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范文5篇1700字

整理了中层危机读后感(1675字)、高效能员工读后感(1710字)、关于生,关于死—观《入殓师》有感(1749字)、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724字)、李鸿章传读后感(1704字)等17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中层危机读后感_1700字

通过学习余世维博士的《中层危机》,学习了中层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及能力要求、执行高层指令的方法、对企业链支持、对自己与下属人员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我认为,主要是做到“三好”,即心态、素质、品行。

一、良好的心态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心态,坚强的意志,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

1、要有积极的态度。一名中层,对本科室的发展,应该比别人。甚至包括领导更有发言权。要采取一种积极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态度,把工作考虑在领导的前面。而不是事事等领导来?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7656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贾米觥U庵衷谀笔轮敝脸墒碌墓讨兴逑殖隼吹淖跃跣院椭鞫裕褪且恢只奶取?/p>

2、要有创新的精神。以超前的眼光看问题,在工作中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冒尖、而不是像一只井底之蛙,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局限于做好本科室内的工作。同时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到取得成绩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不垂头丧气;解决易办的事情不掉以轻心,处理复杂的事情不心有余悸;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心胸宽广、胸怀博大,做到小事讲公德、大事讲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抛开个人因素,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好处,无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必要时还应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二、优秀的素质

作为组工干部,素质好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上。其次,素质好还体现在工作能力上。

1、是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科室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这个整体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要学会怎样充分调动各自的长处,达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的效果。

2、是较强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中层干部,要在科室里开展具体工作,如果对本科室的业务一无所知,指挥别人也是空谈,要想发挥好领导作用,就必须熟知相关的业务知识,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3、是较强的文字总结能力。在做好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还必须经常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相关的经验教训,以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三、正派的作风

“为官先为人”,“做事先做人”。作为中层干部不能单纯靠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而要注意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去带领一班人。

1、公道正派。对上不吹不拍,对下不欺不压;遇事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待人不仅坚持原则,而且情理兼容,豁达大度,做到“三容”。既能容权,掌权而不专权,及时向上级领导反应真实情况,为领导决策服务;能容言,心胸宽阔,善听逆耳之言,决不自以为是;能容过,宽容而不纵容,对下级的过失既能严肃批评又能诚心体谅,妥善处理。

2、真抓实干。作为科室的领导,应该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作为指挥员就应该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越是面对棘手难缠的问题,越要沉着冷静,迎着困难上。作为战斗员就应当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这样的中层干部才能拉得出、打得响,方能让科室成员心服口服,有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干部,我觉得自己以后还得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自身的业务水平,让别人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到心服口服。以后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我还会努力的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多学。当今世界是知识时代社会,以前说“三天不学赶不上刘少奇”,我想如今恐怕是一天不学都要落伍、掉队。信息时代只有学得好,才能活得好。要学在先,学识高人一筹,才能做到以学识服人,以理服人,“思想有多远,你才能走多远”。

二是要多思。就是对汇集到自己手中的每条信息能区分、辨别,能及时做出准确判断、发出指令,做到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员工解难,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同时,事后要及时做好总结,不断修正、调整自己思想、行为,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多干。多干不是盲目的干,事事自己干,而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需要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自己要带头遵守;要下级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需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成语一成不变:一成不变[yī chéng bù biàn],意指刑罚一经执行,犯人受刑的事实,就无法改变。语本《礼记·王制》。後用“一成不变”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从不改变。[源]《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狱辞,史以狱成告於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於王。王三又,然後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典故]《礼记·王制》中描述古代的司法制度,犯人的罪行一旦判决之後,君王先命三公共同审理,之後三公再将判决书呈交给君王。君王看了判决书之後,得依“因无知而犯罪”、“因过失而犯罪”、“因遗忘而犯罪”三种情形,酌量给予减刑,最後裁定刑罚。刑罚一旦裁定,即使只是轻微的小罪,也必须澈底执行,不得赦免。因为一旦犯罪成立,刑罚就会加在身上;一旦刑罚加到身上,就不可能再改变了。所以一个君子在裁定刑罚之前,必定会竭尽心力来审理案件。後来“一成不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引申指事情既定之後,从不改变。

成语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如:《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又如: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宋·苏轼《留侯论》

高效能员工读后感_1700字

《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一书却是在最近的日子里。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全面的介绍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员工高效能工作的黄金法则,那就是:认真第一;责任第一;要事第一;速度第一;创新第一;学习第一。读完本书,心潮激动澎湃,因为它为我们每一位银行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具体做法,的确受益匪浅。它像一盏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阅读本书,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下总结对比。看到书中介绍的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遇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努力的克服。让自己能保持不断的进步。以下是我对黄金法则的理解:

一、认真第一

认真的可怕在于,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一认真起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一认真起来就可以变成现实。一个人如果不能认真工作,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

二、责任第一

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也能负;只有这样,才能磨练自己。对于我们

平常人来说呢,责任的使命感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应该主动的去承担责任,去主动关注工作的成功。只有有了责任意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拥有灵魂!所以我们的工作心态应该是:不要怕担责任而拒绝任何任务。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我们的个人工作职责也在不断的扩大。如果每个人都拿着企业的薪水,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还有什么后续发展的动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作为XXX人的我们应该勇敢的承担责任,敢于做出决定。把我们的工作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做,而绝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要事第一

任何一个人都会做事,但是很多人做事却总是不得要领,只会按部就班的做事,不会正确地做事。有些人把事情做完了才发现这不是企业需要做的事情,这是不会做事的表现。做事有诀窍,先把重要的事情做了,然后再去做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不分主次一通乱做,结果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适得其反。所以做事不仅要方法正确,更要目标明确。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四、速度第一

有些人工作速度真是慢得让人心急,他不是没有工作能力,他总是不着急。因为他觉得反正是企业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慢慢来。整个工作中只要有一个人慢,整个工作都会慢下来,效率就没有了。任何工作任务,一旦开始执行,速度是第一位的,完美程度是第二位的。因为我们得首先保证能完成工作任务。就算你把工作做的再完美,如果不能如期完工的话,又有什么用呢?企业的发展是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办事不拖拉,工作有速度。

五、创新第一

很多人都喜欢墨守成规地工作,不愿意去创新。说白了一句话,就是思维懒惰。总是觉得无所谓了,墨守成规的把工作做完了就可以了。阅读了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以变革为主基调的时代,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应该懂得,只有改变和创新才能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质的飞跃。我们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找准一个点,将最切合实际的、只是平时被忽略了的、小小的改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就能给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甚至有可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六、学习第一

在工作中学习很重要,工作中有很多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必须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不学习就会落后。你永远只会一种技能,你的发展机会就会很窄。当你所掌握的技能过时了,你就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中要学习,工作之外也要学习,多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会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在工作中要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学习有快慢之分,这就涉及到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了。首先要保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学习。只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感。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好好的再认真阅读一遍《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它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让我对工作有了激情和动力,我要学习书中所提倡的高效能员工工作法则,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让自己更善于挖掘员工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语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如:清·魏源《筹海篇·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又如:不知道重视干部,爱护干部,而对于一般同事却要求全责备,在事实上也将适得其反。——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弁言》

成语求全责备:求全责备[qiú quán zé bèi],意指“求全”,要求完美。语出《孟子·离娄上》。“责备”,苛求完备。语本《管子·形势解》。“求全责备”指对人或事要求完美无缺。[源]《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管子·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而责必备。夫虑事定物,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缘高出险,蝚蝯之所长,而人之所短也。以蝚蝯之所长责人,故其令废而责不塞,故曰:“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蝚蝯饮焉。”[典故]“求全责备”系由“求全”及“责备”二语组合而成。“求全”语出《孟子·离娄上》,“责备”语本《管子·形势解》的记载,孟子认为:一个人有出乎预料之外而得到的声誉,也有力求完美而导致的毁谤(即“求全之毁”);正因为毁誉由人而不在己,君子固当不为所惑而行所当行。根据《管子·形势解》的记载,管子阐释了明君和昏君的差别︰英明的君主在授人官职时,必定会任用他的长处,而避免任用他的短处,这样一来,做事自然能够顺利成功;而昏庸的君主不知道人们各有其长处与短处,因此随意任用,却又苛求他们一定要把事情做到完美无缺(即“责必备”)。“求全之毁”和“责必备”便合在一起形成“求全责备”这个成语,用来指对人或事要求完美无缺。

关于生,关于死—观《入殓师》有感_1700字

《庄子》中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开始是死亡的开始,生命的结束却是重生的轮回。我们活着一秒,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向死亡迈进一秒?生与死,无法逃避,无法拒绝。面对生,人们总是充满了希望;面对死,恐惧会占据我们的内心《入殓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故事。做为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响乐团解散之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事态的变化,小林心态的变化,也让影片的主旨渐渐清晰。若要用音乐来诠释生命,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乐器。电影要请来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这部电影延续了久石让以往唯美、简朴、纯净的音乐风格,可听性极强,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也会深受感动。大提琴深沉,极具感染力,复杂却带着质朴,用它诠释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是最为贴切的。因此,久石让在配乐时就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而大提琴手就成为了主人公原来的职业。电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种悲伤哀沉的情绪。色调也多是灰,白,黑,棕色,营造了一份失落、伤感的气氛。钢琴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则代表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妻子询问自己事业时,音乐变化的烘托,更将小林内心深处的紧张和怕别人看穿时的惶恐、犹豫刻画了出来。久石没有简简单单地只呈现这一首名为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过转调的方式连接上了电影主题音乐Okuribito,全曲一气呵成。单听这一曲,就好似经历了整个生命的旅程。这曲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林在参加完第一个入殓仪式后。漫漫长夜,辗转难眠,白天的经历在眼前挥之不去,它拉起了儿时的大提琴,同时出现的还有那块寓意深刻的石头。深情款款的琴声,悠长深远的旋律,打开了沉寂已久的记忆。小林本是恨父亲当初抛下他和母亲,可却在亲自见证了一次生离死别之后,他拉起了父亲最爱的曲子。随着音乐的深入,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儿时练琴的场景,河边寻石,母亲的笑容,父亲模糊的脸……这些都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圣诞节的那段音乐,可以说将电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丝如缕地述说,将三个有故事的人都带入了各自的思绪中。之后,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加入,镜头不停地切换着小林各种忙碌的工作场景,有笑声,有哭泣,同时,也暗示随着小林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更理解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于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的重要性。石头在电影中包含着父与子的亲情隐喻,那是在小林记忆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关于父亲真实的存在。父亲留给他的大石头,后来他又送给妻子的小石头,都说明在内心深处小林一直对父亲是有所牵挂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后时刻他对父亲的原谅。父亲死后,小林来到父亲身边。看到这儿,我本以为那一箱箱小林父亲的遗物全是小林父亲在离开这么多年间想给小林的石头。然而最终当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时,从父亲手中紧握的那颗当年小林给他的小石子滑落,这一个镜头,这一颗石子,就足够体现父亲对小林的爱有多深。此处也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小林心头一震,音乐再次适时响起,犹如父子二人超越时空无言的对话,将影片带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时,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爱是永恒。之后,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的脸渐渐清晰明朗,音乐退去后,一切怨恨已不复存在。影片结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调也变得明丽轻快,从白雪皑皑的场景转换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显现了出来,音色的转化也带着情绪的转变,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像画面中的草一样,冬日的枯竭,却是为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离别,逝去也不是终结。这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哀怨低沉,悲伤凝重,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影片在此时已不再是简单地阐述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对未来的畅想。音落,结尾处轻缓。那是将一切看开,迎接未来的暗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哭,因为我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只有真正理解生命意义的人,才会与失去亲人的人感同身受,才会同他们一样悲伤,一同落泪。大概是因为我还没经历过生离死别,所以自己没法理解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吧。写这篇文章不是说我已对生命十分了解了。而是在看过这部电影后,自己对生命有了一份思考。生与死是一种在自然,也是一种必然,无法改变。然而,请记住,在生于死之间还有一段旅程,叫做生活。这段旅程美丽与否,精彩与否,都看你的选择。

成语生离死别:分离好像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如: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又如:他们已有那样的情感,又遇着那些生离死别的事。——闻一多《冬夜评论》

成语漫漫长夜:漫漫:无边际的样子。漫长的黑夜无边无际。多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如:《古诗源·宁戚〈饭牛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_1700字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成语由表及里: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如:毛泽东《实践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又如:看问题要由表及里。

成语孤注一掷:孤注一掷[gū zhù yī zhí],意指“孤注”,赌博时将所有资本下注。语出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一掷”,掷一次骰子来决定胜负。语或出《晋书·卷八五·何无忌列传》。“孤注一掷”比喻危急时,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险。[源]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上以澶渊之功,待准至厚,群臣无以为比,数称其功,王钦若疾之。久之,数承间言於上曰:“澶渊之役,准以陛下为孤注,与虏博耳。苟非胜虏,则为虏所胜,非为陛下画万全计也。且城下之盟,古人耻之;今虏众悖逆,侵逼畿甸,准为宰相,不能殄灭凶丑,卒为城下之盟以免,又足称乎?”上由是寖疏之。《晋书·卷八五·何无忌列传》初,刘裕尝为刘牢之参军,与无忌素相亲结。至是,因密共图玄。……初,桓玄闻裕等及无忌之起兵也,甚惧。其党曰:“刘裕乌合之众,势必无成,愿不以为虑。”玄曰:“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摴蒱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其见惮如此。另可参考:“孤注”:《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典故]“孤注一掷”原是一种赌博的行为。赌徒输钱後,将身上所剩的财物通通拿出来,赌最後一把的输赢,就叫作“孤注一掷”。文献上,“孤注”一语可以在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记载的一段话中看到。这段记载提到了宋真宗时,因为契丹人入侵,宰相寇准建议真宗御驾亲征。双方会战於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宋战胜辽国,并於澶渊定盟和解。真宗为此事更加器重寇准,却引起大臣王钦若的嫉妒。王钦若有一次趁机向真宗说:“澶渊一战,寇准是拿皇上当作孤注,和契丹人赌最後一把。万一赌输了,皇上岂不是就危险了?”这里就用了“孤注”。至於“一掷”,出现得更早。在《晋书·卷八五·何无忌列传》中,提到何无忌联合刘裕等人,起兵征伐桓玄。有人向桓玄说这些人只是乌合之众,不用害怕。哪知桓玄说:“刘裕这个人,家中可能连一石米的存粮都没有,赌摴蒲的时候,却可以不计生活是否过得下去,照样一掷百万。这等豪气,怎可以小看?”这里就用了“一掷”。可见“一掷”原是指赌博下注的行为。把这两个词语合起来用的文献,可以在《元史·卷一二七·伯颜列传》中看到。伯颜率军攻打阳罗堡,守城宋军拒不投降,大家说:“我辈受宋厚恩,戮力战死,此其时也,安有叛逆归降之理?被吾甲兵,决之今日,我宋天下,犹赌博孤注,输赢在此一掷尔!”意思就是说:大家准备决一死战,大宋天下的存亡,就在此孤注一掷了。後来“孤注一掷”演变成一句成语,除赌博下注的原义外,常用来比喻危急时,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後的冒险。

李鸿章传读后感_1700字

李鸿章是我们都熟知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应当最公正。他的评述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名人列传。根据他对李鸿章认识的基础上,本人再次对李鸿章进行了简单的评议。

李鸿章是权臣?

我们都知道专制主义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分配体系,古代历史上,由于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政治平衡的权利分配原则,当皇权的威望丧失的时候,一般很容易让外戚、大臣或者宦官、伶人等接近皇权政治中心的力量掌控。但是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完善,掌控国家政治大权的大臣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制衡,已经不可能出现踢开皇帝自己干的情况。李鸿章是个典型的例子,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位极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导中国历史命运,他的那些头衔其实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称他为权臣,应当只是个表面现象,近代史上李鸿章种种政治行为不过是皇权的旨意。但必须承认,这位不是权臣的权臣比历史上那些贪恋权力的权臣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

李鸿章卖国?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是兵家?

李鸿章乃团练淮军起家,曾力挫太平军和捻军,兵锋所指,无所不破,力挽大清于狂澜,但是李与曾国藩一样,虽然能运筹帷幄,但是往往有谋略,而无战略眼光。李家之淮军虽不同于绿营、八旗之辈,但其军队仍然不是近代军队,士兵缺乏军事素养,也不懂爱国保家之责任。当然也可以认为李鸿章的淮军虽挂名清军兵勇,但实际上是私人豢养的军队。清政府中央并未视其为嫡系,虽然重用,但是时时防范。中日甲午战起,清中央政府本应当倾全力支持淮军与日军一战,但是西太后出于权利平衡,以维系其中央权威之考虑,竟然随意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以致海军设备无法更新。而李鸿章自然也不是坚决爱国之英雄,视北洋海军为其私人财产,竟然不让海军与日军决死一战。李鸿章越是老去,其心态越趋保守,结果武备尽失,京畿难保。被迫签定城下之盟。

李鸿章的洋务时代

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军与捻军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军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种情形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应当说李鸿章功不可没。但是洋务运作并不采纳西方制度,其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中国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重视西学。但是这次应当举国参与的运动并没有使大多数国人能够清醒的认清世界形势,仍然有许多保守派不愿意改革。这样,洋务运动步履维艰。而洋务派也没有足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仅仅将皮毛转送到中国专制政权手里。但李鸿章就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却是小心翼翼,进展十分缓慢。

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褒扬和批评都揭露了一个事实,李鸿章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卖国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民族英雄。他对中国的进步有贡献,一个是消灭了违背中国传统伦常的太平天国,另一个是兴办洋务,但是晚清帝国官僚统治机构的腐败也使李鸿章不可能完全脱离官场的颓靡之风,所以,贪污之巨,仍然令人侧目。但是无论是他糟糕的贪污记录还是他惨淡的外交业绩,李鸿章等人的存在彻底改变了清代官僚机构重用满族贵族而少用汉官的政治结构,也由此使得安徽之地的官员顺利进入清中央政府机构,成为后来民国时期皖系军阀的源头。梁先生的介绍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先前对于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之人物,李鸿章的确是伟大的开拓者。其历史的悲哀一方面在于专制政权,一个方面在于中国国运的不幸。

成语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如:《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又如: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