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书笔记6篇1300字

本文整理了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1327字)、养成教育读后感(1274字)、大而不倒读后感(1263字)、《神曲》读后感(1270字)、《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283字)、令我难忘的一场电影(1260字)等1300字左右的高三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藏在这世界的优美读后感_1300字

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放飞的心,踏遍山河,尽揽人间风情万丈,弹指沧海桑田变幻。当拿到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先翻看了所有的插画和照片,然后再如蚕吃桑叶似的细细咀嚼那些精细平实的文字,渴望行走的心便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逐梦之旅。

该书是一本旅游散文集,收录了毕淑敏近十年内游历各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作者通过书写在东欧、中东、北美等地的旅行和心灵感悟,从风景、历史、人文,多重方面为你呈现你所未见的世界所蕴藏的无限美好。全书19篇心灵美文、39张异域照片为你呈现了18个异彩国度,带你从眼至心地倾听地球低语,所写内容包罗万象,融合历史、政治、风景、人生、故事为一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收录了作者旅游时的唯美私人收藏照片,而且还邀请享誉欧洲的画家golo为全书绘制插图封面,让人在精神和视觉上都得到尽情享受,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的渲染、文化的学习,更有心灵的洗涤和梦想的追寻。

世界旅行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但是能实现的还是少数,而《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则让读者在作者舒缓的文字间,进行一次神游与心灵感悟一番。《欧洲人珍藏最好的秘密》写的是由古罗马人兴建,从公元9世纪开始,受拜占庭帝国保护的杜布罗夫尼克小城,先后成为威尼斯、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南斯拉夫等多国的属地或一部分,直到1991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1200多年的辛酸历史,不仅让杜布罗夫尼克犹如一部摊开的欧洲建筑百科全书,更让杜布罗夫尼克人对温暖和安定有着特别的期待。《送你一枚捕梦网》记叙的是作者在加拿大北部山区看北极光时邂逅捕梦网的经历。古老的神话、美丽的传说为发源于印第安人的捕梦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印第安人想用捕梦网保佑孩子梦境平安,健康成长,而作者收获的则是"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内心的平和更能催眠的了。"《马萨达永不再陷落》讲述的是以色列马萨达的犹太人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让我们明白人们追求国家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整本书笔触唯美,风格不一。作者将生命之旅中经历过、浮掠过、哭过、笑过的万千风景,绘织成最美的心灵地图,意在启迪人生,勇于探索和追逐梦想。

旅行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在旅行中发现优美,发现那藏在世界的处处优美,进行心灵上的洗涤,增长生命中的见识,最终成就幸福的自己,这是每一个旅人的追求。谈及创作的初衷,毕淑敏坦言,自己不仅仅是将《藏在这世界的美好》定义成一本游记散文,而是想通过旅行更全面地认识世界,让心真正变得沉静,更加宽容。毕淑敏表示:"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人,在矫正世界观的同时,也让眼界更加开阔".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毕淑敏以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被喻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藏在这世界的优美》延续了作者以往精细、平实又略带幽默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的心灵如沐春雨,在满是温情中感受到幸福和温暖。所以,与其说《藏在这世界的优美》是一本游记散文,不如说是一剂心灵"高汤",它让人在乐观惊喜的心灵之旅中更加懂得感恩,宽容,爱,更加相信美好和不懈的追求。

成语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如:《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又如:万众一心,同声呼吁,力抗汉奸,唤醒政府。——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0八回

成语春风化雨:春风化雨[chūn fēng huà yǔ],意指“春风”,春风吹拂,化育万物。语出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化雨”,雨水灌育草木。语本《孟子·尽心上》。“春风化雨”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源]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筦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筦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筦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典故]“春风化雨”系由“春风”及“化雨”二语词组合而成。“春风”是出自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根据记载,孟简子曾经在梁和卫当过宰相,获罪後逃亡齐国,管仲前来迎接并且问在梁和卫时门下有多少人?至今还跟随在身边的有几人?孟简子回答说从前门下有三千使者,现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边。其中两个是因为在没钱时,我出钱帮他们埋葬父亲和母亲,另一个是因兄长被关,我代为出力营救。管仲听了之後,上车时感叹说:“如果我不能像春风给人感化和恩泽,也不能像夏雨一样及时加惠於民,我必定会失败。”“化雨”则是出自《孟子·尽心上》,内容是写君子有种教人的方法,分别是像及时雨一样及时的润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达他的才能、应答他的问题以及没有在门下受业,但私自以君子的言行为榜样,来培养自身这五种。後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春风化雨”,用来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於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

养成教育读后感_1300字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让我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工作豁然明朗。感谢作者的付出,感谢张校长的推荐。受益匪浅!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一方面说明培养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一位伟人曾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是的,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啊!由此让我很高兴自己在平时教育孩子和学生时总是有意识地教给他们正确的语言、行为和思维。习惯培养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正如封面上的两句话所写“家庭使习惯的学校,父母使习惯的老师”,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使先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表情,当父母用严厉的表情看他的时候,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好。但是相反,如果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还对他笑,那么他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同样,在学校我们老师也是一样,当自己的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教育他们,而是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点小事,那么我们是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当我们以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改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因为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第一次发生的处理策略,以防后患。

在家里教育之初如此,进入初中,在学校更应如此。进入初中阶段,生理心理渐渐成熟,逐步进入了所谓的心理叛逆期,往往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极易造成不好习惯滋生,对将来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我们求实中学在抓学生习惯方面堪称典范,从学生进学校起,一言一行都从学生的习惯抓起,一刻也不松懈,取得了成果,起到了作用。但也并不是说我们就尽善尽美,从自身反思,着实让我思考很多。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如书中的一段话:“您是否有欣赏孩子优点的习惯呢?如果您总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这表明您有一个好的教育习惯。再比如,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呢?如果您总是训个没完没了,根本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表明您有一个坏的教育习惯。”看完了这段话,仔细想来,父母以及我们教师的许多教育习惯都应该值得反思了,因为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的成长。

感谢作者的分析,更让我明白了习惯的重要性。握紧拳头,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习惯,争取更高、更完善的教育吧!

成语一言一行:每句话,每个行动。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幕贤》:“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又如:则夫一言一行,传其人之神,何以异是。——清·冯景《今世说序》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大而不倒读后感_1300字

像是看了一场话剧。有字幕,有背景。

但这仅是开始,我们则在亲身体味着过程。结局未临。

很棒的一本书,不可否认。他真实记录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一幕幕,同时也见证了他们恢弘的自我毁灭过程。

关于次贷危机的缘起,反正也说不清,就不复制粘贴,浪费时间了。简而言之,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一些资产甚至是风险通过复杂的方法,拆分,打包变成债券或其他基于此的我们称之为金融衍生品的东西其实是大规模生化武器来着。一群眼高于顶的高精尖人士自认为发明了一个无风险的投资新世界,另一群则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瞄到了豪赌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于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在掉进地狱的同时,拖下整个世界陪葬。

人们总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不会倒下。

从贝尔斯登开始,雷曼兄弟,美林,美联,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的高管们一一登台。

解决危机的过程是辛苦,忙碌,疲惫和疯狂的。那些曾经创下辉煌,奇迹的人们或伴随时间沉寂,或苦苦挣扎,或淹没于大众的声讨声中……尽管他们有时确自私自利保全自己到令人乍舌,值得庆幸的是为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书中的人物最终都能舍弃或大或小的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奋力与危机作斗争。

破产,震荡,合并,谈判,救市,争论,谣言,恐慌,焦虑……

即使生在中国的我,面对国家4万亿救市金也会产生诸如“他们的赌博竟然由纳税人买单”的不爽(最近也有关于政府支持那些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潜逃的温州公司政策的嘀咕)更何况从小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灌溉的美国民众(其实应该也有仇富心理在作怪吧)。

我只能或者说是不得不选择去相信那个所谓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标语。他们却可以指责,听证,控告自己的政府。(小温,这绝对不是你的错。只是这个遗留了千年的庞大的腐朽的官僚体制并不是你或朱镕基老先生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得了的。)

不论拯救金融系统的意义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机会还是挽救华尔街高管们数目惊人的金色降落伞,事已成定局。不走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影响几何。不太凑巧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机会演练或重来。

我们只能安慰自己“当一个强者跌倒或者一个实干家做得不够完美时,只会在一旁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算不了什么。荣耀属于那个真正站到竞技场的人,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和血汗,尽管一次次的失败。却仍然顽强的奋斗,因为世界根本不存在没有失败和缺陷的成就。他明白热情和奉献的意义,并完全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中。最后,若是成功了,他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就算失败了,至少他也会因曾经全力以赴而无怨无悔。所以他永远不会与那些冷漠胆小,不知何谓成功和失败的灵魂为伍。”

就如我开头所说,这是一场剧。演了个开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而且不容分说的都得出场。不幸的是,主角即英雄目前仍在不知具名处苦苦修炼,而这场耗时巨大,情节惊悚的序幕迟迟拉不下幕布。

不知道是否有人像我一样,很开心,会发笑。并不是指书中内容不严肃或者幸灾乐祸什么的,而是书中人物与危机中自我调侃讽刺的话语,人物性格和部分事例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成语不容分说: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如: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又如: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成语眼高于顶:眼界高过头顶。比喻眼光锐利,识别能力非常高强。也比喻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如: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十五回:“令爱惟聪明,所以能为聪明之事;惟有礼,所以能为守礼之人。故其眼高于顶,所择之人,不惟自己得所,并小女俱得其所。”又如:你自今以后须要处处留心,不要这样的眼高于顶,终久没有什么好处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八十九回

《神曲》读后感_1300字

但丁,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诗人。对于这位意大利诗人的好奇,我在寒假有幸阅读了他的《神曲》——这部关于地狱的作品。

最初听说《神曲》,是在一节语文课上。“神曲”二字从老师的口中冒出时,我的眼睛陡然一亮。它,瞬间吸引了我。仿佛追寻着真理一般,我打开书的扉页,读下去,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但丁 的世界中,地狱是一个大漏斗。漏斗顶端的另一面是炼狱,炼狱如同一座高山,直到山顶就可以升入天堂。

在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 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其中也包括许多他对神学问题的见解,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对世界的看法。

提到《神曲》,就不得不说说但丁。我对他佩服,甚至敬畏。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惊叹于他有如此的想象和写作能力,还惊叹于他的知识面居然如此广泛。读过但丁 书的人都不难看出,他有着丰富的哲学、历史学、地理、物理、甚至化学知识。譬如在天堂篇写到天体明暗的时候,又譬如写到月球 斑点的时候,但丁 从物理学 和地理学 分析得淋漓尽致,只是也不难看出,他始终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最终也认为天体明暗不同是因为“神”在干预。

当然,最吸引我的地方绝对不是什么神学问题,我也并不了解基督教。只是每每翻开书页,映入我眼中的总是一席的荒凉,满载的悲哀。有时候,真的不明白。难道坏人就应该下地狱吗?人们在死后也要受尽折磨吗?又有多少人能够升入极乐世界呢?想到这,内心总会一阵波澜,几度纠结。

那一篇,每次读时浑身都会侵入阵阵凉意,心肌不由张紧。“地狱[第六篇]第三圈,犯了饕餮罪的灵魂,猪哥的预言”。猪哥是但丁 在地狱第三圈所见灵魂,生前的浑名。顾名思义,他以贪食著名。可仅因为口腹之欲,便被冠上了“饕餮罪”的罪名,死后竟被打入地狱,这实在让我无法接受!而且,这不是炼狱,既是说这个人的灵魂不断地忏悔,也无法得到宽恕,这是否太残忍了呢?试想,如今的社会,贪吃算得了什么?能定罪吗?在这个腐败的社会中,金钱都能操纵一个人去了结另一个人的性命啊!那么,会有人一辈子不犯错误、洁白如明月、孤高如浮云吗?一定是“不”吧!可是,我们真的会下地狱吗?不会。虽然我们知道,人死则一切消逝,但是,我们不由得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因为我们还有良知的存在。

读到后面我才渐渐明白,但丁 并不是让人们相信地狱、炼狱、天堂的存在,而是创造出这种凄惨的虚幻世界,让人们不由得心慌,让人性的最本质浮出大脑的潜意识,时刻告诫我们:要做良心允许的事情,要贯彻自己的信念。腰际间的灵魂决不能从中断折、一分为二啊!我们还要挺直腰板活下去呢!

但丁 当初想借用《神曲》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辱骂社会、改变社会、甚至感到绝望,我们只需拯救自己,足矣。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如:明·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刘若愚)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又如:再就让我说,我也没姐姐说的这等透彻,这等淋漓尽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成语因果报应: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慈恩传》:“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又如: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_1300字

戴尔·卡内基是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他并在1912年创立卡内基训练,以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他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它让我在能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ii》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卡耐基先生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所以,我想:只要我们不断反复研读《人性的弱点》,它必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现在,我把这本读物时刻放在床头,把它作为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有时间的话去看一看,那会使你同样受益匪浅。

成语高高在上: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如:《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又如:有着理智的青年朋友们眼看部长高高在上,“三青团”爪牙虎视眈眈,也只有沉默装傻而已。——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二章

成语一语道破:一语道破[yī yǔ dào pò],意指一句话就把事理的真相说穿。语或本元·李道纯〈满庭芳·寂寞山居〉词。[源] 元·李道纯〈满庭芳·寂寞山居〉词(据《全金元词·李道纯》引)寂寞山居,喧轰市隐,头头总是玄关。资明高士,须向定中参。我把活人手段,杀人刀、慢慢教看。君还悟,只今荐取,超脱不为难。一言明说破,起初下手,先炼三三。自玄宫起火,运入崑山。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功因竟,大蟾成象,名姓列仙班。[典故]“一语道破”原作“一言明说破”。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纯,在送给焦提举的〈满庭芳·寂寞山居〉词中提到:不论是隐居山中,或是处在吵杂的市集,想要通往玄妙的境界,即使资质再高的人,也得定心修炼才能参透。超脱生死并不是件难事,一句话就能明白说穿事理的真相。一句话就说穿:刚开始时先从调息静心的禅定功夫修练起,然後再依次渐进,功成後就能位列仙班。“一语道破”这句成语可能从这里的原文“一言明说破”演变而出。用来指用一句话就把事理的真相说穿。

令我难忘的一场电影_1300字

一月五号晚上我和姐姐一起去万达影院看新出的《阿凡达》这部电影,在路上我想这部三D电影是否能好看呢?终于到了电影院,哇塞,电影院内人山人海,不禁让我大吃一惊,听姐姐说八点半到十点半的那场电影爆满了。

电影终于开始了,我佩戴上了我的眼镜观看这场电影。这个电影讲的是外国海陆空的一个军队来到了没有氧气的潘多拉星球,潘多拉星球旁边就是月球,海陆空军队在潘多拉星球建立了基地,可是好景不长,潘多拉星球的野外森林里住着一群四肢发达,牙齿锋利的土着居民,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把锋利致命的毒箭。这里不但有一群凶狠的土着居民还有一群食肉的远古生物,就是因为这些生物,给海空陆军队带来了麻烦,于是海陆空部队造了一些武器,有电子机器人,导弹,催泪弹和飞龙一号,开始和土着居民战斗,唯一不足的是海空陆军队只要没了氧气罩就将要在4分钟内死亡,可是他们却有一样致命的武器,他们会克隆土着居民,这种克隆人是由正常人的细胞和当地土着居民的细胞混合一起的,海陆空队长让一位官兵进入一号链接室睡觉,因为只要官兵进入链接室睡觉,他就会变成当地的土着居民。这个克隆人叫阿凡达,于是长官又派了几个人坐上飞机去土着居民那里查看情况准备攻击,他们拿着冲锋枪走进深山,这时阿凡达看见了两只外形奇特的猿猴在树上啼叫,他就问旁边的官兵:“这只猿猴有攻击力嘛?官兵回应道:“没有。”一眨眼的工夫一只巨大无比的黑豹从树林里窜了出来,把队伍冲散了,其他的官兵都坐上飞机逃跑了,可是阿凡达却没来得及坐上飞机,只好逃进了深山老林里。傍晚,他又遭到了野狼的攻击,他掏出匕首杀死了一些野狼,可是狼群的数量还在增加,突然,这里的一个女土着居民跑了出来用毒箭射死了野狼,阿凡达万分感激她,阿凡达又请求她收留他一夜,她把阿凡达带到了她的家—一棵古老的心灵树。土着居民的王后抽出一把刀刺进阿凡达的肉里,尝了他的几滴血,问他为什么要来到这里。阿凡达说他是来学习的,王后想了想同意了。国王让他的女儿——这个女土着居民教他学习他们的语言,过了几个月,阿凡达终于学会了骑马的恐龙,还学会了心灵沟通。女土着居民给阿凡达起了个名字叫,A—GANG,白痴的意思。又过了一年,阿凡达进步很快,他终于可以选自己的坐骑了,他跋山涉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骑,渐渐地他爱上了那个女土着居民,他们两个在一起幸福的生活着,可是天灾又降临了,海陆空大部队来攻击了,他们用导弹、机器人摧毁了他们大半片森林,并且杀死了国王。国王的女儿非常伤心,阿凡达准备为她复仇,阿凡达的武力超强。他骑着坐骑在天空中翱翔,突然在高空中发现了传说中最凶猛的空中食肉动物魅影,他用心灵感应制服了魅影,成为了第六个魅影骑士,他又召集了两万人马,把支持阿凡达的好人留了下来,把所有的武器都收了上来,把海陆空部队镇南关邪恶的人全部拘留,并从太空统统扔掉。五十年过去了,阿凡达和女土着居民结婚了,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部电影奇妙的想象力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那些凶猛奇异的的远古生物和一些惊险的战斗场面,真是让人惊心动魄,这场电影真是让我难忘。

成语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又如:只听跑上几个人去,把椤子往地下一摔,霍绰的一声,惊心动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成语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如:《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又如: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跋山涉水,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