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6篇900字

文章包括读《水浒》有感、水浒传读后感(883字)、忠·义——读《水浒传》有感(887字)、水浒传三打祝家庄故事情节+读后感(889字)、震撼水浒魅力奇书——读《水浒传》有感(890字)、假如我是宋江——读水浒有感(891字)、水浒英雄撼动我心灵——读《水浒传》有感(895字)等9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水浒传读后感_883字

当我捧着这本《水浒传》时,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颇有一番梁山好汉豪爽的气势。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写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可以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可以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0/24889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煤核赖乃馈⒉械牟小⒁囊∠÷渎洌詈蠼鼋鍪O铝硕呷恕3⒌淖钪漳康钠涫稻褪窍搿敖璧渡比恕?而梁山的好汉只不过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蹱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重兄弟情义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身上永存的精神!

成语走投无路: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意指无路可走。形容处境窘困。语或出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源]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长吁,气结成云雾。行行里着车辙把腿陷住,可又早闪了胯骨,怎当这头直上急簌簌雨打,脚底下滑擦擦泥淤。[典故]“走投无路”的“走投”是“走而投向”的意思。宋代范成大有一首〈初发桂林有出岭之喜但病余便觉登顿至灵川疲甚自叹羸躯乃无一可偶陆融州有使来书此寄之〉诗,中间有两句:“走投破驿宿,强饭不下咽。”就是说一路奔波,投宿在破驿站,勉强想吃点东西,却咽不下去。所以“走投无路”的意思就是不知走向何处、投向何方,眼前无路可走了,用来比喻一个人陷入困境。元代时,杨显之所写的戏曲《潇湘雨·第三折》中,就用了“走投无路”来表示主角的困境。内容描述女主角张翠鸾被押解,经过沙门岛,碰到一场大雨,又冷又湿,不但双脚陷在泥泞中,举步维艰,又闪了腰,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因此觉得这沙门岛简直是人间炼狱。“走投无路”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无路可走,处境窘困。

成语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如:《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又如:(周)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忠·义——读《水浒传》有感_887字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每当我重温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时,脑海中总是响起这首歌。这当中的一百单八位好汉也如歌词中一般真性情,既忠心报国,又讲究义气。

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令人过目难忘。这本书主要讲了宋朝的太尉高逑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赏识,从此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妻子,他诬蔑林冲图谋不轨,并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另一边,蔡太师过生日,他的女婿搜刮十万贯金银财宝,送往京城庆贺,派好汉杨志护送。而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七人聚义定计智取生辰纲,事后与朝廷激战,最终大伙一块投奔梁山。又有打虎英雄武松杀死勾结嫂子潘金莲而杀害哥哥武大郎的西门庆,被判充军,最终经历一系列波折,他也被逼上梁山。此外还有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共一百零八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他们以宋江为首,举起义旗,杀遍大江南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忠”代表忠心报国。呼保义宋江一心希望受到招安,被招安后,为国冲锋陷阵,力破大辽。随后举兵攻打方腊,只剩得二十七位兄弟回朝。封官拜将后又被奸臣蔡京、高俅下毒所害,仍一心为国,骗李逵来喝下毒酒,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国之名。宋江他一心为国,却依旧被朝中奸佞小人所害,但最后总算在青史上留下芳名。

“义”代表为朋友出生入死,也代表正义。黑旋风李逵就像是正义的化身。他虽然心粗胆大、大大咧咧,同时又鲁莽好战,杀人不眨眼,但率直忠诚,并且杀得并不是无辜百姓,而是坏人。他对待兄弟可谓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在书中,好多次差点被其兄宋江按规矩处斩,但众兄弟为其求情,可见他的义气。这个真性情好汉,虽然最后其兄长宋江毒死,但却并不怪其兄。可见其多么重义。

这本书中的一百单八将都是好汉,各个性格分明,拥有不同的特殊本领,但都忠心重义,为我们完美的诠释了“忠”与“义”。这其中把好汉逼上梁山的朝廷风气也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为现世所借鉴。

成语落草为寇:寇:盗贼。旧指逃入山林做强盗。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五回:“难道我们自幼习武艺时节,就要落草为寇?”又如:鲁军大多由收编土匪而来,编余兵士又大多回到山上落草为寇。——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九章

成语横行霸道: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又如: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势,横行霸道。——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四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故事情节+读后感_889字

翻开这本富有油墨书香的《水浒传》,在书中跋涉,前往那个梁山泊,体会英雄间的忠义。

《三打祝家庄》是作者详细描写的一次战役,也是壮大梁山力量的首次胜利。

一打祝家庄,冒然进兵,惨遭失败。

杨雄,石秀前往梁山泊请求晁、宋二公并众头领的支援,解救时迁。话说他们的法子十分不错,先派两个去打探道路,毕竟这样才能知已知彼。但坏就坏在杨林,因行事高调,被人发觉,活抓了去,重情义的宋江见兄弟未归,便内心着急,不令出兵,却不知正是敌人利用了他的义,引领着他一步步地走向陷阱之中,宋江有义,自然是好,而我认为他有点义气用事,被其冲晕头脑,等到中计,才猛省,只可惜晚了。反观祝家庄,以不变应万变,敌动我不动,给他们来一个出其不意,所以说冲动是魔鬼,若宋江如此冲动,不知日后能否坐稳梁山泊第二把交椅?当然,这一次的战役,是梁山泊第一次大型战役,失败,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它不仅仅是教训,更是丰富的实战经验。

二打祝家庄,武艺切磋,略胜一筹。

骑青鬃马之上,抡两口双月刀,此乃女将一丈青扈三娘。巾帼不让须眉,在与王矮虎斗争中“直上直下”“砍将入来”“纵马赶上”“右手刀挂了”“轻舒猿臂”……一套动作干脆利落,直接把王矮虎活捉,一丈青是三打祝家庄的核心人物,她的被擒,也为后来梁山泊的胜利奠定基础。

三打祝家庄,里应外合,大获全胜。

前两次的成功或失败,使李应态度不明,扈家庄中立,至此祝家庄只有一庄孤身奋斗,而吴学究的连环计十分妙,先让孙立在庄风赢得栾廷玉信任,使其放下解备,待宋江前来打祝家庄,里应外合,十分默契。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李应,有祝家庄的人告状子说看见他结连梁山泊强寇,引诱他军马打破庄,受他鞍马羊酒,彩缎金银,而这正是二打祝家庄期间。宋江的上门拜访,也不知他是有心还是无意,但别忘了拉拢李应上梁山入伙,正是宋江打祝家庄的理由之一,就这样李应杜兴被锁了,竟又遇到梁山泊一班人马,被救下,带上梁山。而晁盖、宋江的先斩后奏,不知是智慧还是自私,还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就这样李必被骗上梁山了。

梁山伯好汉,108位,108个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梦。

成语直上直下:①上下一贯。②从上到下,从头到脚。③形容陡直。如:《朱子全书》卷四:“凡事都分做两边,是底放一边,非底放一边。是底是天理,非底是人欲。是即守而勿失,非即去而不留:此治一身之法也。治一家则分别一家之是非,治一邑则分别一邑之邪正,推而一州一路以至天下,莫不皆然:此~之道。”又如: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官道旁边,只见走过一条大汉,直上直下相李逵。”③这楼梯直上直下,不好走。

成语出其不意:出其不意[chū qí bù yì],意指趁敌人没有防备之时出兵。语出《孙子·计篇》。後用“出其不意”指趁人不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源]《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典故]孙武是春秋时吴国大将,擅用兵法,助吴王阖闾成为霸主。他着有一本兵书,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即为著名的《孙子兵法》。该书〈计篇〉中有一段在讨论用兵的要点,先直接点出用兵是项诡诈的行动,能打要装作不能打,能用要装作不能用;在近处要假装离得很远,在远处也要装作很近;对喜欢利益的敌人就去利诱他,对处於混乱的敌人就征服他;对有实力的敌人要有所防备,对强大的敌人要避而远之;容易被激怒的敌人就去挑衅他,卑视我方的敌人就让他们更自大;而对准备充分的敌人要使其疲劳,对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总之,就是要趁着敌人松懈、没有防备之时攻击,趁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兵。兵法的奥妙,就是要应变制宜、看机行事,这是无法事先规定的。後来“出其不意”就被用来指趁人不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

震撼水浒魅力奇书——读《水浒传》有感_890字

《水浒传》中所记一百零八人,人人有性格。他们豪侠仗义,深受人们的喜爱。

小说前四十四回,先讲述单个英雄的故事。后来逐步发展为梁山大聚义,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整部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水浒传》情节生动曲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一篇“智取生辰纲”。作者施耐庵选取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另一条暗线则是晁吴智取生辰纲。文章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如其中的“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热难行”,这处环境描写突出了当时天气的炎热,杨志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使其与厢禁军发生冲突。作者又通过对杨志及押送人员的语言描写,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快速转换场景,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后来吴用等人又运用心理战,让众人先吃好酒,使杨志等人误认为酒中无毒,是好酒,让人放下顾虑,这个便是计策。

《水浒传》中人物形象鲜明,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命运的发展史。这些梁山好汉号称“一百单八将”,宋江、吴用、林冲、鲁智深、武松……无不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的典型人物,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为兄报仇,不惜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林冲是上层人物的代表,他是被迫造**的。他一直安分守己,却因被陷害误入白虎堂,在发配期间,被董超和薛霸陷害,幸得鲁智深相救,最后被逼上了梁山。

《水浒传》是一部不朽的传奇,它记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正如胡适所说的“重兴《水浒》,再造梁山,画出十来个不会磨灭的英雄人物,造出一副永不磨灭的奇书。我想,这也正是从古至今,人们都爱《水浒传》的原因吧!

从今天起,我也要把这部奇书从书架上取下,再次品味。

班级:九(八)班

指导老师:张岩岩

评语:

这是一部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作者先为我们概括了整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接着引用小说中著名的情节——智取生辰纲,又选取了小说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武松和林冲,向我们展示了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最后,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名著,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成语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又如:而急功近利,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章炳麟《答梦庵》

成语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如:秦牧《艺海拾贝·核心》:“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语言独特,激动人心的。”又如: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假如我是宋江——读水浒有感_891字

宋江,人称“及时雨”。是梁山一百零八将的首领。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忠义的人,在水浒传小说中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宋哥哥”。

我认为,他虽然忠义,但是他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连忠义也没忠义对,有点愚忠。在梁山泊的聚义进行得轰轰烈烈、如日中天,到了高潮时,他竟然带领梁山泊众好汉投降了摇摇欲坠、昏庸黑暗、风雨飘零的大宋朝廷,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梁山泊好汉死的死,伤的伤,以至于梁山泊最终沦陷、聚义失败,令人嗟叹、扼腕痛心!

这个错误也引来了人们对他的品行的争议,在朝廷招安之后,他率领兄弟们打大辽,攻王庆、诛田虎、灭方腊,虽然显得十分英勇,但许多兄弟战死沙场,损兵折将。本可以威风十面,最后却把自己搞得雨零星乱、使兄弟们心灰意冷,各自归隐。

假如我是宋江,我一定不会接受朝廷的招安。我会连结方腊、田虎、王庆一同攻打大宋朝廷,打下江山之后,再与他们争锋。我军兵多将广,有智囊吴用、朱武,能神机妙算,堪比孔亮、张良;有一百零四(宋江、吴用、朱武、公孙胜不能打)员虎将,个个英勇善战、在战场上生龙活虎、屡战屡胜、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大部分将士都有神仙相助,每每遇到困难,神仙还会来解围助阵;还有陆军十万,其中包括步兵三万,马队七万,这其中还包括连环马阵、勾镰枪阵、水阵,火阵等当时最先进的部队,拥有水军万于人,战船不下千只。总之,我军的实力是钢钢的,那是相当的了得。

假如我是宋江,我在攻打方腊、田虎时,我一定不会猛打速胜,我一定会猛打稳扎,边打边缴获武器和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实力。我们梁山泊是天罡地煞星下凡,具有梁山泊天险,而且深得民心,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时,若与官兵争锋,我军占绝对优势,必胜无疑!

假如我是宋江,在我灭了宋朝之后,一定会自创一个新的朝代。在成就大业之后,我会丰赏功臣、安抚百姓,为死去的将士祭奠,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兄弟情谊,不会忘记曾经的誓言,为一起奋战过的兄弟谋得立身之基。

假如我是宋江,我还会……

历史永远是历史,我无法改变,我能做的是吸取古人的教训,学会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来看待事物,为历史的前进付注自己的正能量。

成语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如: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如: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成语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如:《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如:虽然犯了一次错误,红军已卷土重来此地利人和之边界,前途希望还是不恶。——毛泽东《井岗山的斗争》

水浒英雄撼动我心灵——读《水浒传》有感_895字

晚风习习,我倚窗而望却发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真美啊!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打开同样也有一丛丛婀娜芦苇的《水浒传》。《水浒传》讲述的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无道,奸臣当政,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员草莽英雄的人生经历,并最终聚义到梁山泊。聚义之后,梁山好汉锄强扶弱,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等待朝廷招安,为国效力。在徽宗皇帝三番下诏招安后,宋江等归顺朝廷,为朝廷破大辽,平草寇,打方腊的故事。

“死生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

一读《水浒传》,梁山好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之情深深撼动我的心灵。最令我难忘是打方腊时,每有兄弟阵亡,好汉们都是眉头不展,面带愁容,止不住地痛哭。这是多么难得!在那个提倡“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封建社会,更何况好汉们并不都有亲缘关系……

但是反观民主社会的今天,且不提没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即使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也可以因为父母的爱,因为名利,因为家产等争吵。哪怕头破血流,你死我活也在所不惜,毫无兄弟之情可言。如此鲜明的对比,真让人倍感悲哀啊!

“好人有难皆怜惜”

二读《水浒传》,我深深的领悟到“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多么重要!真的!《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便是个活鲜鲜的例子。宋江出身微贱,只是郓城小吏。可说是“无后台”,“没钱财”。但他却能凭着平日里仗义疏财,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的好。即使是怒杀了阎婆惜,犯下滔天大罪,也有知县、同僚为其遮掩,助他逃命。

由此可见,做一个好人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在心里暗下决心:要以宋江为榜样,助人为乐。即使无法仗义疏财,也要周人之急,扶人之困。

“快心事过必为秧”

三读《水浒传》,我发现不少梁山好汉都是因为一时之气杀死了人,犯下滔天大罪,才被迫逃到梁山泊落草的。宋江,武松,鲁智深,杨雄等比比皆是。虽然可能是故事发展需要。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告诫我们不要逞一时之气,而祸害终生,要事事“三思而后行”。

夕阳西下,晚风徐徐。我轻轻合上《水浒传》,倚窗而望——世界好安静,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成语夕阳西下: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夕阳西下路途行,越岭经峰十里余。——柳亚子《琵琶湖·杂诗》

成语民不聊生:民不聊生[mín bù liáo shēng],意指聊生,赖以维生。“民不聊生”指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语本《战国策·秦策四》。[源]《战国策·秦策四》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於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於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於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於路;鬼神狐祥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於仇雠之韩、魏乎!《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列传》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另可参考:《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典故]据《战国策·秦策四》载:战国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攻打楚国,结果楚王被迫迁都陈城,国力由盛转衰。後来秦国再次想要出兵攻打楚国,顷襄王知道这个消息後,就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企图说服秦昭王不要攻打楚国。黄歇到秦国後,为秦昭王分析当前的情势说:“今日大王信任韩、魏对秦国是友善的,当心像当年吴王一样,因为相信越王是真心臣服,所以放心地出兵攻打齐国,没想到却在得胜回国时,越王反叛将他擒住。还有,韩、魏历经几世争战,父老兄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计其数,国家也因此变得残破,宗庙年久失修而损坏,将士们肚破颈断、身首异处,屍骨暴露在荒野上;老弱妇孺被捉去当俘虏,路上时常可见;鬼神没人祭拜,百姓生活困苦,骨肉分离流落四方。韩、魏没有灭亡,是秦国的一大忧患!现在大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势必经过韩、魏国境,您不担心他们会叛变吗?”後来“民不聊生”这个成语,就从原文中的“百姓不聊生”演变而出,用於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