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后感5篇1100字

文章包含读《红楼》有感、我读《红楼梦》(1108字)、红楼梦读后感(1112字)、黛玉已死读后感(1122字)、《红楼梦》读后感(1143字)等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5篇,供您参阅。

我读《红楼梦》_1108字

《红楼梦》——婉约的诗篇,它是女性的颂词,也是女性的噩梦。当我刚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便被文中那些蕙质兰心、情韵雅洁的青春少女迷住了,于是,我开始做一个梦,一个绚丽的、凄美的梦。梦越深,情越浓,越难以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就越发的美丽。可当梦醒了,迎来的却是心碎,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绚烂地开在四月的花枯萎和凋零。当最后一朵花瓣落下来的时候,没有泪,没有色彩,只留下一片空白,空虚的白。梦初贾府是一个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封建大家庭。在这里有美丽的女儿国,而贾宝玉是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女儿国里惟一的男性。在这个小小的红楼女儿国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春风”之美,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诗和酒。宝玉在这里享受到了很有限、又很难得的极其例外的自由。噩梦噩梦,是宝玉和他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性格中含有几许叛逆。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尤其符合当时社会贤德媳妇的标准。爱与不爱,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听从父母长辈之命。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最后也只能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含恨而亡的凄凉结局。可她与宝玉的爱情超越了躯体,获得了灵魂的永恒,不仅仅是阳春白雪,不仅仅是风花雪月,他们的爱情在一年年的花开花落中流传着。环绕三人的还有一群少女少妇。被父母送入牢狱般宫廷的贾元春;青春守寡的李纨、史湘云;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年少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亡的金钏;被斥逐羞愤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是同样的美丽,她们是同样的清纯,却又有同样悲惨的命运。可叹:痴情不改,红楼已远;花开几度,蕊冷香残。梦醒红楼一梦,恍如梦一场。曹雪芹用女儿国女子们一生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洌的艺术之酒。《红楼梦》中,有封建婚姻制度的噩梦,又有封建道德礼教的噩梦,有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噩梦……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地位是那样的低下,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她们却又那样的不屈不挠。我对她们又敬又爱,为她们又悲又愤,我更对那些“须眉男子”深恶痛绝。人类的“渣滓浊沫”并不是对女性十分尊重的宝玉,而是那些像贾琏、贾环、薛蟠之流,那些恣意玩弄女性、奴役女性,在女性面前自命清高,丧失人性与尊严的可恶男人。梦醒了,只觉得它美,美在人情真挚,美在人格尊严,美在精神永存。红楼之美,繁华绚烂,春风拂人,一如残花散尽的枝头空留余香阵阵。我在纸上推敲着这些文字,只想用我的心去思考《红楼梦》。或许现在的我才能领悟到噩梦红楼中最神圣的情感——爱。

成语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如: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又如: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成语蕙质兰心:蕙:一种香草;兰:兰花。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如:宋·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红楼梦读后感_1112字

《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

宝黛的爱情源自太虚幻境中的木石前盟,再加上红尘中的两小无猜,双方遂有了私订终身的意愿。从一开始的一见倾心到后来的心心相印,以及最后的心灰意冷。他们爱情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两颗纯洁高尚的“心”相互碰撞沟通和彼此认同的过程。但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这只能存在两颗真诚的心间,双方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承诺和物质保障。

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但实际上她对诸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禁书了然于胸。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贾府上下的默许,实际起初贾母也许更倾向于黛玉或是宝琴。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宝钗和宝玉的爱情才得到了贾家上下的心照不宣。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爱情是大家认定的金玉良缘,是建立在世俗的物质基础和家族利益上的爱情,也是造成他们悲剧性结尾的原因之一。

为了真爱的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义不中不孝的罪名。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对精神爱情的高度赞扬。后来宝玉中举,宝钗怀孕,可他却遁入空门,说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作者坚定崇高的爱情观。宝黛的爱情是个大悲剧,宝玉和宝钗的爱情也是个大悲剧,曹雪芹对两者结局是矛盾的,但无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历史正因为这样而继续向前发展。

成语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如: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又如: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成语心照不宣:心照不宣[xīn zhào bù xuān],意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言语说明。语本晋·潘岳〈夏侯常侍诔〉。[源]晋·潘岳〈夏侯常侍诔〉(据《文选·卷五七·诔》引)夏侯湛,字孝若,谯人也。少知名,弱冠辟太尉府。……春秋四十有九。元康元年夏五月壬辰寝疾,卒于延喜里第,呜呼哀哉!乃作诔曰:“……人见其表,莫测其里。徒谓吾生,文胜则史。心照神交,唯我与子。且历少长,逮观终始。子之承亲,孝齐闵参;子之友悌,和如瑟琴。事君直道,与朋信心。……”[典故]心照,是彼此心里明白,出现在文献中的时代相当早。梁代萧统《昭明文选》中收有潘岳所写的〈夏侯常侍诔〉,文中就有:“人见其表,莫测其里,徒谓吾生文胜则史,心照神交,唯我与子。”意思是说,一般人不了解你夏侯湛,都以为你以文采胜,而显得浮夸。只有我潘岳和你是“彼此心中明白,精神交往”,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心照”是不须藉用言语来表述的。後来“心照不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言语说明。例如《孽海花·第三一回》提到姨太太彩云趁机脱逃,张夫人早就清楚她的动机,所以吩咐不必理会此事,继续赶路。大伙儿心照不宣,也就不必多问了。这句成语有时候也用於书信应酬语,如《玉娇梨·第一九回》写到卢梦梨写给苏友白的信,结尾说:“千里片言,统祈心照不宣。”意思是说:“遥隔千里,一封信能讲的实在有限。相信我们彼此心里都能了解,在此就不多说了。”

黛玉已死读后感_1122字

刚看了《西岭雪续红楼梦之黛玉之死》,真神魂俱荡,作者神思大胆,看至二玉婚事破灭之际不觉掩卷痛哭。主要思路更是与一般红学家推测的不同。先是黛玉及笄,北静王送碧玉荷叶缸并两条锦鲤贺寿,让人意外,估计作者是根据那串鹡鸰珠和那首“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新。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推断北静王看上了黛玉,有意纳她为侧妃。书中缘由是宝玉无心将黛玉所作诗词传露出去,北静王非常中意,到处打听,又请雨村做媒。贾母非常担忧二玉婚事,王夫人却窃喜。黛玉混不知情。贾母凤姐本想抓住元春这一最后稻草、欲请其赐婚以回避北静王。谁料元春反要宝钗八字,去铁网山狩猎之前便授意贾府赐婚“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又逢宝玉为救巧姐将碧玉荷花缸砸破。贾母知二玉婚事已然绝望,王夫人筹谋钗玉婚事,又准备着将宝玉挪出大观园。宝玉知情后心如刀绞,情闯北静王府。贾母心力交瘁,只得向黛玉说出实情,可怜颦儿流下两行清泪后为心如死灰,当着老太太太太的面,表现的十分识大体,让长辈放心。背地里只独自垂泪,每日只以一丝梨水维系生命。宫中传来消息,元妃跌下马小产已去,宝玉外出守灵。王夫人仍一边料理丧事一边准备亲事。不料忠顺王并北静王查抄贾府,贾母病倒,黛玉此时已去,紫鹃以剪刀对准心口不准衙役进入亵渎黛玉,哭道:“我们姑娘死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你们还要搜,还要翻。姑娘千金贵体,岂是你们可以亵渎的?谁敢碰她一下,我就死在这里。”紫鹃此举实在令人感动!北静王更加爱慕黛玉,将她的鹦鹉也带走了。宝玉此时为元春守灵,不知贾府被抄黛玉已死,只梦见绛珠仙子前来说明前缘,便大概知道黛玉已去了,因此不故父亲阻拦骑马回家,被忠顺王关押进狱神庙了。一长段大胆之文字,北静王痴情、黛玉宝钗诉肺腑之言、宝玉坚决、紫鹃雪雁忠心、另有焦大殉主等待,稀奇古怪。赵姨娘诽谤宝黛私奔、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妙玉在陪伴黛玉棺椁回南时遇风雨误了上迷津渡的机会反而变得贪生更是稀奇。然而我最心痛者唯独黛玉在得知她今生心事破灭之时诸多心死之举动,更有死前对宝玉说的一番话:“这些日子我思前想后,也想清了许多事情,我这病横竖是好不了的了,你只和宝姐姐两个好好的过吧”,“你要真心体谅我,就听我这一回,拿待我的心待宝姐姐,你要你好,我也就——”心中有千般不舍,却无可奈何,黛玉这番话想来是结局必不可少的,宝玉非得经林妹妹的劝才能安静和宝钗成亲的。而宝姐姐也十分心痛,亦无可奈何。昨日到的书,白天上班,晚上连夜读完,感慨良多,怎奈文字无力,心有千般滋味无人能解,因附会一首七律,以祭奠黛玉芳魂:

绛珠仙子袅娉婷,姣花无力柳无凭。

红尘不改清洁志,深闺难掩诗气灵。

怎奈薄蕾披霜露,雨摧风折影伶仃。

漫袖啼痕皆血泪,愁绪萦怀总因情!

成语天作之合:天作之合[tiān zuò zhī hé],意指天意撮合的婚姻,比喻美满良缘,多用为新婚贺词。语出《诗经·大雅·大明》。後亦用“天作之合”指自然形成的伙伴。[源]《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典故]《诗经》里的这篇歌谣,在赞颂周文王的美德,同时也讲述文王与武王的身世。先谈到文王父母的婚姻,再说文王与大姒的结合。文王在年轻的时候,与住在渭水旁、洽水北的大姒婚配。大姒是个贤淑的好女孩,与有德行的文王结合,这椿婚姻实在是上天美意的撮合啊!大姒婚後生下周武王,也受到上天庇佑,出兵讨伐暴虐的商纣,在战场上勇猛威武,终于开辟了周朝的天下。後来,“天作之合”就被用来指天意撮合的婚姻,多用为新婚贺词。亦用於指自然形成的伙伴。

成语千金贵体:形容富贵女子的娇贵身体。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姑娘的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又如:姑娘跟夫人是千金贵体,莫理会旁人。——金庸《雪山飞狐》第六章

红楼梦读后感_1135字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成语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其所作如《少府画障歌》、《崔少府高齐观三川水涨》诸诗,句句字字追琢入妙,耐人寻味。”又如:这个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成语数一数二: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又如: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

《红楼梦》读后感_1143字

最近又开始看《红楼梦》,当看到薛宝钗为博得别人一个赞赏的眼神,连过生日看戏也得“捡贾母喜欢的点”,处处以别人为重,最终忘却了自己,真切地体会到她其实多么的可怜可悲。也曾经用“现代”的眼光看林黛玉,觉得她孤傲清高,不合群,真的是个活在海市蜃楼里的无用女子。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书如人,人亦如书。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不过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非常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后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不过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理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该要珍惜的人。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校园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希望。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成语严于律己: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如: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又如: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成语海市蜃楼: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意指蜃,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其实这是由於光线折射造成的自然现象。语本《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後用“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源]《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故北夷之气如群畜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海旁蜄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典故]在海边或沙漠,偶尔可以看到绿州或城市的景象,好像就在眼前,可是等到走近一瞧,却又消失了,这种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古人利用丰富的想像力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因为有一种叫做“蜃”的大蚌壳,能够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这样的想像说解,古人将之记录在正史中的天文历书中,如《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一·异事》中,也记载着在登州的海边,偶而可以看到云雾中有宫室、人马的景象,称为“海市”。其实“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於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作用,而得远处的景物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後来“海市蜃楼”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