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5篇1400、1500字

文章含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437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440字)、让心成为大海——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有感(1446字)、《三国演义》《水浒传》名著读后感1000字大全(1447字)、回首《三国演义》(1471字)等1400字、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5篇,供您参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_1437字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献帝软弱无能,朝廷里乌烟瘴气,十常侍与董卓等人将汉高祖刘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毁于一旦。正所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为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群人站了出来,决意要挽救这大好河山。

我前前后后总共看了三遍三国演义,初看大约是在三年级,这时的我最喜欢刘备:一来他身为汉室宗亲,拥有纯正的皇族血统,他要光复大汉是名正言顺的;二来他以仁义为本,不像刘表那样残暴,动不动就乱杀下属,更不像董卓那样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爱戴;三来他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文有卧龙凤雏,孔明庞统,武有五虎大将姜维魏延,怎么看他都应该一统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捉去,杀害了。刘备誓要为二弟报仇,他不顾军事诸葛亮的阻拦,率领全部士兵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还葬送了诸葛亮与周瑜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紧接着,三弟张飞也因醉酒后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杀害;最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2岁。在他死后诸葛亮苦苦维持着蜀国霸业,但终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马懿的奸计,蜀国就此消亡了。看到这,我无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的时候,这时的我渐渐对刘备产生了反感:吕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没有吕布射戟解围,刘备很可能就死在袁绍手下了。而白门楼一事,吕布与曹操战败被擒,白门楼上,吕布需要玄德公解围,而刘备只一句话,就将吕布杀害了,这难道可算是仁义之事?吕布虽然不义,但毕竟他去冀州时并未害刘备的家属,他对刘备有恩,但刘备却将他杀害,这可算得是恩将仇报?刘备如同汉献帝一般软弱无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求助别人,就连说客他也无法应付——连耍耍嘴皮子也不会。当初鲁肃来要荆州时,还不是军师诸葛亮解的围?东吴的鲁肃周瑜,蜀国的诸葛亮,苦苦经营的孙刘两家反曹联盟不也是毁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说,蜀国的灭亡,刘禅的乐不思蜀的骂名呢,都是刘备引起的!

第三次翻阅三国演义就在这个暑假,我已将注意力转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礼贤下士,不畏强权,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当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大公无私,流着泪按军法处置了他。但许褚一怒杀了许攸后后悔不已,请求曹丞相以军法处置自己,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问许褚,既然已经损失了一位谋士,为何还得损失另一位猛将?这件事让许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曹操。当关羽被擒时,曹操亲自为关羽松了绑,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当关羽为寻找主公,而离开他时,曹操并未翻脸不认人,赠其锦袍,给予盘缠;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黄河渡口斩了秦棋后,夏侯惇出来阻挠,说这关云长实在欺人太甚,要与关云长拼命时,张辽带着曹丞相的亲笔书信跑来,请夏侯将军放了他。这曹操是否才是真正的仁义呢?当白门楼陈登被擒时,曹操不念旧时他舍去了自己的仇怨,亲自为陈登松绑。陈登宁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场,在他死后,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属,这难道亦非仁义?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出来阻难,曹操记恨,但听闻荀彧的病,还是送去了一盒点心去慰问。因为杨修等人引发的一点小意外,送去的点心盒是空的。荀彧见后,以为是曹操记恨自己,便拔剑自刎了。他死后,虽说少了曹操的一块心病,但曹操还是吩咐厚葬他。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也绝非偶然,典韦舍命救曹操也无一不体现出曹操礼贤下士,这为他今后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你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那些义薄云天的英雄,那一段段传奇故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成语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如: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又如:可怜民膏民脂,弃之无用之地。——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

成语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如: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又如: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三国演义读后感_144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孙权的外交手段实在高明,在当时已经能熟练运用实力均衡的战争法则。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投降的时候联刘抗曹,结果周瑜火烧赤壁让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吕蒙白衣渡江顺利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重创刘备实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军事实力不可恭维,但是政治手段的确高明。孙权最终顺利稳固政权,黄袍加身,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国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演义中的孔明整一个妖道,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装身弄鬼、镶星续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让我对他反感。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封建道德的典范。但是他在刘备托孤之后,集军政法大权于一身,实在不智,还给现在人以架空皇帝的借口。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是领导的做法么?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属能力的发展,导致后来”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六十多岁的老头打先锋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一个现在的共产党员,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谁也不是铁打的,结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让人感叹让人反思。

最后总结下,三国的年代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曹刘孙都是农民起义的凶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强的代表,他们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败就伤心,看到刘备受挫就欢呼,现在看来也是演义中毒吧。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成语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如:《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又如: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成语鞠躬尽瘁:鞠躬尽瘁[jú gōng jìn cuì],意指“鞠躬”,弯身以示敬慎。语出《论语·乡党》。“尽瘁”,竭尽辛劳。语出《诗经·小雅·北山》。“鞠躬尽瘁”意谓恭谨戒慎,不辞劳病地贡献心力。或以为典故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源]《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引)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後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典故]“鞠躬尽瘁”系由“鞠躬”及“尽瘁”二语组合而成。“鞠躬”见於《论语·乡党》,文中叙述孔子在进入君门的时候,态度很恭谨,彷佛国君的门容不下他的样子。他不站在门的中央,走路时不踏上门槛。“尽瘁”则见於《诗经·小雅·北山》,诗歌内容是行役者对国君分配劳役不均所发出的感叹。文中说到有些人安逸地在家休息,有些人却因为尽力於国事乃至於生病;有些人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但有些人却必须日夜不停地奔走四方。後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鞠躬尽瘁”,用来表达恭谨戒慎,不辞劳病地贡献心力。在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考察了当时的局势环境後,认为以他的能力,以及许多未能预料的演变,都不足以能够抵抗强敌。尽管如此,他仍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只求竭尽所能。原文中的“臣鞠躬尽力,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实就是现在常用的“鞠躬尽瘁”的意思。

让心成为大海——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有感_1446字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人都喜欢那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足智多谋而又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我也不例外。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让我记忆深刻,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他和诸葛亮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那样一位英气勃发的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却是“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而他临死前的那句泣血的责问:“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于是无数的英雄好汉,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各路英雄经过厮杀,到了后来,就出现了有名的三国争霸。魏国首领曹操,东吴首领孙权和蜀国首领刘备为了各自称霸天下的梦想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在史上最有名的”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想谋害于他,可诸葛亮以自己的智慧不但躲过了周瑜的谋害还气了他三次。周瑜因不能容忍诸葛亮的胜利,最后气急攻心,吐血而亡。

我认为周瑜败给诸葛亮并不是败在才智上,而是败在心胸上,诸葛亮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而周瑜却有着一颗自私狭隘的心。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颗宽容的心能容下整个大海”,这句话正好与周瑜的脾气相反。假如三国再度重演,周瑜是否能逃过死神的掌控呢?我认为,他不能。因为他的心里不能容忍下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的心胸似乎只有短短的一厘米那么宽。在“赤壁战”之后,周瑜首先破坏了孙刘抗曹联盟,诸葛亮为了保住联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设计谋气周瑜。周瑜他不但没有从诸葛亮的忍让中学会反思,反而因接受不了惨不忍睹的败局一心想除诸葛亮而后快。心胸如此狭隘的人永远不能成大业,是周瑜自己害了自己。虽然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周瑜的死纯属是他自己亲手造成的。

当然在这个世上如诸葛亮般心里能容下整个大海的人不多,甚至屈指可数。而像周瑜一样自私的人却几乎占据了半个星球。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时稍微一注意,就可以看见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自私。在我8岁时,我就清晰地看清楚了一个与我同龄人的自私与贪婪。那天,外婆带着我去一位朋友家喝喜酒。那个朋友的家很大很漂亮,但住在里面的一个小女孩却有着一颗自私贪婪的心。我来到她的房间,看见了满地的玩具,便拉着她一起玩。谁知道她用力地甩开了我的手,将玩具收拾起来,放进了一个大盒子里,上了锁。我被她赶出了房间,郁闷地来到了客厅。我惊喜地发现,在茶几上摆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我二话不说就玩了起来。正当我玩得高兴时,突然,我不知被谁扇了一巴掌,脸上感到热乎乎的。我抬起头,看见的是她生气的脸,我哭着跑开了。外婆见了,急忙给了我一个小火车,我不再哭了,高兴地拿着火车摆弄。她又走到了我的身边,我胆怯地望着她,可她却一把抢走了我的玩具,在一旁玩了起来,我向她要也不还我。我生气极了,因为那是我的东西,她既然不给我她的玩具,凭什么她能轻而易举地拿走属于别人的东西。我终于忍耐不住了,还了她刚才那一巴掌,在她愣在那里时,我的视线穿进了她的心,她的心很窄很窄,窄得连一只小小的蚂蚁也难以通过。她满脸惊讶,身体颤抖着,嘴唇中似乎有说不尽的话语。我转过身,离开了。客厅里只留下她一个人,她的哭泣声回荡在大大的客厅里,而我脑中盘旋的却是她那颗自私贪婪的心的样子。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能让柔弱的水流变得强大形成巨浪吞噬船只,侵蚀岩壁,就在于它的“容”。而我们想从柔弱的“水。流”变成强大的“大海”,我们就必须学会大海的宽容,心胸如海——这就是成为胜者的武器。

成语心胸狭隘:心胸:思想,气量。气量非常小。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又如:为人不能心胸狭隘。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三国演义》《水浒传》名著读后感1000字大全_1447字

纵看三国桃园结义美名,数不尽的英雄金戈铁马驰骋;笑谈水浒梁山群英雄风,道不完的?煤核崽鹂嗬比松?

忠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符,却如一座树立万年的灯塔指引着多少贤臣良将、好汉英雄,又岂是小小的我三言两语可以描述?而我只有通过看三国、谈水浒,用忠义好好装备我的人生。

何为忠?时刻把君王放在自己的心之上即为忠;

何为义?两把钢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出卖朋友即为义。

看三国风云,那关云长为了桃园之情,为了两位嫂夫人再见长兄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事曹,而得知长兄下落依然舍弃了高官厚禄、舍弃了蒙德苦苦相留,甘愿千里走单骑,不畏五关六将,跋涉千山万水回到了刘备身边,俗话说“忠臣不事二主”,而却无人说关云长不是忠臣,恰恰相反,他还很好地诠释了“忠义”,守护了“忠义”,为后人留下了一世美名。

再看水泊梁山,“及时雨”宋公明不得已落草为寇,却时时不忘心中那鸿鹄之志,为了忠君爱国,为了结义之情,为了世人不再对梁山好汉以草寇相称,他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义之旗,为梁山指引方向、辉煌一生,让后人将梁山水泊里走出来的英雄一个个永远牢记心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历史毕竟为过往烟云,而生活却是实实在在。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都已经将忠义二字完美体现出来了,如妇孺皆知的任长霞,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被誉为“警界女神警”;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而此时的她才年仅40岁,40岁正是人生最壮美的季节,40岁正是书写辉煌人生的时刻,然而,她却猝然倒在了为之奋斗不息的公安事业上。她以自己的毕生心血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她这是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是她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国家、党和人民,所以国家、党和人民会永远记住她、思念她。

再如都市频道记者司智洪工作十五年如一日,他积极向上、团结同事、照顾新人。他从一个司机走向一个记者,并多次深入黑煤窑进行暗访,向世人报道了很有价值的新闻。这是他对工作的忠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但这还不是完整的司智洪,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有一个连他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的秘密。他十年如一日地资助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但他却未留下姓名。这个秘密在他的追悼会上才被世人所知,而这时,司智洪却与我们阴阳两隔了,他这是义,是一种大义,或者说是爱——一种大爱!

“只有记住过去,才不会背叛历史。”历史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人民和国家忠诚的,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用自己的一生书写大义的,人民和社会不会忘记;而那些国家的贪官污吏、社会渣滓也会被写进历史,这是对后人的警示。

回看浮云人生,我该怎样定义我的忠义人生?

所谓“忠”,就是好好读书,储备更多的文化知识;所谓“忠”,不负二老双亲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养,不负老师百教不厌的辛勤汗水;所谓“忠”,就是为祖国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海枯石烂、至死不渝。

所谓“义”,就是对朋友真心相待,不离不弃、不欺不骗,做到心口如一;所谓“义”,就是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所谓“义”,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我所谓的“忠义”虽然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所诠释的“忠义”,可我并不苛求,因为新世纪的我们自然有我们新的“忠义”,我会好好把握我心中的“忠义”,它就像灯塔一样成为我人生的航标,或许像启明星一样为我指引方向。

我的“忠义”,我为之!

文字:朱会满

成语金戈铁马:金戈铁马[jīn gē tiě mǎ],意指“金戈”,金属制的戈。语出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铁马”,披上装甲的马。语出南朝梁·陆倕〈石阙铭〉。“金戈铁马”形容战士的雄壮英姿,或比喻战事。[源]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据《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三月三日》引)昔驾阳颖,今欢云陛,嘉乐旧矣,芳宴在斯。载留神瞩,有睟天仪,龙精已映,威仰未移。叶依黄鸟,花落春池,高宴弘敞,禁林稠密。青磴崛起,丹楼间出。翠葆随风,金戈动日。惆怅清管,徘徊轻佾。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据《文选·卷五六·铭》引)夏首凭固,庸岷负阻,协彼离心,抗兹同德。帝赫斯怒,秣马训兵,严鼓未通,凶渠泥首。弘舸连轴,巨槛接舻,铁马千群,朱旗万里。折简而禽庐九,传檄以下湘罗。兵不血刃,士无遗镞,而樊邓威怀,巴黔厎定。[典故]“金戈铁马”系由“金戈”及“铁马”二语组合而成。“金戈”见於南朝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文中形容皇太子举办的宴会十分盛大,鼓上的翠葆随风飘扬,而随从们手持的金属戈也在太阳下熠熠发光,看来十分威武。“铁马”见於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文中用披挂着装甲的战马成群结队,朱红色的军旗飘扬绵延万里,来形容军容的浩大雄壮。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金戈铁马”,用来形容战士的雄壮英姿。亦用来比喻战事。如《旧五代史·卷六〇·李袭吉列传》:“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铁马,蹂践於明时。”是形容战争。而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是形容军容的浩大雄壮。

成语落草为寇:寇:盗贼。旧指逃入山林做强盗。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五回:“难道我们自幼习武艺时节,就要落草为寇?”又如:鲁军大多由收编土匪而来,编余兵士又大多回到山上落草为寇。——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九章

回首《三国演义》_1471字

每当我翻开《三国演义》,首先就浮现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伴随这篇雄伟而悲壮的词,《三国演义》以它雄伟而悲壮的身影浮出,浮出的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中沉睡的神情也随着它的浮出猛然苏醒,思想也像插了翅膀一样伴随着它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那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一切,都源于它——心中永远的经典。它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张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象征的横幅拉开了一段详尽而宏伟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司马炎建晋约110多年的历史。虽说它是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而创作的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地方与正史相否,但它却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它被作者罗贯中以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因为这样,它又是一部兵书。它也因此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确无愧于这一美誉。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叙述了一代枭雄,被称奸绝的曹操——雄才大略,残暴奸诈;他既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疑虑家;他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明主,却又是一个凶残杀戮的暴君;他讨董卓,剿黄巾,诛袁术,灭吕布,平袁绍,定刘表,而确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烟消玉陨。“降汉不降曹”,讲述了一代名将,被誉义绝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既是一个军事战术家谋略家,也是一个骄横跋扈的骄横家;他被尊“五虎将”之首,却又是一个蛮横无理的统领;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威震华夏。最后他也因他骄横跋扈失荆州,败走麦城,壮死于江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了一代名相,被颂智绝的诸葛亮——雄心壮志,神机妙算;他既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管家;他被誉为“卧龙”,一生足智多谋;他隆中决策,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安居平五路,北伐中原而露出一统天下之壮志。最后他五丈原诸葛禳星,陨大星归天。不仅这“三绝”栩栩如生,其实还有许多人物。譬如“成也刘关张,败也刘关张”的刘备,“粗中有细”的张飞等等。翻开《三国演义》,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画卷里,作者通过大胆的艺术改造,叙述了“三分虚,七分实”的历史巨著。这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画不仅描绘出了无烟寂静的斗争,也显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里既有七侠五义,同样也有儿女情长。引人入注的细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读三国,让人燃起熊熊的斗志之火;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读三国,鼓励世人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蕴意细长的经典巨著,我们世人又怎能凭借三言两语而论述?如今,硝烟以散去,光阴以逝去,英雄以过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不管历史如何去改写,历史的潮流如何去进展,它却不回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为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因为它的意义提醒着世人,最后它又以经典这个赞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成语三言两语:几句话。形容话很少。如: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又如:若不是我这老手三言两语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