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5篇1100、1200字

本文包括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读后感(1153字)、读西游记后感(1162字)、西游记吴承恩读后感(1185字)等1100字、12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读《西游记》有感_1135字

《西游记》这一个名著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次要人物有:如来还有一些神仙和一些妖怪。本文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为取得真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取得真经。《西游记》这一篇名著,我一共完完整整的读过两遍,其中,初次读和再次读时我对唐僧师徒四人的见解完全不同。初次读,我觉得唐僧是一个虽然非常善良,有一个慈悲心肠,但是他是一个特别不分好坏得人,几次冤枉他的大徒弟孙悟空。还有,他还不会武功,动不动就被妖怪给抓走了。初次对他的评价:中孙悟空非常的了不起,有一双火眼金睛,还拿着一个对于他来说非常得心应手的武器——金箍棒。他经常帮他的师父斩妖除魔,立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功,成为了许多小孩儿以及大人的英雄。初次对他的评价:好。猪八戒非常好吃懒做,贪恋女色,又长的那么难看:两片大大的猪耳朵,一个十分难看且又大的猪鼻子,一个胖胖的大肚子。更可恨的是,有好几次都是因为他,他的师父才被妖怪抓走的。初次对他的评价:不好。沙悟净一路走来一直是他挑着担子,他任劳任怨,从来不吭声,而且十分听他的大师兄和师傅的话。初次对他的评价:好。我初次读《西游记》的看法就是这样的,可别忘了我再次读《西游记》的对他们的评价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哦!我再次读《西游记》后,就觉得唐僧还不错嘛!虽然他有时比较固执,不听悟空的话,可人也难免犯错呀!不要只看到他的缺点,也看看它的优点。它的优点就是知错就改,每一次他因没有听悟空的好言而被妖怪抓走时,他都会忏悔,这不就是它的优点吗?还有他从不贪恋女色,每一次看到荣华富贵却不忘了自己是和尚,一心向佛。再次对他的评价:好。孙悟空不仅有那些优点,他还有缺点:性情暴躁,动不动就爱生气,特别莽撞,不过慢慢的他的这些小毛病都改过来了,最后成了斗战胜佛。再次对他的好评:好。八戒虽有那些缺点,但是,如果在《西游记》中没有了他,那就多么的得无趣呀!而且一路上为了让师傅不念紧箍咒,替大师兄求了多少人情呐!还有每一次都是他牵着马,虽一开始有一些不情愿,但是后来就再也没有叫过不想牵马。再次对他的好评:好。沙僧虽是三师弟,没有大师兄的火眼金睛,通天本领,但他总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保护师傅;他也不如八戒身强体壮、脑瓜好使,但她从不好吃懒做,总是勤恳工作。他任劳任怨,从没有半点怨言,一路上挑担和保护师傅都是他的责任。再次对他的好评:好。《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是可以取得成功的!这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

成语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如: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又如: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成语好吃懒做: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又如: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西游记读后感_1153字

在读西游记时,我听说过一段话:儿童看西游记,看到的是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少年看西游记,看到的是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中年人看西游记,看到的是人生的艰辛和无奈,老年人看西游记,看到的是因果报应,世道无常。

西游记是我从小读到大的一本小说,小时候看的是绘本版的,小学的时候看过注音版的,今年暑假我看的是原版的。看完了西游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悟空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而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那是因为他犯的错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孙悟空得道开始,他就不停的犯错,他大闹龙宫,强索披挂;大闹地府,阴司除名,这几次天宫诸神都忍了,还招安他上天庭做官。虽然官小,但是当官也是一步一步当起的。但是孙悟空都觉得官太小了,没打招呼就不负责任地弃官而去。这次天宫诸神怒了,派天兵下界抓他,可孙悟空却干下了嘲笑巨灵、棒打哪吒、对抗天兵的大错。最后天庭虽无奈,但却无法降服,只能又忍了他一次,并封他为齐天大圣,让他去管蟠桃园。他却在管蟠桃园后,监守自盗,偷吃了不少大桃。这时他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这件事并没有铸成大错,可是他还不收手,又定住了前来摘桃的七仙女。至此他如果能够光明正大地申请去蟠桃会,也不会有人阻拦他,可是他偏不这样,反而骗走了赤脚大仙。而这时我想,如果他还想回头,也是有机会的。可是他却又去大闹蟠桃宴,醉闯了炼丹房,偷吃了五葫芦金丹,终于铸成大错,罪责难逃。我给他的罪名罗列了一下有:私闯民宅,入室盗窃——闯龙宫;藐视法度,故意伤人——闹地府;监守自盗,破坏公物——大闹蟠桃会。

说到为什么会对着这一回合印象深刻,因为自己有时候也会像孙悟空一样,不知进退一错再错。有一次,我和爸爸两个人在家,妈妈却很晚没回来,我要给妈妈打电话,而爸爸说让我先不要打,我问也没有问原因,就生气的扔了电话。爸爸后来告诉我是怕妈妈在开车,打电话会影响他,但是我还是不停在那里发脾气,于是爸爸拔了电话线,而我呢,却一时冲动,没忍住自己的脾气,用剪刀剪断了电话线,还摔门而出。出了家门以后被冷风吹在身上,这时候才开始有一点点清醒,意识到自己刚才做错了。还好在街上碰到了回家的妈妈,他对我进行批评教育后,我回家和爸爸道了歉。事后我知道了这事本来只是小错,但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却把小错变成了大错,最后摔门而出,就变得更加不可收拾。虽然我同情孙悟空,但是我也要以他的经历引以为戒,不要再一错再错。我可不想像他一样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啊!

看了西游记之后,我也知道孙悟空最后把他的本领用在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正道上。他用金箍棒醉舞魔,用72般变化乱迷浊。不再去踏碎凌霄,也不再放肆桀骜,即使世道险恶,他也用他手中的金箍棒,让世间的妖魔鬼怪,灰飞洇灭。知错能改,不畏艰难,这才是孙悟空真正值得我佩服的地方。

成语罪责难逃: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如: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成语改过自新:改过自新[gǎi guò zì xīn],意指改正过失,重新作人。◎语出《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源]《史记·卷一〇·孝文本纪》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列传》鼂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鼂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闲郡。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典故]西汉时,有一个名医叫淳于意,他被人诬告,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审判。淳于意的女儿缇萦一路跟着父亲的囚车来到长安。到了长安,缇萦上书给文帝,内容叙述她父亲是个廉明正直的人,如今被判有罪,将被处刑。人死不能复生,若被处了“肉刑”,斩掉的肢体肌肤,就再也接不回去了。将来想要改过,却永远带着伤口而无法重新作人。缇萦希望能代父赎罪,让父亲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典源又见《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传》。内容则是叙述汉文帝时,对吴王濞的种种恶行不忍处罚,但吴王濞并未因此改正过失,重新作人,所以鼂错建议景帝应该削减吴王的势力,以免造成更大的祸乱。其中也用到“改过自新”一语。後来“改过自新”用来指改正过失,重新作人。

读西游记后感_1162字

文/小郭

每到假期的时候,电视台放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而且像我们这样伴着这部电视剧长大的大孩子们至今仍然百看不厌,于是提出一起看看《西游记》的原着,感受一下原滋原味的西游,其实对我而言也就是三分钟热血,并没有看太多就扔到一边,我猜小郭也是,不过他有天和我说他还读出了许多心得,倒是另小女子醍醐灌顶。听罢觉得很有道理,在此记录讨论一下。

小郭的总体观点是:孙悟空是个好学生,他是千万年天地日月精华孕育,极有灵性,但其修得神通广大的本领与其勤奋好学等优秀品质也是分不开的。例如:

1.孙悟空的学习很有目标。论证如下:须菩提祖师问:你可想学求仙问卜之术?悟空问:似这般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学不学;祖师说:看经念佛之术学不学?悟空问:似这般可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祖师说:参禅打坐之术学不学?悟空又问:这般也能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不学;祖师问:攀弓踏弩之术学不学?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吗?祖师说:不能,悟空不学;

由此对话可以看出,孙悟空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不是长生之术不学。

2.孙悟空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书中有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道:“一旦身亡,可不旺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这说明虽然孙悟空和群猴天天吃喝玩乐已经很开心,但是他还是很有忧患意识,想到了终有一天会死。

3.孙悟空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是单单是为自己学,而且还是为众人(猴)而学。

4.孙悟空是个有决心的人。为求仙术,悟空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菩提祖师门下,学习长生之术,各种酸甜苦辣非常人所能忍受。

5.孙悟空是个勤于思考的人。祖师只教其口诀,他却能够认真琢磨,参透本源,说明他的学习不只求表面,认真思考,勤于实践,正是应了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孙悟空是个遵守诺言,不慕虚荣的人。祖师告诉他日后不要说是我的徒弟,他就从未跟人提起。也可以说明除谨遵师命,遵守诺言外,还可以看出他不慕虚荣,从不打着祖师的旗号说招摇撞骗、目中无人说“我爸是李刚”.

7.孙悟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祖师说不再见他,他也的确没有再见到祖师,他没能从实际行动上表达对老师传道授业的感激之情,但当他打到人参果树不得不返回祖师处时,发现已人去楼空,悟空眼含热泪地说了句:祖师果然不再见我,如此动情,谁也不能怀疑他对老师的敬仰怀念和感激之情。

8.孙悟空是个懂得学以致用的人。祖师并没教给他长生之术,悟空下地狱改生死簿,上天堂吃蟠桃,在人间偷人参果,这又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了,他有抱负,他懂得感恩(他把生死簿上所有猴属的名字都划掉了,蟠桃带到人间给众猴们吃)。

综上所述,孙悟空不失为是一个好学生,他身上的优良品质可为今人所借鉴。

成语目中无人:目中无人[mù zhōng wú rén],意指眼中除自己外,没有他人。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语或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休说是世上有的物件,他要时定要寻来,便是天上的星,河里的月,也恨不得爬上天,捉将下来,钻入河捞将出去。似此情状,不可胜数。又道是:“棒头出孝子,筋头出忤逆!”为是严家夫妻养娇了这孩儿,到得大来,就便目中无人,天王也似的大了。却是为他有钱财使用,又好结识那一班惨刻狡猾没天理的衙门中人。多只是奉承过去,那个敢与他一般见识。[典故]“目中无人”就是说眼中除自己外,没有他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记载一段这样的故事:明代正德年间,松江府有一对严姓夫妇,因晚年得子,所以对这儿子宠爱有加,百般呵护。因此,当这小孩长大後,却只晓得赌钱及结交一些酒肉朋友,养成了“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为自己就像天王一样。後来竟连自己的父亲都以拳脚相向,乃致夫妇二人相当伤心难过。关於“无人”的说法出现颇早,如《世说新语·豪爽》中记载了王胡之,是晋代时颇具才气的人,又是宰相谢安好友。一日他在谢安家作客,大家在杯觥之间,以吟颂诗辞助兴。当吟咏至〈九歌·少司命〉的“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时,王胡之向座中诸人说:“当尔时,觉一坐无人。”意思是说这两句话,让人有飘然神往的感受,所以有“无人”的感觉。这里的“无人”是形体消失的一种感觉,和“目中无人”的“无人”意思不尽相同。“目中无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高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成语人去楼空:人已离去,楼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如: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如: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种人去楼空的惆怅感觉一直折磨着我。——巴金《随想录·在尼斯》

西游记吴承恩读后感_1185字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小时候的我,穿着开裆裤,扛着金箍噜棒,嘴里喊着“俺就是老孙!”打打杀杀,见谁都像妖精,逢人就喊八戒,总而言之,那时的我,正宗“猴粉”。—吴承恩西游记读后感

长大后,逐渐懂得“西游记小说”的含义,但浓浓的“猴哥情结”已侵入血液。当我再一次读完好书推荐排行榜吴承恩《西游记》,目光,已不仅仅停留在猴哥身上。从这支伟大的取经团队中,我读出了更多以往从未关注的内容。

孙悟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但我不得不承认,取经成功,唐僧起了决定性作用。

那个我曾经觉得一无是处,甚至很窝囊,很胆怯的唐僧,如今看来,却是师徒四人中舍身求法,最为勇猛的人。因为唐僧既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猪八戒的上天入地,也没有沙僧的水下功夫,连白龙马都比他有本事,他除了一身极具诱惑力的肉之外,就剩一颗坚定不移的心。男妖怪喜欢他的肉,女妖怪更喜欢他的肉,可看似软弱的他却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异常艰险、凶险的西行之路,去追逐那渺茫的梦想。一个肉身凡胎的人,不畏艰险,走了十万八千里从如来佛那取回了真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从唐僧身上,我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让自己百炼成钢。

再看看悟空,取经路上他是不断成长的。最初的他,骄傲自满,口出狂言,大闹天宫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依然不思悔改。即便在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也是一棒子打死了事。经过唐僧和观音多次的教诲以及紧箍咒的法力,逐渐驱除心中滥杀无辜的理念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他变得低调、谨慎。到后来,居然养成了“有问题,找菩萨”的习惯。悟空从一开始的逞强到后来的示弱,真实演绎了“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的成功转变。虽然内心深处,我永远喜欢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更多一些,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小时候无法无天的男孩子,在吴承恩的谆谆善诱之下,才会慢慢长大。

八戒,众所周知,好吃懒做,喜欢挑拨离间,经常被大师兄骂作呆子。这个大俗人,身上有着最难以克服的两大欲望:食欲和色欲。然而,他却是中国妇女最想嫁的如意郎君。为什么?因为猪兄憨厚强壮、脏活累活都肯干,还很有家庭观念,偶尔使点小聪明,偷点懒啥的,在人们眼里,也是一种“天然萌”,而非“自然呆”啊!

再说说沙僧,就像一个普通人,朴实无华,却是团队里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孙悟空的忠心支持者。不难想象,如果八戒的挑拨离间下没有沙僧的调和,这团队迟早要散伙的。

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从一开始的矛盾重重、风雨飘摇,到后来的同舟共济、坚不可摧,成为传说中的“取经梦之队”,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西游记读后感。

阅读《西游记》,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管理学的应用、励志的故事……它简直就是一部文化密码本。吴承恩呢,像一位看清人世间种种困惑的老教师,用他毕生心血写就这部经典名著,用他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

成语如意郎君:如意:符合心意;郎君:妇女对丈夫的称呼。指称心如意的丈夫。如: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四十九回:“算计自家这样的女儿,那般的声势,一定要配一个风流熨贴的如意郎君,方不辜负他女儿的才貌。”又如:她自己嫁得如意郎君,就不念别人相思之苦?我这宝贝女儿就只向着丈夫。——金庸《神雕侠侣》第十五回

成语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如:《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又如:这种小说的生产,众所周知,主要是为了“爆炸”,所以他特别注意的是政治上的应时。——孙犁《文林谈屑(一)·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西游记读后感_1191字

小时候,我最爱看的电视便是《西游记》,最爱看孙悟空除妖保师西天取经,最爱看猪八戒那搞怪的摸样,最爱看沙和尚一片护师的忠诚热血。

起初,我也不知道谁写了《西游记》,写它干什么,我只沉迷于五花八门的法术兵器和怪模怪样的妖魔鬼怪。每天都和小伙伴们扮演其中的角色,不过孙悟空这个角色是大家争着演的。

孙悟空可谓是《西游记》中的最大主角,我起初看《西游记》的原因便是我最爱孙悟空这个角色。金毛雷公嘴,威武霹雳腿,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和能识别妖魔的火眼金睛,不用说,最厉害的莫过于他的如意金箍棒。

小时候,我每天都幻想我也是西游队伍中的一员,我也有很厉害的法术和兵器……

现在整本的《西游记》我都看了不止五遍了,虽然与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情节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依旧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西天取经这一路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自然的,对这些取经人物的认识也更多了一些。

“俺老孙来也!”或许这句话是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几乎成了悟空的口头禅,这句话中蕴含着悟空的自信。悟空的通天本领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妖魔都很厉害,都有自己的绝招和法宝,但悟空却每战必胜,越战越勇,也难怪,他可是战斗胜佛齐天大圣呀!他不但有通天本领,而且他还有一颗忠义的心。在十万八千里的漫漫大道上,哪一次唐僧遇险不是悟空第一个出手救他呢?特别是在“三打白骨精”中,他被师傅抛弃却依旧担心师傅的安危,此等忠义,天地可鉴啊!

说起猪八戒我就想笑,猪样人身,还是天蓬元帅呢!八戒八戒,头条戒律便是戒色,他倒好,取经路上色心不改,为此给师兄弟们添了许多麻烦,比如“四探无底洞”吧,那白鼠精幻化成一位美女,八戒见状一直在师父面前为她说好话,弄得大师兄又伤心又气愤。即便这样,我依旧喜欢他,因为他若不在取经队伍中,那这队伍就不会那么充满活力了。

最辛苦的人莫过于沙悟净了,他可担着担子走了十万八千里啊!然而他对师傅依旧忠心耿耿,在取经途中猪八戒好几次劝他分行李散伙,沙悟净却全都严厉回答“不分”。我想,要是现实社会中多几个像沙悟净那样忠厚老实的人该多好啊!

“西天如来点金蝉,收徒历险万里难,寻得极乐取真经,共别皇恩去雷音。”说的便是西天如来大弟子金蝉子转世——唐三藏。他可谓是佛家真弟子,他一心向善,一意向佛。十万八千里,漫漫西去途,软弱无能而又善心不变,糊涂枉人而又师徒情深。唐僧是这支取经队伍的领导,也是《西游记》获得好评的第二人物。

《西游记》是编织我童年梦想的丝线,是谱写我美好童年优美乐章,它是我的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凡事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让我懂得了只要一心向善,便会有好报,让我懂得了衷心、讲义气,便能让人敬佩。

那一本厚厚的《西游记》已安放在我的书架上,有时我会望着它沉思,是否我也可以像吴承恩一样再创一部神话呢?

也许现在的神话都像珍珠一样琳琅满目,但我更爱这枚蓝色宝石——《西游记》。

成语无底洞:无法填满的洞。比喻满足不了的物质要求或者做不完的事。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我说这些人,是个无底洞,多给他多要,少给他少要。”又如:不能再往里投资了,这样亏损下去简直是个无底洞。

成语口头禅: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如:宋·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如:‘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