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8篇400字

文章含读《论语》有感、论语的读后感(394字)、读论语后有感(407字)、读论语有感(418字)、论语读书心得(422字)、论语一则读后感(425字)、论语通译读后感(427字)等4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8篇,供您参阅。

论语的读后感_394字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如: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又如: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如: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读论语后有感_407字

不得不承认《论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很惊诧于25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治国之道,乃至个人修身养性,人际交往,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从幼时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固而知新,可以为时矣。”,“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觉得有些讨厌,总认为之乎者也是那些老学究做的事情。到大学时候,突然对“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总是拿这些观点来教育后辈。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也发生的变化。我坚信,生活阅历越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也越深刻。我总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自己的左右铭,来警戒自己的为人处事,而“言必行,行必果”来告诫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要少‘言’多‘行’。现在我把《论语》引入企业,作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材料,主要想让中国的这个文化瑰宝再次发光发亮,另让企业的文化有更多的内涵。

成语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如:哎,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如:岂不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要你择其善者为亲友。——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

读论语有感_418字

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成语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如: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如:这儿环境太嘈杂,居民不堪其忧。

成语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如:《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又如:(孔子)称赞颜回吃喝不够,‘不改其乐’。——朱自清《论吃饭》

论语的读后感_418字

我读了《论语》,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要为一时的利益就撒谎骗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亏。

《论语》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说的话,由他的弟子们编写而成,里面有许许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说:要诚实、有礼貌等。

我读了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几句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原来在语文书上学过,现在联系《论语》中的其他内容,我对“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两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说出来的话,绝对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小队活动,我打电话给9位队员,他们都一口咬定:“我来!”,结果,只来了8个人,是洪伟没来,第二次,他又没来,后来的几次活动,我们都没有告诉他,因为他不够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来,现在我们总是第一个通知她。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读了《论语》,我告诉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样诚实守信的人,不欺骗别人。

成语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如:《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又如: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论语读书心得_422字

今天读了论语。读完第一个感想就是:果然是论语啊!谬论真不少!很多话都像废话一样……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几乎没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这样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学习!!

不过我觉得学习真的很重要,而且学习要经常去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不是没有道理的。身边学习好的人有很多,虽然我不是很自觉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

本来要写读后感的……可是正正经经的作业一样的读后感好难写,所以先上来发发牢骚——就开心一点了——等一下就去写作业,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这个人!

我其实读得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是学校的暑假作业啦……不过呢读了真的有感觉!觉得时间过得好快……作业都快来不及做啦!!读完厚厚的一本《论语今读》不知道要几天以后了——干脆先挑几句写起来!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没有读过论语呢?又开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联系上,当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点,否则不敢“见”她咯。

成语正正经经:①严肃而认真。②形容正大光明。如:清·李渔《怜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经经听了半日,只说当真,原来又是说笑。”又如:你现在能正正经经地当个新中国的人了,还不该高兴吗?——海默《从城里来的姑娘》

成语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如: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论语一则读后感_425字

在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中,有一门学问代代相传——儒学,有一本经典人人皆知——《论语》。这两样东西在春秋时期完美结合,铸就了一个直至现在仍在讨论的话题。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他们的师傅——先人孔子的言行,许多名句箴言,直到今天还十分适用,真是一朵奇葩!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要属“学而篇”了。它是《论语》的首篇,由16个对话组成。对话中,有判断君子的忠告,也有做人的要求;有交朋友的告诫,也有学习知识的过程。五花八门,彰显了大儒风范!

放眼整本书,我感悟最大的是那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一昧讨好你的人,就像豆腐嘴刀子心,笑里藏刀,一定没有多少仁德!我想,在现代生活中,骗子不就是那个讨好你的人,在你被赞扬得如醉如痴时,给你当头浇上一盆冷水,拿上他的战利品――从你钱包中溜出的钱财,逃之夭夭。留下你一人站在原地,暗自懊悔不已!

经典从来不会褪色,只会越来越鲜艳。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吧!

成语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如: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又如: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

成语人人皆知: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又如: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语通译读后感_427字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妈妈让我背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了《论语通译》后,觉得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对教育具有启示意义的许多智慧精华,都还值得我们学习。

成语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如:《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又如: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读论语后有感_438字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习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习,论语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

成语志同道合:志同道合[zhì tóng dào hé],意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语本汉·王充《论衡·逢遇》。[源]汉·王充《论衡·逢遇》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麤,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於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麤,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於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典故]“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论衡》是汉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要有好时机,遇到一个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洁,不保证能够当官。王充列举虞舜、许由二人,都是唐尧时的圣人,但虞舜继承帝统,许由却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时的贤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却饿死首阳山下。虽然都是圣者贤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异,合中有离,人的境遇不同,结果也就迥异,终究都是取决於出生能否逢时,所遇能否得人。後来“志同道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现“志同道合”的书证如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成语遵常守故:遵常:遵循常规;守故:坚持陈旧的作风。指因袭保守,不求建树。如: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