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大全900字

本文整理了夏洛的网第9章读后感(888字)、《昆虫记》读后感(954字)、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867字)、《毛泽东》读后感(871字)、红手指读后感(872字)、读《玉林儿女风采》有感(866字)、《震动》读后感(938字)、喝彩优秀作文(886字)等900字左右的初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夏洛的网第9章读后感_900字

文/曲奕

这一周,我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这是一部很感人的书,所以我在这想说说我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说了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这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宁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伤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他在集市的大赛上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刚读完这本书,我也有点心酸,蜘蛛夏洛为了救威尔伯的命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不就是救人于不顾的典范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夏洛一样见义勇为,那社会该是多美好的啊!可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有现在人们开始大量扑杀野生动物,搞得生态环境混乱。

在文中,夏洛用爱织出了一张大网,就是这张爱的大网才改变威尔伯的命运。虽然这只是发生在动物身边的一件事。但是,你仔细想想,连动物都有这种爱,那为什么人没有呢?在现实当中,有些人只为了名和利而争斗,而完全忘了爱。

其实夏洛说得没错。那些赞美猪圈上蜘蛛网的人们就是我们的缩影——只知道为奇迹欢呼,却不知道奇迹背后的伟大。在社会中,人的心也随之而浮躁。总忽略了自己内心所需要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与用眼睛来看,却关闭了心中的眼睛。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到。所以,我们什么都不能理解。

在夏洛凶猛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到头来,他会显示出自己是个多么忠心的朋友。让我深深体会到不要注重外表,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动物对动物都有爱心,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这么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而有些人外表和善可是内心则是阴险毒辣的,这种人道都来只会被社会淘汰,也会得到法律的制裁。

我想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也应该当一只“夏洛”去无私奉献,去帮助它人,当你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你应该知道感恩,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友谊,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学会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学会珍惜友谊,回报感恩。

成语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又如: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昆虫记》读后感_900字

红蚂蚁篇

就在你看这一句话的时候,全世界约有40只蚂蚁和7个人类诞生;约有30只蚂蚁和4个人类死亡。

蚂蚁是一种体型小但数量多且繁殖速度极快的生物,全世界的蚂蚁数目超过兆万只。而这些蚂蚁中有一种十分善战的品种——红蚂蚁。这种蚂蚁不善于哺育儿女,不爱找寻食物,他们专门抢掠邻居家不同种类的蚂蚁,把别的蚂蚁的蛹抢到自家来,在夏季,这支长达七米的队伍会前去远征。当侦察兵发现蚂蚁窝时,它们就变成散兵,一齐乱哄只的钻入敌人的老巢,不一会儿,就带着战利品回来了。

《昆虫记》中,法布尔将他们比作捕猎奴隶的亚马逊人,那样贪婪、懒惰。但我觉得将他们比作一支军队更贴切。就像是“征服王”亚历山大率领的长征大军一样训练有素、野心勃勃。他们,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性中贪婪、好吃懒惰的阴暗面。

蜂篇

地于蜂,大家都应该比较了解,蜂的社会结构与蚂蚁类似,但比蚂蚁完整,更与人类相似。一个普通的蜜蜂集体,主要有这几个角色:蜂王,负责繁殖后代;工蜂,负责修筑巢穴,兵蜂,负责与想要偷走蜂蜜或袭击幼蜂的敌人战斗。他们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和谐平静。虽谈不上十分善良,但他们起码不像红蚂蚁一样主动去掠夺食物。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描绘了一种奇特的蜂——隧蜂。在隧蜂的社会,蜂巢又被分为一个个蜂房,每个蜂房都由一个隧蜂家庭构成。家庭中的雌性隧蜂,将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门卫,她们要说全力保护家中的蜂,保护家庭的隐私。她们终生忠于职守,再去往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离去。

蜂反映的人是人类社会中的秩序、和谐,人对社会的正义感和对家庭的责任心,这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

甲虫篇

在昆虫中,不乏有十分聪明的生物。听说有的人类在野外遇到危险野兽时,会躺下装死来躲过危险,而有一种名为大头黑步甲的昆虫也会这种技艺。当这种小生物面对难以战胜的敌人,例如人类时,它会一动不动,爪子卷缩着,触须交叉一起,钳子都张开,如死一般。在二十分钟到五十分钟后,他“复活”了,并快步跑了起来,逃离危险区。这种富有智慧的生物反映的是人类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所展现出来的另一种机智。

《昆虫记》是以人性写虫性,以虫性反映人类社会。这里面的每一种昆虫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质。人与虫,本来就是这样相似。

成语野心勃勃:野心勃勃[yě xīn bó bó],意指“野心”,山野中野兽之心。比喻心性放纵,难以制服。语出《左传·宣公四年》。“勃勃”,旺盛的样子。语出《淮南子·时则》。“野心勃勃”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图。[源]《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淮南子·时则》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後,平而不怨,施而不德,吊而不责,当平民禄,以继不足, (勃勃)阳阳,唯德是行,养长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谷,以实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明。[典故]“野心勃勃”系由“野心”及“勃勃”二语组合而成。“野心”见於《左传·宣公四年》。据载,春秋楚国令尹司马子文为若敖氏的後代,其弟子良之子越椒刚出生,子文认为越椒长得像熊虎,声音似豺狼,不杀了他一定会使若敖氏灭亡。更举俗谚说:“狼子野心。”豺狼与生俱来的兽性,虽从小训练仍难以驯服,越椒就是只狼,怎麽可以养育他呢!後来“野心”则引申为对名利权势的非分用心,如《淮南子·主术》:“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勃勃”见於《淮南子·时则》,文章中提及政令法度应配合天地四时,顺天而行。法令制度的运行,要权衡轻重缓急,恰当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济穷困的人,如此一来,政情必是“勃勃扬扬”,旺盛清和,仁德施行,万物生长茂盛、五谷丰饶,国家昌盛富足。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来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图。

成语狼子野心: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如:《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又如:哪晓得这班降兵,本来原是游勇出身,狼子野心,哪里肯安安顿顿的守着规矩过日子,便渐渐的放肆起来。——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

观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感_900字

近日,观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该剧起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于1984年国庆阅兵,意在展现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怎样才算无私奉献,小平同志用自己的光辉一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们既要学习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又要努力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学习邓小平,就要学习他赤诚爱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总是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学习小平同志赤诚为国、毕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就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观念,以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作为我们工作的依据和标准。邓小平感动我们的另一种精神,是他坚忍不拔的品格。我们都知道他几落几起的不凡经历。落,就要忍辱负重,落而不败;忍,是忍个人一时之辱,负国家民族利益之重。落,并没有消沉、怯懦、苟安,而是在观察、思考、积蓄,待时机成熟,便像战士一样跃出战壕,为国为民奋勇冲锋。坚忍不拔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既“坚”且“韧”,从不向困难低头。正由于邓小平有这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才使他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临危受命,勇担道义。该剧之所以值得看,是因为剧中诸多细节都让人触景生情、感受至深。回顾他光辉而灿烂的一生,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这样一位伟人值得铭记,更值得党员干部从这位伟人身上学习,为党为国为民,履行自己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职责,始终坚持“入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成语人生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在他们面前装得很老练很大方,侃侃而谈,吹着他那套生意经和人生观。”又如:年轻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成语触景生情:触景生情[chù jǐng shēng qíng],意指看见眼前景象而引发内心种种情绪。语本元·戴良〈钱氏三楼诗序〉。[源]元·戴良〈钱氏三楼诗序〉(据《九灵山房集·卷二一》引)夫所谓栖碧、揽秀、玩清者,李太白之诗云然也。太白以天才冠世,不得志於朝,思欲放浪江湖之上,浮游山林之间,而为是发愤自遣之辞。……则仲仁兄弟之三楼,固与安期羡门王乔之居相掩映,而谪仙人不在於太白,而在仲仁兄弟矣。况仲仁,诗人也。诗人见景而生情,触物而起兴,兴尽则情尽,情尽则人景俱忘。[典故]元朝戴良有一篇〈钱氏三楼诗序〉,一方面是钱氏兄弟盖了楼替他们高兴,一方面是因为喜爱栖碧、揽秀、玩清三座楼的名字而写作。文中“诗人见景而生情,触物而起兴”二句,指出诗人往往因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发内心的情感波动,并将感受透过诗文表达出来。後来“触景生情”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看见眼前景象而引发内心种种情绪。亦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意指浅显易懂的诗,大多是因为看见眼前的景象而引发内心种种情绪,或是因为事件而兴起的意念,读起来让人感受深刻,意味深长,值得再三玩味。

《毛泽东》读后感_900字

最近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我被毛主席关心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感动了,也为他小时候经常帮助别人所钦佩。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正当秋收时节,下起了倾盆大雨,乡亲们急忙奔出家门,抢收自家晒在坪上的稻谷,毛泽东却跑到旁边邻居——四阿婆那里帮着抢收。等他再跑到自家门前,快要晒干的稻谷已经被雨淋得透湿,有些还被冲进水沟里去了,父亲大为恼火,责备他胳膊肘往外扭。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和父亲申辩,无异于火上浇油,等收拾完稻谷,他才平心静气地向父亲解释说:“父亲,你也知道四阿婆家里很苦,又要交租,如果稻谷没了,她可怎么活啊,我们家虽然有点损失,但总还可以补救。”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记得去年我到乡下过春节。第二天我邻居家的小弟弟在拼装一辆赛车。可是小弟弟拼装的赛车怎么也开不动,急得他都快要哭了。我就走过去帮他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帮他修好了赛车。我和小弟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然我帮助别人的事,和毛主席帮助邻居的事是无法比拟的。但我从中感到帮助人是快乐的。正因为毛主席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长大了才能在心中装下了人民,并为人民奔波了一生,时时为人民着想,事事为人民着想。书中写了毛主席在根据地的一件事尤为感人。有一次,有人向毛主席报告说陕北有个农妇不肯交公粮,并说要让雷劈死你。毛主席并没有马上命令人把她抓起来,杀了。而是让人去调查事情的原委。毛主席在得知这个妇女骂人的真相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遂命令通信员给农妇送去些粮食和自己养的一头羊,并找来那些征收公粮的干部,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对于群众的公粮负担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反动派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她没有错,她有一肚子气,怎么能不骂人?大灾之年,我们征收公粮的同志尤其要体察民情,不能有一点马虎粗暴。”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妇女,还为这个妇女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么宽广的胸怀啊!他的心中只有人民,他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毛主席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啊!

成语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如:清·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又如: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成语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如: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又如:若吃此药,误用人参,犹如火上浇油,不出七天,必要命尽无常。——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四十一回

红手指读后感_900字

《红手指》其实就是一出被放大化的家庭悲剧,一种生活化共鸣。本书中东野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

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了罪,他逃避、他愤怒、他斥责,他就像个恶魔一样,让每个人都变得好丑陋,这是谁的错?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真的对了么?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的时候,内心的抉择是怎么折磨他的?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面对警察的盘问,烦躁、恐惧、黑暗、良心的不安会一涌而上,谁能给他正确的选择?而当一个年迈的老人,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当发现自己被代做替罪羔羊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如何……

我一直很喜欢东野的书,因为他的书,永远也猜不到结局,而每一个结局中都藏有一个秘密,每一个秘密都让人震撼。

本书的推理的关键,剧情的转折都在于红手指上,这一点的设置有点莫名其妙。有些推理读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设置就是非常巧妙的。

当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转化为一种溺爱的时候,罪恶就开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逃避的东西。所谓的“蝴蝶效应”,可能只是婆媳之间的一次争吵,父亲对儿子的一次责骂。八重子的溺爱会告诉她的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背后总有母亲撑着,却不知这是多大的一个误区……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儿子犯罪,到隐瞒罪行,到最终让年迈的母亲去顶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绍夫对母亲的冷漠!一味的纵容和包庇自己的儿子,却遗忘了那颗从来都只愿躲在自己世界的凄凉的心……可是,他真的错了么?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面对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却成了杀人犯,如果让警察知道了,直巳还呢么小,他以后要怎么办?作为一个父亲,他即绝望又无奈;面对妻子的以死威胁,他作为一个丈夫,只能顺从!面对年迈的母亲,他作为一个儿子,要忍受多大的良心不安?只有他,只有这个男人,只有这个已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男人,才是最不容易的……其实看到这里,我不经想大哭一场,人性、宽容、抉择,都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成语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如: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又如:结构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先后呼应。——茅盾《〈力原〉读后感》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如:明·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刘若愚)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又如:再就让我说,我也没姐姐说的这等透彻,这等淋漓尽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读《玉林儿女风采》有感_900字

前几天,我认真地阅读了《玉林儿女风采》第四集,受益颇多:玉林,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玉林儿女凭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奋发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人生的宏伟蓝图,铸就了平凡岁月里不平凡的人生。其中《一颗红心默默奉献》的陈仕金爷爷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和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当我读到“陈仕金从小孝敬母亲,听从母亲的教诲。他一边跟着长辈下地种田,一边到学校勤奋读书。……以优异成绩先后读完村小、镇中心小学和镇初中”时,我被他刻苦学习,勇创佳绩的事迹感动。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以陈仕金爷爷为榜样,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上课专心听讲,虚心好学,积极思考问题,勤思善钻,从小养成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良好习惯,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导之情。

当我读到“陈仕金担任梧州师范学校中文系共青团总支书记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后,为了改善中文系师生食堂的伙食,他先后组织、带领师生上山开荒、挑粪种菜,挑灯夜战、挑土筑坝”时,我又被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感动。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以陈仕金爷爷为榜样,自力更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沉着、冷静地迎接挑战,自强自立,树立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的信心,在艰难困苦中不断磨练自己,从小养成钢铁般的毅力和斗志。

当我读到“陈仕金在区招生办工作时,为了搞好招生工作,为了完善招生制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不辞劳苦,连续几夜加班,以至昏倒在办公室,经抢救才脱险”时,我又一次被他废寝忘食、忘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以陈仕金爷爷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尽心尽责地按时完成父母和老师交给每一件事情,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读完全文后,陈仕金爷爷的光辉形象不断地在我脑海中闪现,它激励着我全力以赴,鼓舞着我勇往直前。我要以陈仕金爷爷为榜样,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要像陈仕金爷爷一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把家乡——玉林建设得更加美丽、辉煌,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成语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如: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闻一多《孟浩然》

成语不屈不挠: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意指“不屈不挠”之“挠”,典源作“桡”。“桡”义同“挠”。“不屈不挠”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语本《荀子·法行》。[源]《荀子·法行》子贡问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武阳殷勤,辅导副君,既忠且谋,飨兹旧勳。高武守正,因用济身。述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典故]先秦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在《荀子》书中记载了一段孔子与门下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什麽君子重视玉而轻视珉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答道:“欸!赐啊,这是什麽话呢!君子怎麽会因为数量多就轻视,数量少就看重呢?君子重视玉石,是因为玉石可拿来比拟君子的品德。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就好像仁;坚固而有文理,好比智;刚强不屈,就好像义;有棱角却不会割伤人,好比有德行的人;即使折断它也不会弯曲,就像勇;玉的瑕疵都显露於外,便是诚信;敲打玉石,声音清脆远扬,就像美好的言辞。所以即使珉有鲜艳的花纹,也比不上玉石的洁白明亮。这便是君子重视玉石的原因啊!”後来这里的“折而不桡”演变成“不屈不挠”这句成语,用来指意志坚毅不肯屈服。

《震动》读后感_900字

前几天,同学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叫《震动》,她说这本书非常感人,让我也看看,本身这个题目就很吸引我。于是我一回到家,就拿起了她给我的这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两个男生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矛盾,导致两人最后结仇,女生黄佳玲请了另外一个名叫元帅的男生前去调解,他又叫上了于前进,谁知他们最后决定:准备去郊外决斗,来做个了断。后来黄佳玲从别人口中得知了以后,叫了自己班上的女生顾芳芳前去阻止,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大地震突然爆发了。六名少男少女被困在郊外,其中,有些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有些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坏学生,他们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和复杂。虽然,地震把他们的家园给毁掉了,但是他们也因祸得福,明白了许多的事情。他们把原来那些发生过的矛盾抛之脑外,团结就是力量。最终,他们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家。在这次地震以后,他们各有感受。彼此不再反目为仇,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篇文章有一段特别震撼人心,因为在这六个人当中有些人受伤,行动受限,还要有人留下来照顾,最后他们一致同意让于前进去镇上叫人来救他们,于前进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他的信任,令他十分感动。他发誓,一定要救他们出来,可是因为地震的原因,周围的情况非常的差、一不留神,他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昏了过去,等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就在这时,突然从草丛里钻出来一条蛇,那条蛇速度特别的快,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了于前进的身边,向他的手指咬了过去,于前进来不及躲闪,被它咬个正着。结果于前进发现这条蛇有毒,他看着自己手指上的毒素慢慢的正在扩展,于是他狠下心来,闭上眼睛,使劲一咬,把手指头咬了下来,撕下一片衣服简单的包扎起来。他拼命的忍住疼痛,继续踏上了回镇上的路……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疼了一下,同时也很佩服他,为了同伴们,他经历了多少不能用言语来诉说的苦难。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就算是死,我也要救你们回来!”这是他亲口对他们说的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他,支撑着他强烈的求生信念。

这本书真的令人感触很深,不仅是这故事曲折的情节,细腻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更是因为他们彼此信任,优秀的精神品质。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意指形容兴味浓厚的样子。语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源] 明·毛以遂〈曲律跋〉(据明·王骥德《曲律》引)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年,侍先君子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於谭秇(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余间举古传奇若杂剧中瑕瑜处相质,先生辄颐解首肯,谓可与言曲。先生於此道故本夙悟,加以精探逖揽,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其元始,究厥指归,靡不析入三昧。[典故]“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丰厚、满溢的样子。“津津”是用来形容“精熟之气”满溢的样子。後来,“津津”则又有浓厚的意思。“津津有味”这个成语,较早则见於明代王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骥德,其字伯良,工於词曲,为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所着《曲律》为古典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曲律·卷四·杂论下》)由此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也就是说他只要一谈到词、曲,绝对是充满兴味,滔滔不竭。後来“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形容创作或欣赏者兴味浓厚的样子。现在使用的语义更为广泛,亦可用来描写食慾盎然的样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成语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如:《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又如: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

喝彩_900字

完成作业的闲暇之余,我又翻开久违了的《意林》,又闻到那久违的油墨清香,那一行行隽永深远的文字,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将我深深地吸引。我徜徉其间并陶醉其中。尤其是那篇《远去的铁包金》,读罢让我潸然泪下。

小铁包金是一只藏獒,在它小时候主人格桑就把它送给了客人,但对主人满怀依恋的它一次又一次跑了回来,无奈中的主人对它扬起了皮鞭。它没有躲避,任皮鞭结结实实地落在身上。挨了一顿狠揍的小铁包金对主人没有丝毫怨意,而是一瘸一拐地和主人以及父母依依告别后,满怀留恋而又坚韧地走向远方,没再回头。

小铁包金虽遭鞭笞,但它读懂了主人无奈与依恋的心,为成全主人不肯背弃承诺的心,开始了孤独流浪的野獒生活。我为它的懂事、理解和忠诚喝彩。

一个月后,灾难降临,狼群袭击了格桑一家,小铁包金的父母双双战死,狼群也叼走了一只小公獒,这意味着野狼抚养大的小公獒将成为嗜杀成性的魔獒狼头。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狼群带领魔獒侵袭村庄,村中獒王狮头金獒战死,格桑想冒死开枪杀死魔獒,魔獒暴吼着扑向格桑,庞大的身影眼看就要淹没了格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旷野中铁包金出现了,如闪电般地袭来撞开魔獒,之后一场惊心动魄,地动山摇的战斗开始了,魔獒的血盆大口直取铁包金喉咙,铁包金躲闪不及,肩膀上被硬生生撕下一块肉。魔獒再次扑过来。它腰一拧,一闪,头一低,口一张,钳住了魔獒的后腿,魔獒的腿骨被咬断了。铁包金乘胜追击,咬住了魔獒的喉咙,许久,魔獒的怒吼变成了沙哑的惨叫,终于倒下了。月光下,威武的铁包金小山般屹立着,在村民的跪拜中,掉转伤痕累累的身躯,一步步消失在荒野中。

铁包金的勇猛凶悍不但拯救了主人,而且拯救了整个村子。两年后,它居然一直生活在野外,是主人把它逼成了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獒,但它丝毫没有记恨主人当年对它扬起的皮鞭,丝毫没有怨恨主人当年硬生生的驱逐,内心充盈着对主人的爱与依恋,即使被抛弃仍然暗中保护着昔日的主人,身负重伤也没有丝毫对馈谢的索取,而是悄悄来,默默走。

铁包金走了,但它勇猛、忠诚、无所畏惧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此刻我明白了忠诚无价。我为铁包金喝彩,更为忠诚喝彩!

成语乘胜追击: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如:《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又如:李思安跃马交斗,经二十余合,思安拽枪徉败,退去。单可及乘胜追击。——《新编五代史评话·梁史卷上》

成语惊心动魄: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意指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语本晋·王嘉《拾遗记》。[源]晋·王嘉《拾遗记》(据《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居处部·房类》引)越欲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以进於吴。杀三牲以祈天地,杀龙以祠川海,以江南亿万户民,输为佣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贡於吴。吴处之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幌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人。吴王妖惑,怠於国政,及越兵入,乃抱二女以逃吴苑。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典故]“惊心动魄”原作“动心惊魂”。晋代王嘉《拾遗记》里记载这麽一则故事:古时候的越国国君想要灭掉吴国,於是派人到处收集奇珍异宝、美人和好吃而罕见的食物,进贡给吴国国君。其中有两个美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吴王特别喜爱,将她们安置在建筑精致,装饰华丽的房间,然後用细珠串在一起作为门窗的帘子。隔着帘子偷偷窥视过她们的人,没有人不是内心感受极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说她们是天上的仙女。渐渐地,受到迷惑的吴王,开始不理国家政事,到後来越国军队攻入王宫,他还抱着这两个美女一起逃。後来“惊心动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