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5篇1300字

文章包括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读后感(1287字)、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1289字)、红楼梦第四十回读后感(1319字)、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332字)等13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读后感_1287字

我心中的刘姥姥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以俺那爱银钱忘夹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正是描写贾府衰落后,巧姐儿被邢夫人、王仁等一干人算计要卖于外蕃家作妾时,被刘姥姥妙计所救下的一首诗。当是时“巧姐屋内人人瞪眼都无方法,王夫人也难和邢夫人争论,只有大家抱头大哭”。而刘姥姥“忽然笑道:这有什么难得呢,一个人也不叫他们知道,扫崩一走就完事儿了”。此处可见刘姥姥虽是一乡野出身的老太太,却能保持头脑清醒,机智地化解这一困境。

起初我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印象并不好,一介乡村野妇,半点雅致也无,与贾府雍容华贵,风雅清高的主角人物相比,着实像是众多清流中的一股泥石流。待年龄渐长后,我略晓些人情世故,才对刘姥姥的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作为家底并不殷实,生活已经贫苦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乡下庄稼人,刘姥姥带着孩子板儿来到大观园,为的是讨主人开心要点儿赏钱。此时,刘姥姥的能说会道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在对各路主子的极力奉承,还体现在她的卖力表演上。当发生“走了水”事件后,刘姥姥就立马编出个带“火”字的故事缓和气氛;观察到贾母视宝玉为心头肉时,刘姥姥就即兴编出长寿老人喜得伶俐孙子的故事,使得贾母笑逐颜开。如此对主子胃口,怎能不讨众人喜欢?一来表现出其察言观色之细,二来也体现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之强,生活阅历之丰富。

再谈经典的宴席之戏,刘姥姥高声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冲口而出的乡间俚语,是如此的粗俗!竟逗得“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宝玉、贾母们的反应自然被曹雪芹先生写得活灵活现,生动自然。读到此时,我也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感到心酸:这刘姥姥竟是如此蠢笨,也不知收敛自己的粗俗言行,难道她真真儿不明白主子们的取笑?

正常来说,这般委屈无奈哪有再来的道理?只不过要些甜头一走了之。而刘姥姥并非如此,在逢年过节时带些乡下的蔬菜瓜果之类,“尽一尽穷心”;且在贾府衰落后无人理睬的情况下,受凤姐所托,把她的女儿巧姐儿这件麻事解决,并带回乡下照顾。也是凤姐目光犀利,一眼看出刘姥姥才是个顶善良的人,一念同情心才救了后来的女儿,这一因?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77892.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狄布咴⒀陨省U庵种中形卜瓷涑隽趵牙咽苋硕骰莺笮拇娓屑ぃ魍急ā?/p>

仔细研读过《红楼梦》后,我才能明白作者的深层用意。刘姥姥的定位既是丑角,想来是故意出丑的罢。一边是仍需要养活的女婿一家,另一边是被大庭广众下各种取笑下的不为人知的苦涩。刘姥姥哪能当真如人们所说:笑嘻嘻乐呵呵毫无芥蒂?其实一切是为了生存罢了。哪怕主子再善良温和,她内心都是不情愿的,如果不是天灾人祸和繁重税务使得生活难以为继,刘姥姥可能永远不会踏进大观园,也永远不会成为刘姥姥。若如此,可能主子偶然路过田间,惊鸿一瞥,轿子外某个田间劳作的佝偻身影就是那个普通的板儿奶奶。

带着乡下人的朴实粗糙接地气儿,多年世故造就的能说会道,关键时候的机灵决断,同情帮助落难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点点滴滴绘成了一个我眼中活灵活现的刘姥姥。

成语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见了,喜从天降,笑逐颜开。”又如:他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个个笑逐颜开。

成语天灾人祸: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如: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屠世雄并无此事,敢是另有个天灾人祸,假称屠世雄的么。”又如: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

红楼梦宝玉挨打读后感_1289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故事,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曹雪芹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她敢想敢说,她言语犀利,别人都认为她小心眼,只有宝玉懂她,只有他俩心灵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母亲生前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所以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最后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红楼梦》中有太多的不透彻。林黛玉作为其灵魂人物之一,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一直在寻找着她的“香丘”,直到死亡。她悲叹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却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我喜欢黛玉的纯粹,她不似宝钗般工于心计。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宝钗送来药丸,而且还用教训的语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宝玉的支持者,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不是软弱,她只是将情感融入泪水,因为她知道宝玉会明白的。

此刻,我不再为黛玉的早逝而感到可惜,也许,离开那个她融入不了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如:明·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刘若愚)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又如:再就让我说,我也没姐姐说的这等透彻,这等淋漓尽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成语真真假假:指真假难辨。如: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又如:报纸上真真假假的娱乐新闻实在不值得一读。

红楼梦读后感_1305字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题记

曾经,我一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儿女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读了《红楼梦》的我发现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生活下,竟掩盖了如此黑暗、腐朽的一面。整篇小说跌宕起伏,但最使我动容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总觉得,宝玉是个生错了年代的孩子,渴望的东西得不到,得到的东西却不想要。他眼看之处并非是官禄名利,但偏生在这么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的富贵温柔乡。”一样的,他把爱的分明是黛玉,头顶上却始终笼着“金玉良缘”的阴影。当他一次次将通灵宝玉朝地下狠狠砸去,当他一遍遍梦呓“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当他已在为他的林妹妹犯痴病,我便已知,她是勇敢的,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又岂是一个讲求“忠孝节义”的大丈夫所能违抗的?

满园子的人皆知宝黛之间的不寻常,纵然是宝钗,心下也是明了的,在宝玉心中,“金玉良缘”无论大人们如何强求,终是抵不过“木石前盟”。试问当时,有谁敢如此坦白自己的爱?但他还是败了,败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

或许,林黛玉看起来是有些小肚鸡肠,娇柔做作,但那真的是她吗?她又何尝想要这般?她只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家道中落的女子,她只是想要活着,所以她必须学会掩藏,学会伪装。

自她踏入贾府的那一刻起,她便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然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别人的嘲笑甚至使自己的处境更加举步维艰。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中时,她却只能独自一人在那无人之地默默流泪,在他人面前强颜欢笑。

在那看似温情实则却无情的大观园里,无一人懂她,她的痛苦有谁能懂,她的梦无人过问。她是多么想,多么想安稳,她厌倦了,所以活在自己世界里面天真。后来她明白了,上帝在为她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另一扇门在等她。于是她与宝玉一同去葬那落在地上的花瓣,迎看那冷风偷洒泪,发下那“木石前盟”的誓言,吟出那句“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句子,时人又何来闲暇去这可有可无的自然景观呢?偏偏他们傻到了极致,却又聪明到了极致,早早便猜到了这结局。所以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玉钗的婚事准备时,潇湘馆内的林黛玉却早已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了。她知道,哭恨早已无济于事,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年代里是不被允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流着泪微笑的喊道:“宝玉、宝玉……”然后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梦。是啊,无论是那黑暗腐朽的社会,还是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最终都不过是一场梦,一场空罢了。

人的一生忙碌奔波、辛辛苦苦到头来本就是一场梦而已。不管人生有多么辉煌,仕途有多么顺畅,到头来结局莫不过“树倒猢狲散”,追求的再多也就是徒劳。使人时刻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这才是最实际的生活方式。也许这也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方式。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拥有反抗精神。作为一个经历过无限黑暗与腐朽的民族,我们绝不容许黑暗再次将我们笼罩。我们必须学会反抗,就想在那黑的深沉的夜里,必须有束冲破黑夜的光。

成语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如:《汉书·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又如:杜兴到此多时,小心谨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回

成语温柔乡:比喻女色迷人之所。如: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又如: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乃流寓于众香国之温柔乡,而自号花也怜侬云。”

红楼梦第四十回读后感_1319字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成语塞翁失马: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如:《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又如: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成语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如: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又如: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清·周济《词辨》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_1332字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樱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成语尖酸刻薄:说话带刺,待人冷酷。如: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又如: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

成语羊羔美酒: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酒。如: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又如: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