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精选读后感10篇400字

本文整理了狼王梦读后感(453字)、冯志远读后感(445字)、看漫画《溺爱》有感(453字)、再苦也要笑一笑读后感(392字)、《扣子老三》读后感(415字)、胸有成竹读后感(370字)、西游记读后感(404字)、读《金钱的魔力》有感(456字)等400字左右的三年级精选读后感10篇,供您参阅。

狼王梦读后感_400字

寒假期间,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读完后,我心里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母狼的爱感动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紫岚的母狼,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狼中之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代价去培训孩子捉食、自救、抗敌的能力。她是一匹优秀的狼,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被她深深感动了。

文章中有许多令我感动的情节,令我最难忘的就数母狼为了自己的孩子而狠下心咬断了孩子的喉咙,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死去的悲惨场景。读到这儿,我的心如刀绞一般,难受极了。这个情景不仅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她是一个工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每天起早贪黑。早上,当天还阴沉沉时,她就起来为我做饭。等我上学后,她去上班,每到天快黑时,才拖着的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要给我做饭,打扫家务。读了这本书,再联系我的父母,我才真正明白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我才真正读懂了母亲。

读了《狼王梦》这本书,我才真的长大了,我以后也要孝敬父母,为他们多分担家务。

《狼王梦》这本经典名作,我永远都喜欢!

成语心如刀绞: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如: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又如:殷郊又见殷洪,心如刀绞,意似油煎。——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成语心如刀割:心如刀割[xīn rú dāo gē],意指谓内心痛苦,像被刀割一样。语本汉·蔡邕〈太傅胡广碑〉。[源]汉·蔡邕〈太傅胡广碑〉(据《全後汉文·卷七六·蔡邕》引)自公寝疾,至于薨毙,参与尝祷,列在丧位,虽庶物戮力,不愆于礼。进睹坟茔,几筵空设;退顾堂庑,音仪永阙。感悼伤怀,心肝若割。相与累次德行,撰举空勳,刊之于碑,用慰哀思。[典故]“心如刀割”原作“心肝若割”,谓犹如心头被利刃割过,通常用来比喻内心的痛苦感受。汉代蔡邕〈太傅胡广碑〉一文说道:“进睹坟茔,几筵空设;退顾堂庑,音仪永阙。感悼伤怀,心肝若割。”意思是说:我来到你的墓前,看到祭桌上空空荡荡的;再回头看昔日常见你影子的长廊厢房,却也望不到你的音容身姿。内心的伤痛油然生起,像是有把利刃正割着我的心头。此处作者便用“心肝若割”比喻自己内心极深刻的痛苦。後来“心如刀割”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内心极为痛苦,像被刀割一样,多用在所关切的人遭受苦难,而自身却无能为力的状况下,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郎听说打着慧娘,心如刀割,眼中落下泪来,没了主意。”便是如此。

冯志远读后感_400字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成语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又如: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心旷神怡。——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成语依依惜别: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如:宋·陆游《舟中对月》:“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又如:钱钟书《围城》:“孙小姐也依依惜别,舍不下她。”

看漫画《溺爱》有感_400字

爱是清泉,轻轻的抚摸着我们;爱是小溪,缓缓的滋润着我们;爱是甘露,浓浓的包围着我们。但是,爱不能过头,那便是——溺爱。我看了一则(用词不准。改为:幅)漫画,名字叫《溺爱》,画的是有一个男孩可心,因为父母年纪很大才生下他,所以处处向着他,让着他,满足他,他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他要星星,父母不敢给月亮。有一天中午,小可心要看电视,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忙着炒菜,油都要着了,妈妈接到了他的“圣旨”,赶忙进屋把电视机打开,他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可心,吃饭了,”妈妈喊道。“不吃,没看见我正看电视呢。”可心大声气哼哼地说。“宝贝,妈妈做了你最爱吃的鱼”,边说边把可心抱到饭桌边。这时爸爸在地上扮演小兔子,逗可心乐,妈妈忙把饭塞进可心的嘴里。这是一副让人看过会很难过的画面,父母的爱是否太沉重?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我们都是宝贝,太过溺爱会使我们丧失在以后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学会独立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爸爸妈妈你们也该放放手,让我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意指形容兴味浓厚的样子。语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源] 明·毛以遂〈曲律跋〉(据明·王骥德《曲律》引)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年,侍先君子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於谭秇(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余间举古传奇若杂剧中瑕瑜处相质,先生辄颐解首肯,谓可与言曲。先生於此道故本夙悟,加以精探逖揽,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其元始,究厥指归,靡不析入三昧。[典故]“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丰厚、满溢的样子。“津津”是用来形容“精熟之气”满溢的样子。後来,“津津”则又有浓厚的意思。“津津有味”这个成语,较早则见於明代王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骥德,其字伯良,工於词曲,为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所着《曲律》为古典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曲律·卷四·杂论下》)由此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也就是说他只要一谈到词、曲,绝对是充满兴味,滔滔不竭。後来“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形容创作或欣赏者兴味浓厚的样子。现在使用的语义更为广泛,亦可用来描写食慾盎然的样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成语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如: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又如: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叶圣陶《桥上》

再苦也要笑一笑读后感_400字

最近我读了《再苦也要笑一笑》这本书,里面全是一篇篇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是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可以从这些小故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拥有一颗快乐的心》这篇文章我感触最深。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快乐和痛苦是怎么来的。文森特是一个快乐的人,一天切克去拜访他。切克问:“假如你没有一个朋友,你还会高兴吗?”“是的,我会高兴地想,幸好还有我自己。”“假如医生给你拔错了牙齿,你还会高兴吗?”“当然,我会高兴的想,幸好拔错的是一颗牙齿,而不是内脏”……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森特乐观的精神,而我们却经常在自寻烦恼:看到有的小朋友有手机,我也缠着爸爸妈妈要,但他们说会影响我学习而不给我买,我就很伤心;遇到我喜欢的漂亮衣服妈妈不给我买时,我会伤心流泪,而没有想到我的衣柜里其实已经有很多衣服……

痛苦是不请自来的,而快乐却需要你去发现,多一些乐观,你每天都会很开心。

成语自寻烦恼: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9回:“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又如:我这是自寻烦恼。

成语不请自来:不用邀请自己前来。多指不速之客。如: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又如:消息公布后,来了许多不请自来的人。

《扣子老三》读后感_400字

《扣子老三》是周锐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颗名叫《老三》的红扣子,本有自己的位置,一不小心被主人弄掉了,于是它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把握自己了。其间它碰到了鸟爸爸和鸟妈妈,之后又碰到了忠厚的扣子老黑,然后是一头名叫“镇三街”的好心野狗送回了家,它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却发现它的位置已经被别人取代了,最后被女孩包在毯子里,从此一下高一下低地跳个不停。

看完这篇童话,我为《扣子老三》感到同情,也为它感到后悔,与其这样,还不如和鸟爸爸和鸟妈妈呆在一起,或许它和忠厚的扣了老黑在一起更好一些,就算跟那个叫《镇三街》的野狗在一起也好呀,也就不用落到这步田地,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扣子老三》被主人弄丢的时候,只想着怎么回去,它确没有看到这些帮助它·安慰它和跟它聊天的朋友,或许它那时没有想到如果跟眼前的朋友在一起会更快乐。

这篇童话告诉我一个道理,人生的目标原来是要不断更正的,随遇而安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成语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又如: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

成语不知所措: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意指“不知所措”之“措”,典源作“错”。“错”通“措”。“不知所措”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语本《管子·七臣七主》。[源]《管子·七臣七主》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惠王丰赏厚赐以竭藏,赦奸纵过以伤法。藏竭则主权衰,法伤则奸门闓,故曰:“泰则反败矣!”侵主好恶反法以自伤,喜决难知以塞明,从狙而好小察,事无常而法令申,不 ,则国失势。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不 ,则所恶及身。劳主不明分职,上下相干,臣主同,则刑振以丰,丰振以刻,去之而乱,临之而殆,则後世何得。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不 ,则法数日衰,而国失固。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不 ,则见所不善。余力自失而罚,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下无侵争,世无刑民,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典故]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第一个提出国富兵强理论的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着的建树,也被奉为法家之祖。他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桓公尊为“仲父”。《管子》一书是他的思想代表作。在〈七臣七主〉篇中,评论七种国君和七种臣子行为的得失。说明君主治国的态度和方法,在在影响了臣子和人民的行为。其中提到一种擅作威福的暴君,喜怒无常,动辄严厉治罪而杀人,绝不宽赦,那麽臣子就会震惊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时觉悟,则国家的法度日渐衰败,国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来“不知所措”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麽办才好。也有人以为这句成语是从《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说的“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演变而来。一个国家不行礼乐,刑罚不公平,人民当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论语》原文中的“错”,就是“措”的通假字。

胸有成竹读后感_400字

文/赵珏

今天,我读了《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北宋有一个画家,叫文与可。文与可特别喜欢画竹子,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一次,文与可把他一副刚画好的竹子放在桌上,走出了书房。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时,发现一只猫正在玩那副画,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还是学习,心中都要非常从容自信,要有充分全面的考虑和安排,这样才会有成功和必胜的把握。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学习,我现在在上小学四年级,每次考试之前,都没有认认真真地,仔细地复习书上的内容,结果考试总是一塌糊涂。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脸红。以后,我要学习文与可的精神,在学习上,平时就好好努力,掌握基础知识,到考试的时候也要去仔细复习,像文与可一样做到“胸有成竹”。那样我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成语胸有成竹: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意指指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後用“胸有成竹”比喻处事有定见。[源]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三》引)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另可参考: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据《鸡肋集·卷八》引)[典故]文同(西元1018~1079),字与可,北宋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人。擅长诗文书画,以画竹及山水闻名。和苏轼是表兄弟,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曝晒书画时,找到了文与可赠送给他的〈篔簹谷偃竹图〉。因为当时文与可已经过世,睹物思人,於是以此画为篇名,写下〈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文中叙述文与可画竹的理论和对文与可的怀念。文与可十分喜爱竹子,所以在窗前种了一大片竹子,无论晴雨寒暑,都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形和姿态变化。文与可曾告诉苏轼说:“画竹之前,胸中必须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应,如此才能将竹子生动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文字成为古代重要的绘画理论。後来“胸有成竹”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处事有定见。

成语一塌糊涂:糊涂:混乱。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如: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又如:新开设的中学,更是一塌糊涂,笑话百出。——郭沫若《革命春秋·学生时代》

西游记读后感_400字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寒假期间,我细细地阅读了这本书,每每读起,总会情不自禁地融入那些精彩的情节之中。

唐僧有着一颗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他目标专一,信念坚定。妖怪利用他的心慈手软,使上障眼法,让他分不清真假好坏,逐走孙悟空,险些断了师徒情义。

大师兄孙悟空凭着火眼金睛、手拿如意金箍棒,一路上斩妖除魔,保师徒平安。同时也历练了自己,那筋斗云和七十二变令我敬佩不已。

猪八戒超级贪吃又懒惰,有时耍些小聪明却把事情弄得更糟。后来佛祖封他为“净坛使者”,让他有吃不完的人间贡品,真是实至名归。

沙僧最老实不过了。每当悟空和八戒吵架时,他都会充当“和事佬”,来调解他俩的关系。他做事勤勤恳恳、毫无怨言,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每个人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朝着目标勇往直前,才能有所作为。

成语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如: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又如: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成语心慈手软: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如:金近《他叫“东郭先生”》:“他下定决心,往后不再心慈手软了。”又如: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人民日报》1976.11.4

读《金钱的魔力》有感_400字

今天,我又复习了一下《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它主要讲了作者在裁缝店先遭冷遇后来因为一张大钞而遭到老板的热情款待的事情,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了一个金钱至上.见钱眼开的店员和老板。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有不少我就遇到过:“在一天,一个衣着很朴素的老奶奶去肉店买肉,可当他要决定让服务生帮她撑肉可服务生迟迟不肯给她称还口口声称因为那位老人像没钱的样子。当一个穿戴时髦的人来了,那个人什么话都没说,服务员却殷勤的挑了一块好肉然后称了一下给了那位时髦的阿姨,我在想:难到这就是大人们常说的阿谀奉承吗?不错,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钱是万能的,的确有句俗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是的,只要你有了钱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钱也有买不来的东西,例如:健康、生命、亲情、友谊等等。金钱不是一个好东西,他使一个善良的人变成杀人犯、盗窃犯、小偷……他还使一对对和谐的兄弟反目成仇,还使一些人误入歧途,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呢?都是金钱!我好想离开金钱,可离别了金钱我又该怎么生活呢?各位,金钱虽然是万能的,但千万不要让他迷惑了你的心灵。

成语阿谀奉承: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如: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成语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如:鲁迅《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又如:台湾的真情实况如何,不少人是误入歧途的,需要教育挽救。——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小青石读后感_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就是小青石,因为我从中获得了不少收益。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人民服务使人活得才有意义。

小青石在河滩上过着平静又舒服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小青石厌烦了安适的生活。它希望和玛瑙、水晶那样被雕逐成美丽的纽扣,跟人到处游玩。后来,小青石真的加入了混凝土的队伍,被撒在路面上。这时它的思想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它认为玛瑙、水晶为人所用,但它们只是为少数人的服务,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了千万人服务的铺路石,这样的贡献不是比它们的贡献更大,生活不是更有意义吗?

“支撑大众的脚,这样的生活最有意义。”小青石,作为一颗小小的石子,它很平凡,但它能为成千上万的人服务,这又是多么不平凡的英雄啊!

读完《小青石》,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平坦的公路。小青石静静的躺在那里,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大众的脚。“这样的生活最有意义”是啊,为千万人服务最有意义。这又使我想起了许多叔叔、阿姨……他们为实现组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正在努力的工作吗?

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将来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一颗小青石。

成语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九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未免就把这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又如:做假事骗得了几个人,骗不了成千上万的人。——老舍《神拳》第二幕

《半途而废》读后感_400字

我很喜欢读故事书,这次放假,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当我一打开就被它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成语,还让我懂得了许多成语的道理。

比如《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在外出求学的过程中,因为想家所以就中途放弃学业回老家了。可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于是她拿起剪刀,一把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可妻子却说:“一匹布是用一根根丝线累积起来的,才能成丈成匹,我现在将它剪断了,那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的布匹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后恍然大悟,又回到了老师那里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也许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你放弃了,这多可惜啊!

成语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如:《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又如:同学之间要有始有终地保持友好关系。

成语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又如:袁太守和庄太守听了,方才恍然大悟,彼此相视而笑。——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