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5篇1300、1400字

文章包括读《水浒》有感、读《水浒传》有感(1340字)、水浒传读后感(1352字)、《三国演义》《水浒传》名著读后感1000字大全(1447字)、水浒传人物读后感(1450字)等1300字、14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水浒传》有感_1340字

不灭的忠义

——读《水浒传》有感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出英风透胆寒。”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将领,人人都是好汉,个个都是英雄。那歃血为盟的情谊,一醉方休的气概,真是让人佩服。这就是《水浒传》,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水浒传》这部小说,浸透了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间全部的英雄气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们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执;有的义气深重、性格耿直;有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有的仗义疏财、公正忠义……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英雄、真好汉。

要我说,《水浒传》里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可太多了。机智勇敢、知错能改、忠心耿耿、仗义疏财……然而,《水浒传》有一种精神最可贵——讲义气。在《水浒传》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义气。换句话说,《水浒传》就是义气的凝结;就是义气的聚集;就是义气的体现。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双枪将董平……这些好汉,不都是因为宋江等人义气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吗?在平日里,我们对朋友也要重情重义。这样,友情才能长久。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书写。在现实生活中,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一个“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朋友讲义气,那只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天蒸蒸日上的祖国。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赵一曼,忍受酷刑一个多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其实,《水浒传》就是义气传、友情传。愿《水浒传》和它的精神能够长存于世,永不衰败!

成语除暴安良: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如: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又如: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水浒传读后感_1352字

水浒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雪中送炭的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等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官逼民反,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浒传读后感,欢迎参考!

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农民革命"?显然都不是。黄泥冈上,这一伙好汉劫得了十万贯金珠,而后大概经过坐地分赃,晁盖、吴用等回了 晁家庄园,三阮则"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随后并没听说他们有济贫的打算,也没见他们准备扯旗造反(或曰起义),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保不准他们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这桩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义之财,但其实质,说穿了,就是一次黑道行动。

再看鸳鸯楼上那幕血—案,武松连刃十数人后,一片血泊之中,从容地将桌上银酒器 踏扁,揣入怀里带走;而即使粗心卤莽至极的角色如李逵,沂岭之上杀了假李逵后,也 没忘进房中搜看,"搜得些散碎银两并几件钗环",都拿了——李逵虽极端厌烦女色,但也知这些沾满了脂粉气的钗环可以换钱换酒,照拿不误。而后,还去李鬼身边,搜回 了那锭被骗去的小银子,在这种事儿上,黑旋风也足够细心。

人为财死,鸟为食网,古今一也。只是大凡做点事情,总得有面旗帜,应和那所谓人类文明之说!水浒传,好就好在写得实在!历史上的哪次革命,不是从无法生存开始的?民以食为天,革命革命,说俗点,就是改革现实中不佳的命运。水浒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跟我们周围的人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容易理解!

第一点,也是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一百单八将。

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有人说《水浒传》里108将是勉强凑齐的,就是为了凑传说中的108星。我也不否认这点,可如果要是真的有多少些写多少,那么不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丢失了一百单八将从天而降的意义,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极品。

第二点就是《水浒传》中对剧情的刻画描述。

《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大破连环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的众多,令人望而生畏。可施耐庵却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将如此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环套一环,使读者不由得继续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水浒传》对于历史的记述。

大家可能都要笑我吧,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幻神话”的故事,根本就是瞎编,哪有什么真的历史。的确《水浒传》是神话故事,可他对当时民不聊生、奸臣当道、外敌入侵、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社会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你们想,如果人民生活舒适,那么怎么会有100多好汉奋勇起义?如果忠臣当道,那么为什么高逑会当宰相?如果国家太平,那么金朝来干吗?如果军队丰足,那么何必招安呢?在我看来,水浒传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书。

成语民以食为天: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如: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又如:《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成语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如: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又如: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

读《水浒传》有感_1394字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书面传奇;更是影响世人的气势磅礴的著作。这个夏天,我就相见恨晚地开始读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是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总头领,故事从此开始。

大宋,本是文才武略的实时。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可是,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到最后,英雄好汉还是被奸臣迫害致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嘿嘿嘿嘿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说走咱就走哇······”

那时,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智多星吴用是《水浒传》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梁山可以没有五虎八骠中的任何一个人,但不能没有吴用。吴用在水浒世界里是智慧的化身,地位近于诸葛亮。吴用出场时的身份是一个乡村的教书先生。而在乡村里教私塾,挣钱很少,家里应该很穷,所以七星一同商议截生辰纲。

当然,吴用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三十九回,他让萧让仿写蔡京的笔迹,金大坚刻章,就因为聪明太过,忘了这是家书,画蛇添足,险些把宋江和戴宗害了。这才有了闹江州劫法场的事件。他也比较阴险。如第五十一回,为了逼朱仝上山,竟然让李逵活活劈死四岁的小衙内。这手段正与宋江屠灭杀秦明家属、青州百姓一样,十分残忍;又如第六十一回,为了拉卢俊义上山,吴用以驱灾为由,让卢俊义去泰山避难,经过梁山泊时,抢拉入伙。这不算什么,但又在他家题下反诗,又卢俊义的管家李固谎称卢俊义已上山造反,险些害了卢俊义的性命,这恐怕也只能用阴险二字形容。所以吴用谋略的品位远不及诸葛亮.

最终,为了义气,吴用与花荣自缢身亡。

这自然与两肋插刀不无两样,正义他是有,但却犹不及。生活中,这更是成了热点话题。最美老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尽管是陌生人,是他人的困难、挫折,但却有了好心人的援助,这何尝也不是正义的实意呢?因为时空转变,人心却越来越遥远,所以有所谓的“不敢扶过路老人”“连邻居是谁,长什么样都一无所知”。世态炎凉正是这个道理。而两肋插刀呢,其实是贬义,这也是盲目的表现。无视法律,不分青红皂白,友谊的反面教材。

言而总之,《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

是它,是他们,让我明白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为核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义的人。踏足友谊,天天向上,平凡人也有不平凡的一天,尽管原驰蜡象而气败山河,但勇气可嘉,我想这就是名著的“特色”!

成语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如:清·归庄《自订时文序》:“《破浪》者,戊寅以后,一变其格,大抵议论激昂,气势磅礴,纵横驰骤,不拘绳墨之作也。”又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一页。——秦牧《古战场春晓》

成语青红皂白: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如:明·无名氏《梁山七虎闹铜台》:“也不管他青红皂白,左右!且拏一面大枷来,把他枷着送在牢中再做计较。”又如:妈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个青红皂白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三国演义》《水浒传》名著读后感1000字大全_1447字

纵看三国桃园结义美名,数不尽的英雄金戈铁马驰骋;笑谈水浒梁山群英雄风,道不完的?煤核崽鹂嗬比松?

忠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符,却如一座树立万年的灯塔指引着多少贤臣良将、好汉英雄,又岂是小小的我三言两语可以描述?而我只有通过看三国、谈水浒,用忠义好好装备我的人生。

何为忠?时刻把君王放在自己的心之上即为忠;

何为义?两把钢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出卖朋友即为义。

看三国风云,那关云长为了桃园之情,为了两位嫂夫人再见长兄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事曹,而得知长兄下落依然舍弃了高官厚禄、舍弃了蒙德苦苦相留,甘愿千里走单骑,不畏五关六将,跋涉千山万水回到了刘备身边,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而却无人说关云长不是忠臣,恰恰相反,他还很好地诠释了“忠义”,守护了“忠义”,为后人留下了一世美名。

再看水泊梁山,“及时雨”宋公明不得已落草为寇,却时时不忘心中那鸿鹄之志,为了忠君爱国,为了结义之情,为了世人不再对梁山好汉以草寇相称,他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义之旗,为梁山指引方向、辉煌一生,让后人将梁山水泊里走出来的英雄一个个永远牢记心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历史毕竟为过往烟云,而生活却是实实在在。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都已经将忠义二字完美体现出来了,如妇孺皆知的任长霞,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而此时的她才年仅40岁,40岁正是人生最壮美的季节,40岁正是书写辉煌人生的时刻,然而,她却猝然倒在了为之奋斗不息的公安事业上。她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她这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是她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国家、党和人民,所以国家、党和人民会永远记住她、思念她。

再如都市频道记者司智洪工作十五年如一日,他积极向上、团结同事、照顾新人。他从一个司机走向一个记者,并多次深入黑煤窑进行暗访,向世人报道了很有价值的新闻。这是他对工作的忠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司智洪,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有一个连他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的秘密。他十年如一日地资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但他却未留下姓名。这个秘密在他的追悼会上才被世人所知,而这时,司智洪却与我们阴阳两隔了,他这是义,是一种大义,或者说是爱——一种大爱!

“只有记住过去,才不会背叛历史。”历史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人民和国家忠诚的,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用自己的一生书写大义的,人民和社会不会忘记;而那些国家的贪官污吏、社会渣滓也会被写进历史,这是对后人的警示。

回看浮云人生,我该怎样定义我的忠义人生?

所谓“忠”,就是好好读书,储备更多的文化知识;所谓“忠”,不负二老双亲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养,不负老师百教不厌的辛勤汗水;所谓“忠”,就是为祖国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海枯石烂、至死不渝。

所谓“义”,就是对朋友真心相待,不离不弃、不欺不骗,做到心口如一;所谓“义”,就是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所谓“义”,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我所谓的“忠义”虽然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所诠释的“忠义”,可我并不苛求,因为新世纪的我们自然有我们新的“忠义”,我会好好把握我心中的“忠义”,它就像灯塔一样成为我人生的航标,或许像启明星一样为我指引方向。

我的“忠义”,我为之!

文字:朱会满

成语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如:宋·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又如: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成语千山万水: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如:唐·张乔《寄维阳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又如: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得千山万水。——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

水浒传人物读后感_1450字

水浒人物读后感之鲁达

拳打镇关西

他是经略府的提辖,官是不大不小,人却长得魁伟,像条好汉,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鸭绿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直口方,肋边一部长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疾恶如仇”是这章高—潮部分想要表达的重点,的确,鲁达三拳打死郑关西,拳拳凶狠,如果说第一、二拳是为金家父女及全村受过郑屠欺的老百姓打的话,那么第三拳就是为鲁达心目中的正义而打的!这种感情愈深,下手也就愈重,性格也就愈暴躁,愈发在情理之中。

大闹五台山

为了逃避追捕,鲁达进了文殊院,剃发为僧,取法名智深,可是呢?他却喝得烂醉,又是打人,又是吃肉,又是毁庙,活脱脱一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无奈又被赶到了东京。

野猪林救林冲

这部分想必就是在说“义”了。一个“义”字,贯穿水浒全书,像灵魂一般。

宋江不义,鲁达却义,自从林冲吃了官司,他就一直惦记着,却又无法相救。后来,打听得发配沧州,怕高俅在路上暗害林冲,在野猪林埋伏了半宿,终于救出林冲。

是什么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大花和尚废尽心机?这难道不是义吗?我想谁也不能否认。

新一代的水浒将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产生,新一代的鲁达也正在酝酿,当然,因为时代的不同,浓浓的血腥自然是没有,只是梁山泊英雄好汉那些美好的品质便能留下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

水浒人物榜之李逵

按阶级成份来划分,李逵无疑是贫下中农,说确切点是个不安分的乡间无赖。其实他也曾跻身工薪阶层:有着戴宗罩着,成了江州监狱里的一名小牢子,有酒有肉,日子过得不算太坏。

作为男人李逵始终不能成为上品。形貌凶陋,性格狂躁,言行粗鲁而且残忍好斗,再加上贪酒好赌,这些足以令时下热衷小资情调的女人们退避三舍。他胸无点墨,有时总不免做些“大宋皇帝姓宋”的当然之想,坐堂断案不由自主地藉用“强盗逻辑”:打人者无罪开释,挨打者却要枷号示众,相当的无厘头,也相当搞笑。

我相信李逵是施老先生笔下最会闯祸的人物。闹东京,闯泰安,骂钦差,有杀人放火的机会他是万万不肯错过,但凡李逵所经之地也必定鸡飞狗跳。他杀人如割草芥,幼童,妇女杀得眼都不眨一下,实实在在一个杀人魔王。“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竟然医得小儿的夜啼惊哭,恶名之远播,可以管窥。

但李逵至少是真实的。他的耿直使得他人缘并不见好,宋江是真心喜欢他的“真实不假”,燕青的友善总要先约法三章,戴宗喜爱站在背后利用他,就像支使李逵去砍公孙胜的老娘然后自己站出来圆场子就做得相当顺手。朱仝更是时常念着被“逼上梁山”的龌龉,从没给过李逵好脸色看。

李逵的经典在于他与李鬼的故事。至少仍然被后人不知疲倦地引用,在名牌与冒牌之间,李逵总算成为理直气壮的代名词。我一直认为李逵的孝悌同样是亮点,啸聚山林,大秤分金,大口吃肉,还记得要与老娘同享快乐,粗俗如他,犹为难得。及至路遇李鬼剪径,一句“饿杀老母”的谎言一下子无情地击中了李逵的软肋,于是先放生,后赠银。只可惜老娘命陨虎口,李逵最终落得个“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可悲结局,读之使人唏嘘不已。

李逵注定是为宋江而生的,也注定为宋江而死。在他心中,宋江是神与偶像。宋江一句“黑厮又做甚么”,上窜下跳的李逵一下子便服服帖帖。宋江临死前把残余的弟兄都琢磨了个遍,只料得李逵必定因他而反,下毒酒要取他性命,李逵无怨言,一句“生前伏侍哥哥,死了也是哥哥部下的小鬼”,泫然泪下。情义深重如此,夫有几人。

成语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又如: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成语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如: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又如:我们人多,很快就把他们赶得鸡飞狗跳的。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