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读书笔记作文8篇900字

整理了树和小男孩(870字)、学习决战朝鲜的读后感(872字)、《寓言岛》读后感(863字)、活着读后感(857字)、高一历史读后感(936字)、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906字)、中华美德颂读后感(866字)、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904字)等900字左右的高中二年级读书笔记作文8篇,供您参阅。

树和小男孩_900字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下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不再来树下玩了。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好久没有回来,树很难过。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子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又好久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一个盛夏,男孩子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子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没有树枝给你爬……”“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你开心。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

成语一如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已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如:苏叔阳《第二次握手》:“清末以来,到海外求学的中国人何止千百,在学业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国又穷又弱的现状一如既往,丝毫无所改变。”又如:它一如既往,是一片蓬勃的繁忙景象。——浩然《艳阳天》第124章

成语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如:宋·吕祖谦《晋论》中:“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又如: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学习决战朝鲜的读后感_900字

这些天,我读了《决战朝鲜》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内容精彩,情节曲折。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当年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军队入侵朝鲜的过程。最后,经过中朝两国人民英勇奋战,强大的美国失败了。

这本书主要写朝鲜战争爆发,靠近中国的北朝鲜想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南面的朝鲜想依靠美国的帮助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定。这场战争影响到了中国的安全。毛泽东想:如果北朝鲜被打败了,中国就会被打开一个缺口,就等于自己床边站着一个强大的敌人了。太可怕了。于是,他决定让彭德怀以“志愿军”的名义帮助北朝鲜。最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浴血奋战,让美国在没有打胜的情况下签定了停战协议。从此,朝鲜一分为二。北方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南方也就是现在的韩国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两个人物。一个是彭德怀。“他英勇善战,对抗战事业一丝不苟。”(周恩来)如果没有他的带领,还不知道志愿军能不能击败美国呢。另一个就是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我喜欢他的愚蠢和固执。如果不是他的固执和一次次的错误指挥,可以说,我们也无法打败美国军队啊。书中也有两个我讨厌的家伙。一个是林彪,虽然他是姓林的,但用毛泽东的话说:“他就是怕打败仗,损了他林总的威名。”听爸爸说,这家伙在解放战争时可是十分了不起的将军,后来还被封为“元帅”呢。但再后来叛变,飞机坠毁了,他也就死在蒙古草原上了。这个家伙,他怕打不过美军,就以种种借口推托责任。这种人逃避责任实在可恶。另一个就是苏军的统帅斯大林了。他原先答应帮助中国一起抗击美军的,后来又反悔不帮了。只是卖武器(坦克)给我们,他从中还赚了一大笔呢。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不讲信用,太让人讨厌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感触。当时中国的武器太落后了,我们取胜似乎是靠人海战术。死了非常多的志愿军战士啊。直到抗美援朝快结束时才有了由几架破直升机组成的空军。可以还是不堪一击啊。还有那时许多手榴弹一到冬天,就会成了“哑弹”。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军事科学家,为我们人民解放军发明出世界一流的新式武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成语老奸巨猾:老奸巨猾[lǎo jiān jù huá],意指“老奸巨猾”之“奸”,典源作“奸”。“奸”,义同“奸”。形容人世故老练、极为奸诈狡猾。语本《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源]《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於其术者。[典故]“老奸巨猾”原作“老奸巨猾”。“奸”,义同“奸”,即为邪恶、狡诈之意。“奸猾”指奸诈狡猾的人,《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即是指灌夫勾结奸诈狡猾之人,危害百姓,累积了万贯家财,横行於颍川一地。到了宋代的《资治通监》则有“老奸巨猾”的用法,书中描述唐代宗室大臣李林甫的为人,他在玄宗时做宰相,由於心思细密,狡猾诡诈,常一边对人甜言蜜语,又背地里陷害他。见到皇帝对谁宠幸,就极力巴结;当对方的权位对自己有威胁时,就设计铲除。李林甫这样厉害,就连人生经历丰富、非常狡猾的人都无法幸免。後来“老奸巨猾”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老奸巨猾”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世故老练、奸诈狡猾。

成语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如: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又如:全班战士,个个奋勇当先,冲下山去与敌人浴血奋战。

《寓言岛》读后感_9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寓言岛》的书。作者是詹姆斯·克吕斯。他将动物做为主角,讲的每则寓言都富有哲理,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主要讲述了五名“鲁宾逊”在孤岛上的生活。五人为了度过寂寞的日子,大家开始凭借幻想和记忆讲故事、背诵诗文、创作寓言。他们通过这些精神食粮,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次冒险经历。这本书展现了几十个寓言,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曲折离奇。每一则寓言都语言朴素,十分有趣。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寓言是《山雕和鸽子的故事》。它主要讲了一只鸽子在暴风雨的袭击后,在山里飞错了方向。祸不单行,当暴风雨结束后,一只巨大的山雕就向鸽子俯冲下来。鸽子害怕极了,在最后一刻逃进了一道狭窄的岩缝,但是山雕是不会放过它的,鸽子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它想:哀恳和乞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山雕是不会怜悯鸽子的。孩子们还在巢穴里等着我,所以只能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山雕斗争,解救自己。每个母亲为了孩子都会战斗到最后一秒。它发现山崖上有一个小洞,洞后有一块空地,背后的岩壁是由很轻很轻的碎石构成的。它完全可以用有力的尾羽扩宽那个洞,然后自己就可以爬过去逃脱了,但是它需要充足的时间。鸽子想到了一个办法,它用对山雕讲故事的方法来为扩宽小洞拖延时间。于是它讲了《蜘蛛的感激不会带给人类光荣》、《鹪鹩和山雕的故事》、《瓶子里的山雕的故事》、《战争和和平完全两样》、《仓鼠和楼梯的故事》、《林中闹钟的故事》、《玛拉夫人和他的儿子伍克的故事》这些寓言。最后鸽子没等山雕的厉爪袭来,就后退着消失在了岩壁里,鸽子得救了。它在通道里对山雕说:“是我在给你讲故事时用尾羽挖掘的通道,你还相信光有权力和强大就足够了吗?”山雕听了鸽子的话很沮丧,它灰溜溜地飞走了。这天夜里,当大多数猛禽都在睡觉时,鸽子离开了岩缝里的洞穴,飞回了故乡的巢里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失败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次失败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面对人生的困难,我们不能轻易言败,也不要轻易放弃。那些看起来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有可能就是我们人生新的开始。

成语祸不单行:祸:灾难。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又如:祸不单行,那个私立中学因为吃了一家钱庄的倒帐,发不出薪水了。——叶圣陶《得失》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活着读后感_900字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感觉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却很难从里面准确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看的过程一直很平静,听福贵讲着他一生的经历。随着他命运的不断辗转,对这个人的爱恨也是一直发生着变化。起初,福贵是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不过,刚开始也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看待他的一切行为,直到,他竟然打了为他怀了孩子的家珍,才开始愤恨。

家珍是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跟了福贵,算是没想到一天的福气,不过,却在这样磨难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后来的福贵,对她还是不错的,每天背着她出去散心,这也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了吧,值了。对她,我一直抱着一种崇敬和心疼的态度。

凤霞倒是没什么感觉,觉得她的一生挺好,虽然耳朵聋了,嫁的是个偏头,但是,偏头女婿对她真的是没得说,算下来,她也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码比她妈强。

有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男孩,他对羊的那份心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养的那两个小羊,那天妈说要把它们卖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们心疼老半天呢。

有庆的死是让我看这篇文章心情最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医生的麻木,让我突然就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了,别说福贵,就我一个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个孩子就突然这么没了,是谁谁受得了啊。要是谁的亲人被这么不明不白的折腾死了,谁如果没有想把那抽血的护士和医生给整死的冲动,那他肯定不正常。太灭绝人性了!!!

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具体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那个年代之后,少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生离死别。在我感慨现在生活的种种不好时,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开始逐渐感觉平衡了,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幸福了。

那么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贵。也许活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活着,起码还能感觉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乐。

只剩下福贵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连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贵没有放弃生活,这点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坚持活着……

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成语孤苦伶仃:孤苦伶仃[gū kǔ líng dīng],意指“孤苦伶仃”之“伶仃”,典源作“零丁”。“零丁”同“伶仃”。形容孤单贫苦,无依无助。语本晋·李密〈陈情表〉。[源]晋·李密〈陈情表〉(据《三国志·卷四五·蜀书·邓张宗杨传·杨戏》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引)晋武帝立太子,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偪遣,於是密上书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见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早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典故]“孤苦伶仃”原作“零丁孤苦”,见於晋·李密〈陈情表〉。李密的父亲早亡,母亲又被舅舅逼迫改嫁,由祖母养育而成,故李密事奉祖母极为孝顺。晋武帝时,朝廷徵召他出任官职,但李密认为祖母年事已高,不可无人奉养,故上〈陈情表〉婉辞,文中言辞哀切恳挚,武帝大为感动,於是赐予祖孙二人奴婢与食米,使他得以终养祖母。〈陈情表〉中有一段说道:“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一直到九岁都还没办法自己走路,就这样孤单困苦地成长。文中“零丁”是个联绵词,为孤单没有依靠的样子,亦可作“伶仃”或“伶丁”,後来“孤苦伶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孤单贫苦,无依无助。

成语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祚浅薄。如:晋·李密《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又如: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鲜兄弟。——明·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高一历史读后感_900字

历史能走到现在,点点滴滴,是不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一直不明白历史的酸甜,但自从我读了一本关于过去的《中国历史》才明白,才深刻地领悟到历史是那无数人用智慧的头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无数人用那坚强的身躯保卫者历史的前进。

于1949年10月1日那时那刻,是亿万华人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于今已有60周年。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地时,无数次战争,无数无辜的人们惨遭杀害时,一批中华民族儿女开始挺身奋战,终于我们团结一致以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一刻,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凝聚而成的。今天他们还敢低视中国人的意志吗?还敢不佩服中国人的精神吗?还敢笑话我们穷吗?……他们不敢,他们为中国人的精神所折服,为中国人的团结而敬佩,为中国人的努力而倾倒……

历史走到30多年时,多少华夏儿女不是以"建设祖国"为荣而努力奋斗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们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中华大地的改变,是脱离不了这些人的,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也少不了现代的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了农村改革,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办经济特区的主张,使深圳发生了巨变,创造了"东方奇迹"世界奇迹,外国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一枚耀眼的勋章。中共十三大的提出使我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华民族洗净了百年的耻辱,祖国的光辉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现在,再看祖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雄伟的建筑,美丽的国土……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使你思绪万千,感慨深渊。这么大的变化都归功于谁?是古人为我们刻下的烙印,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建设的条件,同时也有我们伟大一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现在我要为我的那一问作一个回答:祖国走过的历程,像一条山路,有平坦之地,也有崎岖之途;风风雨雨,大风大浪,她都经历过,都挺过来了。现在中华文化正在滋养着、熏陶着我们,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当然是放眼未来,以建设美好祖国为重任,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希望之路。

成语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如:《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如: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成语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九回:“叫他看看我每日大风大浪,却还要好过。”又如:然而她到底是经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深知躲避不了的烦恼,只有昂起头来硬顶。——高阳《母子君臣》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_900字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酝酿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重点突出,内容和间节明晰,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能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却也不会觉得乏味。

此书从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为第一讲,讲述了中国的古史,从黄帝炎帝的传说时代,从而引发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并发展了原始的农耕经济,促进文明进步。这也是文明的开始,从而就是源源不断的中国历史的继续和发展。依照朝代的顺序,接着讲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的更替,讲出了朝代的形成和更替,讲到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秦朝的兴亡,并对此引发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兴衰,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以及文化的传播,还有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对文明传播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关系也采取了一些方针。书中讲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讲到中国大一统之后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提出了民族关系中的问题。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书中不仅提到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也有政治层面的,经济层面的,科技方面的。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璀璨光芒。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我们中国的近代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从而我们能全面看到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这本书只有十五讲,但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的精华,让我们能用最少的精力去了解最多的信息。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事件,中国的历史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描述,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过去的时代带来的辉煌和成就,但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中国历史得以传承的价值。中国的历史并不是仅仅以数字取胜,而是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各种不可磨灭的价值,让中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得以进步和发展。这本书也很好地将中国历史的价值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怀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和中国历史给人们的启发。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历史。

成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如:《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又如:夜间,官军打通了由智亭山通往龙驹寨的大道,所以从天亮起就有军粮源源不断地从龙驹寨向西运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三章

成语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又如: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中华美德颂读后感_900字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优秀道德遗产,这些道德遗产,就是中华美德。但是,中华美德就像是祖国秀丽多娇的大好河山一样,又有几人能拥有中华美德的博大精深呢?转眼间,我在人世活了十二年了,那么,在这十二年的成长里,我拥有了什么品质呢?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改进呢?这些品质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读了《中华美德颂》之后,我深有感受!其中,“最美司机”吴斌给我了深刻的印象。吴斌叔叔是杭州的一名客车司机,有一次,他正在专心致志开车时,一大块铁片从天而降,铁片击破风挡玻璃后,重重的砸在了吴斌叔叔的腹部,他的腹部正在流血,他的三根肋骨都被撞断,大半个肝脏破裂。但是,他忍住了剧烈的疼痛,稳稳地将客车停在高速公路的安全区域。客车上的旅客都安然无恙,而吴斌叔叔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感叹道:“平民英雄”吴斌叔叔用生命履行了职责!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没有吴斌叔叔那么伟大,但是,我们已经长大了,都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比如吃完饭后,我会帮妈妈刷碗,晚上帮爸爸妈妈捶捶背,让爸爸妈妈感受到幸福;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妈妈整天帮你做这做那,我们应该心疼一下父母,不要让他们太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河,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身边。

我身上的不足还有很多。我没有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精神;也不可能像孟佩杰那样不但不惹母亲生气,还逗母亲欢笑的孝心;我也没有宋鱼水的公私分明,总会因为怕被孤离而放别人一马……这些,都是我要改正的缺点。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

希望中华的美德之花开遍世界,希望中华的美德之花唤醒人们的意识,希望中华的美德之花能引人们进入另一个繁荣的未来!我们所付出的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做一个有中华美德的人。

成语微乎其微:微乎其微[wéi hū qí wéi],意指“微”有衰微或微小、精微等意。“微乎其微”形容极其衰微。语本《尔雅·释训》。後用“微乎其微”形容事物极其细小或精微。[源]《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典故]《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语、名物的专书,〈释训〉篇有“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一节,系释《诗经·邶风·式微》之文。《诗》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是黎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时,他的臣子劝他回国的话。黎侯流亡到卫国,卫国给他优厚的待遇,局势稳定後,他竟然不想回去了。他的臣子因此来劝谏他。据朱熹诗经传的说法,这段劝谏文字的意思是:“您被逐而寄居卫国,已是衰微得不能再衰微了,您为何不回国呢?不是为了您,我们做臣子的何必餐风露宿,陷身泥涂,这麽辛苦而受不到庇护拯救呢?”“式微式微”是诗歌常见的叠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其中的“式”是发语词,无义。後来“微乎其微”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但多用来形容非常微小,也偶见用於形容事物极其精微,清·杨伦《杜诗镜铨·白丝行》眉批引蒋弱六云:“写妙技不觉说入自家话,微乎其微。”就是形容其精微。

成语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如: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又如:瑚之为学,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_900字

文/王晓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成语相濡以沫: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意指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後用“相濡以沫”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源]《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天运》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典故]“相濡以沫”出自於《庄子·大宗师》。庄子说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并非刻意能追求的。我们往往以为和人亲密相处、苦难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里知道那就像离了水来到陆地的鱼儿一样,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来润湿对方,虽然好像很亲密,却怎麽样也不如当初仍在水中,互相不认识时的快乐。“相濡以沫”从原文摘出,比喻同处於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成语格格不入: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意指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语本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其二。[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其二(据《象山全集·卷五》引)婺女之行道经上饶,往往闻说其守令无状,与临川大不相远。既而,闻景明劾罢上饶、南康二守,方喜今时监司乃能有此,差强人意。刘文潜作漕江西,光前绝後,至其帅湖、广,乃远不如在江西时,人才之难如此。某人始至,人甚望之。旧闻先兄称其议论,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明不足以得事之实,而奸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权势得以为之制。自用之果,反害正理。正士见疑,忠言不入,护吏而疾民,阳若不任吏而实阴为所卖。奸猾之谋,无不得逞;贿赂所在,无不如志。闻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伪文诡辞、谄顺乞怜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转移其事,如转户枢,胥辈窥之,审玩之熟,为日久矣。所欲为者,如取如携,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也。[典故]“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陆九渊(西元1139~1192),字子静,南宋抚州金谿人。为乾道进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於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陆九渊创“心学”,提出“心即是理”的观念,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心”和“理”是永恒不变的,且放诸四海皆准,故不论时代古今、东西南北,道德标准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其於治学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曾与朱熹会鹅湖论辩,意见多处不合。陆九渊的学说後来由明朝的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在〈与徐子宜书〉中,陆九渊提到刘文潜在江西作官时,颇有政绩,等他到了湖、广作官,评价就大不如前。陆九渊曾听兄长提起刘文潜,以为他必不是个庸碌之辈,後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刘文潜在满足自己的私慾上,无所不取,丝毫没有畏惧;但是论到诚意正心等道德修养时,就显得抵触而不能相合,并以此自谓为光明公正。後来“格格不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