话》是一则记载僧人惠远生平事蹟的故事。文中,善庆即是惠远,他为宰相崔相公解释何为“无形”:“佛法是无形的,就像映在水中的月亮,凭空生起的风,是虚无空泛难以捉摸的。”原文中就用“万法皆无,一无所有”来表示“无形”。又如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逮旬日,钧异其事,驰往旧游访之,则向之花竹一无所有,但见颓垣坏栋而已。”钧回到当日宴客的地方,之前的花卉、松竹都不见了,看到的却是倒塌的墙、倾毁的房屋。引文中“一无所有”,也是指什麽都没有的意思。

相对论读后感_1300字

终于看完了相对论,大部分都懂了,其中有些部分需要用到高等代数和很复杂的数学公式推理,弄得我头晕晕的。

在天文物理学方面我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我所感兴趣的大多为纯理论化的东西,处在学科前沿,甚至部分尚存在争议,想真正将其弄懂并提出猜想必须有很深的相关知识积淀,我的造诣显然不怎么地。这类东西不是想想就行的,即便是猜想,也得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可循,不过我仍想阐述一下我幼稚的观点。爱因斯坦用两个坐标系论证了光速不变定理,过程严谨,推理中没有疏漏,但得出的结果我还是很难理解。假设一个物体A以光速前进,难道一束光对它来说仍是以光速前进?速度是相对的,物体必然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B以光速运动。我们再假设上述那束光从物体B上发出,就得到一个矛盾的推理结果。光束与物体A相对于B来说皆以光速运行,以此来比较可得出光束与物体A相对静止(两者速度方向相同),但是爱因斯坦却证明出了光速不变定理,与光束和物体A相对静止矛盾。(本来是自己的疑问,不过在之后的推论中解决了,我没考虑到光速的特殊性,具体在后边详述)除了光速不变定理外,我对“双子悖论”中爱因斯坦赞同的第一种假设也有异议。在距离的相对性上,根据洛伦兹的理解,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密度会因长度缩短而增大,这样对于一个透明物体来说就会存在双折射现象,但实验否定了这一结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则认为这种那个长度缩短和时间变慢都是由于测量者处于不同的参照系引起的,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缩短和变慢。在此我是认同爱因斯坦的说法的,即绝对时间和绝对长度不因速度而改变(这是不完全的表达,前提是空间未发生扭曲,我认为当物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扭曲空间,这点后面会谈到)。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双子悖论”,“双子悖论”最初是作为反对相对论的一个证据提出的。一位太空旅行者,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系,由于高速飞行其时间流逝应当比地球上慢一些,他返回地球是应该比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年轻。但是如果以飞船为参照系,那么出于同样的理由,得到的结论却是他比兄弟年老。爱因斯坦本人认为前一种推论是对的。这主要是由于飞船返航时的加速度以及飞船和地球上的引力场差所导致的(这里也有一个关于参照系的选取问题,在关于飞船不适合作参照系的附注中会详细提到)。然而当我们把相对论拿出来时,“双子悖论”这个推理本身就是错误的。当宇航员在高速飞行时,他处于另一参照系内,以我们的参照系去观察他,自然觉得他的时间流速比我们慢,反之亦然(附注1)。在此过程中,我必须要申明一点,看到的未必是真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假象,就像电影中的慢动作,我们看到演员做一个动作需要五秒,感觉时间流逝很慢,事实上他只用了不到一秒或更少。这是从大众直观的认识上来解释,实际上这种认识方法本身就不正确,往往偏离事实、真相。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通过洛伦兹变换导出了速度——时间方程,排除了视觉等直观感知上的错觉。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时间变慢是由于测量者处于不同的参照系而改变的,上述现象就像我们和宇航员都以分钟来计时,但他所在的参照系中一分钟在绝对时间上却与我们的两分钟相等(附注2)。当宇航员返航后,无论先前两者所在参照系有何不同,宇航员又回到了我们的参照系之内,他与他的兄弟应该仍是同一年龄,而不是谁比谁老。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_1300字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科学冒险《海底两万里》。永恒的魅力:情节惊险曲折、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趣味盎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

它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冒险小说传统,把当时已有的揣测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演绎在海上乌托邦探险事件,大胆新颖,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神奇的海底世界之旅敲打并震撼人心。

一个海上探险,海洋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等人追寻巨大的“怪兽”,却被“鹦鹉螺”号的潜艇俘获,而“鹦鹉螺”号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则阿罗纳克斯、仆人康塞尔和加拿大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艇长坚持不懈地寻找巨大的“怪兽”,在海底进行将近一年的航行。一路上,冰山封路,鲨鱼袭击,章鱼围攻,土着人袭击,种种艰难险阻,却阻碍不了他们的步伐:尼摩艇长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指挥全体船员,战胜困难。

探险过程,融入许多科学知识,向百感交集的读者展示和预测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骄人的科学成就。用阿罗纳克斯和康塞尔之口,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知识,生物从种到界的分类,海底森林、稀有珍珠、太平洋黑流、墨西哥暖流、海上飓风、马尾海藻、海洋深度、海水中声音的传播……井井有条,不蔓不枝。社会进步中一些准确的预测得到证实:制造出真实的潜水艇;1959年美国“鹦鹉螺”号潜艇沿书中“鹦鹉螺”号潜艇的航行轨迹在北冰洋进行冒险航行,不可思议海洋中的许多细节都与书中的描述不谋而合。凡尔纳的幻想有科学依据的。他作品中描绘的科学幻想都得以实现。

人物形象生动刻画,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凸显尼摩船长知识渊博、沉着冷静、毅力非凡、英勇无比,造诣超凡,勾勒栩栩如生“超人”形象。他无论情况多么危险,始终镇定自如,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沮丧或慌乱。潜艇面临搁浅的危险,他却从容地计算海水涨潮的高度和潜艇搁浅的时间;面对几百个凶残土着人的围攻,他不动声色地命令水手盖上舱口;“鹦鹉螺”号被冰山封路,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的危险,他一面鼓舞着大家,一面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

一位绅士,他有品位,有情调,思想有深度,对待客人礼貌大方,为人勤俭。尽管有着刻骨铭心的痛恨,但他依然惦记着生活在水生火热的人类。锡兰采珠场,为营救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他奋不顾身地冲向鲨鱼,手持匕首同鲨鱼搏斗;“鹦鹉螺”号游弋在克利特岛,他为揭竿而起的民众秘密送去几百万的财富……

拥有生命——《海底两万里》。一本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为读者解读他们的旅程,懂得古人的智慧与文明;一本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大量篇幅却不厌其烦地介绍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

故事在告诫: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时,要重视并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两百年前先知者的呼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

感悟,丰富多彩的历险同涉取传神知识启发心灵的自然科学。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意指栩栩,生动可喜的样子。语本《庄子·齐物论》。後用“栩栩如生”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典故]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庄子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齐物论〉中,庄子说他曾经作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自快得意地四处飞舞,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清醒过来,庄子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而不是蝴蝶。因为梦中蝴蝶是如此地“栩栩如生”,所以庄子感到好奇,到底是庄周作梦化为蝴蝶,或是蝴蝶作梦化为庄周?後来“栩栩如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

成语轩然大波: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如: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又如: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一场轩然大波。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