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范文大全1100字

文章有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1122字)、极端成魔—《拉普拉斯的魔女》读后感(1092字)、鲁迅眼中的父爱(1093字)、鲁迅文集读后感(1080字)、方与圆读后感(1107字)、费城故事读后感(1139字)、好好爱自己读后感(1067字)、王贵与安娜读后感(1075字)等1100字左右的高二读后感范文8篇,供您参阅。

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_1100字

“沐浴着阳光雨露,让我们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提高一点,每月进步一点,每年优秀一点!让我们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始终阳光向上!让我们与真善美一路同行,成就美好人生!”这是《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的序言。

轻轻翻开书的扉页,我们了解认识了许多求真、向善、尽美的故事……

轻轻地合上书,离开书海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却早已沦陷。

拉开窗帘,展望社会,你瞧:

不远处,一个老人摔倒了,瘫在地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中小学生都视而不见,淡然走向校园。几个企图去帮助老人的孩子,也被父母拉住了,告诫他们不要过去,小心被讹。老人孤独无助的眼神中带着几丝绝望和凄凉。可是行人都冷眼旁观,泰然自若地走开,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花溅湿了老人的裤脚,别说没有人伸出援手,就连看他一眼的人也极为少有。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肯帮助他?是人性之间的冷漠吗?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变得如此冷漠?

置身于这个充满欲望和钱权的世界,让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冰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越来越冷淡,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似乎每个人都已将自己心灵的那一扇窗户关闭。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野心勃勃,充满欲望。心灵的沙漠失去了支点,化变成一亩荒地,不在带有任何情感色彩。

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变成常态时,那悲凉将比死亡更可怕。

现在,我们中小学生正值少年时期,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心灵随之一起冷漠。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每位父母生命的延续和寄托。加强我们的道德思想水平,是必须的。我们不能混混噩噩地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面对需要帮助之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们一丝温暖和希望。

我们要让这个社会充满关心和爱!书是我们精神的粮食,从《给予是快乐的》、《做一片美的叶子》中感受真善美。这些书籍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如航标,指引我们方向,在大海里航行!

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我们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追求真理,尽显自己的人格之美、品行之美,崇德向善,在成长的历程中,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喜怒无常,学会走过人生的顺境与险途。生活,有阳光雨露,也有阴霾风霜。热爱生活的勇士,只有不畏艰险,用勇气和智慧去求真、向善、尽美,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这是《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的序言概述。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天天向上的人生,就是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追求、有奉献的人生,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同学们,让我们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真善美的美丽篇章。少年,向上!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真善美永远伴我行!

成语冷眼旁观:冷眼旁观[lěng yǎn páng guān],意指冷眼,指冷静的眼光。“冷眼旁观”形容用冷静的眼光在旁观察。语本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後亦用“冷眼旁观”形容漠不关心。[源]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据《全唐诗·卷七〇九·徐夤》引)骨鲠如君道尚存,近来人事不须论。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说却为冤。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後昆。[典故]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生卒年不详,晚唐进士,亦是福建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後入仕梁。因梁太祖不满其〈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求徐夤改写,徐夤不从,於是太祖削去其官职。东归後,闽王礼聘徐夤成为幕僚,官秘书省正字。後还乡隐居。在〈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中,徐夤看到友人因为直言敢谏,反而遭到君王罢黜,心生感触地写道:“若是冷静地在旁观看,就会觉得这帮阿谀小人的行为很可笑;可是要有人竭忠尽虑地直言进谏,反倒会受诬陷和冤枉。”表达了他对政治黑暗的不满愤慨。後来“冷眼旁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原用来形容用冷静的眼光在旁观察,後亦用来形容漠不关心。

成语冷酷无情:冷漠苛刻,没有感情。如:老舍《一封家信》:“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都是责难他的!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又如:斤澜反映现实生活,有时像不是用笔,而是用解剖刀。在给人以深刻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冷酷无情的压抑感。——孙犁《读作品记(三)》

极端成魔—《拉普拉斯的魔女》读后感_1100字

文/淡然

东野圭吾的每一部小说总是能带给我久久不能平息的内心震撼,这部《拉普拉斯的魔女》亦是如此,随着悬疑剧的层层剥开,递进,我内心如巨浪翻过,书已读完,心却仍不能平静。

这本小说还是以东野圭吾一贯的多线叙述手法,专家,警察,多个主角多线并行递进,种种悬疑把好奇心吊得高高的,一路跟着书疾走深挖,最后在残酷的真相面前愕然失神。

该书以一个小女生面对离奇的龙卷风惨剧,眼睁睁的看着母亲死在自己的面前为第一章节,继而另起一线,叙述了相距300公里开外的温泉旅游区的两例硫化氢中毒死亡案开篇,然后围绕着硫化氢中毒死亡案的多重各角度深挖,层层展开。

看完,一种深深的恐惧与悲伤在心底涌起。人性是恶抑或是善?恶只是因为大脑的缺失,缺少父性模式的大脑?天然的大脑残缺之恶?还是后天的心理之恶?天生的基因遗传?还是后天的心智传承?

作者的逻辑是大脑父性模式的缺失导致了这种恶与残忍的人间惨剧。而我在思考,是否某种意义上来说,完美主义的雕塑家的祖父,完美主义的导演父亲,超能力的术后儿子也是一代代人的心智模式传承,同样传承了完美主义的心智模式?物极必反,极致的完美追求导致了走火入魔,变成了恶魔,一切人生皆自导自演?恶与善,美与丑的极致分裂导致了这场惨案轮回?

而看着圆华安然脱险的母亲在龙卷风后的大雪中含笑而终,圆华也因此追求超能力以追求预测先知的能力去力图阻止同样的悲剧在人类重复上演,所以坚决的选择成为父亲的活体实验对象,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轨迹。

完美主义的导演父亲,自导自演制造了人间惨剧,谋害了自己的妻子,女儿,让儿子变成植物人,再变成超人恶魔。居然只是为了家人不够完美,为了他心中一个完美家庭故事剧本。而他的剧本名字就叫做《完美家庭》,是多么的讽刺。

全然投入脑科学研究的名医父亲,居然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把自己的女儿活生生的变成了健康活体实验对象,从而让女儿从此告别正常人的人生,我无法评论他是天使还是魔鬼?还是另一个版本的完美主义的人性之恶与人性残缺?

很多时候,我很难分清谁才是拉普拉斯的魔,或许心中有恶,人人皆为魔。人很多时候只是活成了一个自导自演的故事剧本,喜也好,悲也罢,一生总归只是一场戏,唯混沌而来的开篇与回归混沌而去的落幕不变,其余皆可自设。

过犹不及,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缺失。

未知是趣,先知很多时候也意味无趣。所以具有超能力有时候也未必是件好事,反而是件很无趣的事。因为无知,所以憧憬,因为先知,所以不再幻想,世界也变得索然无味。

不完美所以得以拥有真实的悲喜爱恨,未知所以拥有探索,追求的无限乐趣。

成语物极必反:物极必反[wù jí bì fǎn],意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发展。◎语本《文子·九守》。[源]《文子·九守》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圣人日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众人为之,故不能成,执之,故不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文子·上礼》天地之道,极则反,益则损。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典故]《文子》一书作者文子,据传为春秋时晋国人,大约和孔子同一时代,为老子弟子。《文子·九守》中讲述: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发展到极限,就会朝相反的另一方转化,过於自满则会招致损害,像日月盈亏一样,是不变的道理。古代圣明的天子待人谦冲和善不敢自满,像容纳百川汇注的谿谷,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及建言,功业和德行才能不衰退,这就是天道。另外在《文子·上礼》亦有相同的说法:天地万物循环的道理发展到了极限,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过分盈满就会有所损害。後来“物极必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会转向发展。

成语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如:《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又如:据老夫看来:这是“过犹不及”。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

鲁迅眼中的父爱_1100字

我要讨论的是:鲁迅对父亲的看法。要讨论鲁迅对父亲的看法就必须介绍一下大多数人不太熟悉的鲁迅的父亲。而且我认为既然是鲁迅对父亲的看法,那他就必定会在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中描绘出一个他认为完美的父亲,我们再拿完美的父亲和鲁迅现实的父亲相比较,就可以很轻松地深入了解鲁迅对父亲的看法了。但是因为鲁迅的父亲是周家的顶梁柱,所以介绍鲁迅的父亲就必须介绍鲁迅的家族史。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崭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鲁迅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呸一下广大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更可气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病人快死了就推给别的医生去治。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不!是病入膏肓了。下面再说说鲁迅的父亲。鲁迅的父亲思想开明,然而官场失意,性格逐渐变得伤感忧郁。对于鲁迅的教育,他十分重视,从不懈怠,并且十分严厉(从《五猖会》中可以了解到)。鲁迅曾回忆到:童年因为父亲失去了很多乐趣,但仍感激家父的严。从这句鲁迅的原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还是爱父亲的,只不过因为鲁迅他自己反对旧社会封建的教育方法,所以不得不写父亲的不好。在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到了许多“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但中国的老年人,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决定悟不过来。”之类的话,更加证明了我的看法。

成语草草了事:草草了事[cǎo cǎo liǎo shì],意指“草草”,匆促、急忙的样子。语或出唐·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了事”,解决事情。语或出《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郑珏》。“草草了事”指匆忙随便地解决事情。[源] 唐·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据《全唐诗·卷二一七·杜甫》引)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郑珏》郑珏,唐宰相綮之诸孙也。……唐庄宗自郓州入汴,末帝闻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为,与李振、敬翔等相持恸哭,因召珏问计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能行否?”末帝问其策如何,珏曰:“愿得陛下传国宝驰入唐军,以缓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俛首徐思曰:“但恐不易了。”於是左右皆大笑。[典故]“草草了事”指草草地把事情给做完。这句成语的典源可能由“草草”及“了事”二语组合而成。“草草”是匆促、急忙的样子,见於唐·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武威地处西部边陲。自汉辟河西四郡起,它不仅为军事上的重镇,屏障着汉唐古都长安,同时也是东西交通的要冲、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首诗描写长孙九侍御要到武威任判官,因为皇上担心凉州的情势,所以他因时限紧迫,路程遥远,匆匆忙忙就告别上路了。“了事”的意思是解决事情,见於《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郑珏》。郑珏,唐末五代人,後梁末帝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後唐大军逼近都城的时候,後梁末帝急得手足无措,和臣子抱头痛哭。他召来郑珏商量,郑珏请求自己拿着传国之宝去向後唐军假装投降,来纾解国难。末帝说:“如今事情紧急,国宝不足为惜,但是如果按你的方法去做,真的能了事吗?”这里的“了事”是解除国难的意思。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成“草草了事”,用来指匆忙随便地解决事情。

成语世态炎凉:世态炎凉[shì tài yán liáng],意指“世态”,指世俗情态。语出唐·吕从庆〈偶兴〉诗。“炎凉”,即冷暖。语出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世态炎凉”比喻世俗情态反覆无常。[源]唐·吕从庆〈偶兴〉诗(据《全唐诗外编·补逸·卷一五·吕从庆》引)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焚香怀落落,对酒意嚣嚣。世态云多幻,人情雪易消。最佳猿共鹤,闲里日相邀。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据《全唐诗·卷四二五·白居易》引)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典故]“世态炎凉”系由“世态”及“炎凉”二语组合而成。“世态”是出自唐·吕从庆〈偶兴〉诗。吕从庆是唐汴州大梁人,字世膺,号丰溪渔叟。在他这首〈偶兴〉诗中,“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他自比为陶渊明,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闲时焚香、饮酒,是如此潇洒自然,无欲自得。世俗情态像云一样变幻多端,人情也像雪一样容易消失不见,还不如与猿、鹤为伴,隐居不仕,逍遥自在。“炎凉”则是出自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本来“炎凉”一词早在南朝齐·谢朓〈同羇夜集〉诗中就已出现:“积念隔炎凉,骧言始今夕。已对浊尊酒,复此故乡客。”不过此诗中的“炎凉”是指夏秋,“隔炎凉”是指隔了一年,而在白居易的这首诗中,“炎凉”是指冷暖,比喻小人的态度就像季节的转变一样,忽冷忽热,反覆无常,才是後来“世态炎凉”的意思。“世态炎凉”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世俗情态反覆无常。

鲁迅文集读后感_1100字

我喜欢读鲁迅的作品,于是在与学生交换图书的活动中,我得到了一本《鲁迅文集》。先生务实的风格、质朴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触颇多。同时,又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愁:当个语文老师真难。

读先生的作品时,我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我们现在不常见的字与词,比如:简捷、支支梧梧、橛着嘴、发见等等,我不能说先生写了错别字,因为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我想:现在,我这样的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仅让学生感到写作的压迫,而且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又要来给我们找错了。唉!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

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时,我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禁想到:严谨的寿镜吾先生培养了一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可是,从先生的作品中却发现先生虽然是北大的讲师,在上海担任编辑,他思考国人的精神的麻木,并深深痛恨着、可怜着国人的阿Q精神,思索着如何将国人引领出精神的沼泽,但是小时候的先生的快乐却是在百草园中找寻蚂蚱、蜈蚣,还有斑蝥。

年少的先生在讲到自己博学的老师时,用了如何的词语来描写老师可笑的动作来。你看“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于是,我便疑心起先生的疑心来,我便疑心我的学生不知怎样的来写我呢!我的严厉会不会扼杀了我的学生的快乐呢?我不禁叹口气:唉!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

但先生自己就是一个老师,从他忆起的刘和珍君,我发现先生虽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但是先生用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懂得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当个语文老师可真难,因为有先生的榜样,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

成语支支梧梧: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同“支支吾吾”。如: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后羿]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成语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又如:至于新作,现在可是难了,较好的简直无处发表,但若做得吞吞吐吐,自己又觉无聊。(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方与圆读后感_1100字

前不久,朋友推荐了一本据说是畅销十年的人文图《方与圆》。本来我对时下流行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这本书却意外的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取自一枚外圆内方的古钱,揭示了做人处世须“外圆内方”的道理。

书中说“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著名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邻居可能不会乐意帮你。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一个人失去金钱,损失甚少;一个人丧失健康,损失甚多;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聪明的大臣,给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留给子孙。”这些聪明的大臣离开国王以后,工作了一段很长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巨作。国王看了说:“各位先生,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的大臣又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卷。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缩为一页,再变为一段,最后则变为一句。聪明的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他说:“这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凝聚世界上最聪明思想的话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方与圆》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好些。

这些只是我在书中感受到的点滴,如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如学会说话的技巧;如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如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努力实践,真正的成为一个以“方”为是做人之根本,以“圆”为是立世大道的真正成熟的人。

成语堂堂正正:堂堂正正[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意指堂堂,壮盛;正正,严整。“堂堂正正”指军阵强大整齐。语本《孙子·军争》。後用“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源]《孙子·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典故]《孙子》一书为春秋孙武所撰,为古代兵书之一,内容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方式,为历代兵书之祖。〈军争〉一篇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几个角度谈作战方法:所谓“治气”,指选择时机,在敌军期待归返,最为松懈时发动攻击;所谓“治心”,指在敌方军心涣散、不安时发动攻击;所谓“治力”,指避免长途远征,休养生息以迎战疲惫不堪的敌军;所谓“治变”,则指当敌军军容整齐壮盛时,应避其锋芒。其中对於“治变”一项,孙文原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处“陈”同“阵”,是阵容的意思。“正正之旗”、“堂堂之陈”就是用来形容严整壮盛的军容。後来“堂堂正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如宋·陈亮〈酌古论四·李靖〉:“其阵堂堂,其旗正正,此非正兵不能然也。”也是用来形容军容之壮盛。但除此之外,还见有另外的引申义,如清末刘鹗撰着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就如那妒妇破坏人家,他却也有一番堂堂正正的道理说出来。”其中“堂堂正正”则是用来形容光明正大,此亦为现今使用的语义。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费城故事读后感_1100字

《费城故事》这部影片的开头,是安德鲁·贝克特和乔·米勒在法官面前各自自信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不难猜测,两人都是年轻有为的律师。之后,安德鲁因为患有艾滋病被律师事务所解雇,他开始寻求上诉,但是没有一个律师愿意接他的案子。于是,他放下骄傲,向自己的对手乔求助,请求乔担任他的诉讼律师。乔先是拒绝,但当他意识到这是一起歧视案件时,他接手了这起案件,最后一审胜诉,获得高额赔偿。但是,安德鲁已经不起病痛的折磨,慢慢死去。在这部影片中,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句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道,“独立宣言说:‘众人皆平等。’我相信它,男人皆平等。”一审的胜诉,证明了独立宣言的权威,也证明了在法律上,艾滋病患者和其他正常人一样,都有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然而,法庭的判决是一回事,现实的生活却是另一回事。老套的正义最终伸张的剧情,却展示了美国人对于社会平等与公正的深刻反省。

美国这样做了,中国亦然。《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4款规定了权利义务的平等,第34条规定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平等,第36条规定了宗教信仰的平等,第48条规定了男女平等……不得不承认,我国关于平等方面的法律条款很详尽。

然而,纵观我国社会现状,对宪法赋予公民平等权的侵犯却比比皆是。就在几个月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带着一副自制的“枷锁”,胸前挂着一块“我是乙肝病者、我要工作”的牌子,站在广州恒福路及南方人才市场附近,以此“特殊”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位特殊的求职者应聘了一家电子公司,顺利通过初试、复试、口试、笔试,却因为并不会给他人带来任何威胁的健康问题被用人单位歧视,拒绝录用。我们“厌烦”了此类的报道,我们“麻木”了应有的谴责。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中国社会,人口的臃肿给招工者带来了无限的权利,应聘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招聘场上的种种苛刻条件。简单的招聘活动,就像一场小型的战役。

现实的残忍已经逼得我们无路可退。我们已经习惯用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来解释许霆们与贪官的不同的刑期,我们已经习惯用对经济的贡献来区别白领与农民工天壤之别的地位,我们已经习惯用精力的旺盛程度来推脱男女同酬同工的待遇,我们已经习惯用地域的差异来拒绝同是中国人的相同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已经习惯用妨碍社会秩序来混淆公民正常的意愿表达,我们已经习惯用并不高明的托词来磨灭着社会应有的公正。

由此可见,法律确定了我们在社会生存中的权利,但法律不会为我们的生活细节殚精竭虑。

呼唤社会平等,不单单从法律的角度做起,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内心做起。正如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法官义正严词地说,“法庭内,正义无视于种族,教义,肤色,宗教和性取向。”而乔却迅速地接口道,“但是,法官大人,我们不是活在法庭之内。”

成语男女平等: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平。如:清·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又如: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成语小心翼翼: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意指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语出《诗经·大雅·大明》。[源]《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典故]《诗经》是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文学诗歌总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颂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谨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来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许多的福禄。行动举止中,不违背应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显,四方的诸侯国都来归附。典源又见《诗经·大雅·烝民》。内容则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谨,效法古训,具有良好的仪容风度。因此天子赋予他重责大任,颁布命令於四方。後来诗中的“小心翼翼”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

好好爱自己读后感_1100字

“爱自己、爱生命、爱世界,是爱情的根。”

“爱不是目的,而是一个优化生命的过程。爱情最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与对方相处修行自己,让自己成长。真正的爱是双方心智上的进步”。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谁?不是神,不是富商,而是心胸宽大平和的人。他们不会受伤害,他们活在爱内,你也可以这样。”

素黑这样对我们说……

读一本好书,犹如得了一位心灵导师,暗夜里点亮灯火,路再远亦不迷失。智慧的心,明亮的眼,又多了一层感恩生命,学会爱自己,好好爱自己。

在我们的世界里亲情、友情、爱情,散布在我们心田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爱是信念,让人活的下去。因为有爱,我们笑的灿烂;因为有爱,我们哭的动情;因为有爱,生活有滋有味。

爱自己,活得独立和自重,接受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缺点。爱自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鼓励自己、充实自己,时时激励自己将深藏的潜力开挖出来,不断提升自己。而一路走来,爱自己的人始终在播种希望的种子,慢慢培育,终有一天百花盛开,绿荫满园,一路芬芳。

父母的爱始终是希望我们的自爱,我们爱了自己也就做好了自己,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报答和爱。对孩子亦是一样,当我们做好了自己,已经是言传身教做了孩子的榜样,要做心术正气,能量强大的人,活在当下活好自己,完成自己。

素黑说,无条件地付出的条件是,当你已很富有,心够坚定,不怕失去。那么,面对爱情和友情,当我们的内心已经够强大富有丰盛,当我们不怕失去的爱和被爱,还有什么是爱的难题呢?

爱自己的人,心里没有阴影。爱自己的人,绝处也能逢生。因为爱是信念、是希望是太阳,照亮自己和别人的世界。爱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是花在春天、蝶在夏天,恣意盛开尽情飞舞。唯有爱自己的人才能在人生每一场演出中闪亮登场。

爱自己,就是学会放下一些人和事。爱自己,爱在当下,立即行动。正如素黑所说,最舒服的爱是自在,不期待别人,不等待自己。当我们满足于此刻的生命和自我时,我们会变得快乐而富足。爱了自己,做好了自己,才能被人爱,也才能去爱人。

无论是遭遇阻碍,还是伤痛来袭,别紧张难过,要知道心的方向,由你掌控,必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前进或转向。

好好爱自己,学会爱自己,带着爱自己的心去爱世界、爱他人,像素黑一样去爱:

他爱我,我加倍爱他。

他体贴我,我无限感恩。

他包容我,我没有骄傲。

他忘记我,我体谅他。

他忽略我,我更独立。

他离开,我随时在。

他消失,我活好自己。

好好爱自己,好好修自己,感谢一生有机会这样去爱……

成语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又如:这般言传身教的情景,社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人民文学》1976年第9期

成语孤芳自赏: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如: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应念岭表经年,孤芳自赏,肝胆皆冰雪。”又如:然而忆到这孤芳自赏,别有怀抱的句子,又不禁喜悦的笑了。——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九》

王贵与安娜读后感_1100字

看了《安娜》知道了什么叫淡淡的幸福、什么叫相濡以沫、什么叫同舟共济,也明白了令人艳羡的爱情并不都是公主与王子的童话般完美、而似乎真正的爱情就是这种不温不火的无息流淌,这样才显得弥足珍贵。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安娜是如何爱上王贵的,或者他们之间的到底是不是爱,还是更高层次的什么,但是我都将其定义为爱情。因为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是难以忘怀的、甚或是刻骨铭心的。安娜似乎一辈子也没听到王贵的那句“我爱你”,但是她已经真切的体验到了。那种种的感觉溶进了日常的絮絮叨叨和没完没了的叮咛嘱咐,安娜乐此不疲、而王贵也欣然接受,是啊、有谁能抗拒得了那种实实在在的关切和守护呢。

他们的爱情似乎很不同寻常又合乎情理,从最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不舍、到后面的不弃,一步步的经历着心酸也浸染着快乐。

爱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肯为双方改变的程度,安娜的小姐气质和脾气、王贵的贫民习气和真诚。生活的风雨冲刷掉了安娜的贵气、家庭、丈夫、孩子,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王贵则一步步的脱离土气、用真心和真爱经营着美好。还记得王贵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水煮烂菜叶,真是俏皮又温馨的情节。

剧中有俩人差点出轨的情节,但是仔细观看就会觉得、那并不是背叛、不是让人唾弃的不负责任,相反确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刘波是安娜的初恋、是她的梦境和信仰,肖老师是王贵的同事、是他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载体。是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在一个人身边久了、总需要一些事情来提醒、一些插曲来丰富,这样的乐曲才会流转悠扬。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不愿让人触碰的小角落,这是一种生存方式。角落里不是肮脏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糗事,而是心存的美好和感动。

日久生情,有时真的很可怕、那种不经意的喜欢上一个人感觉似乎很让人危机,期待又逃避、不愿承认、不想面对。其实,那一次次的否认、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提醒和警示,让自己不要爱上他、因为预感会没有结果,可是又不忍心从此和他断绝来往,那种感觉真的很矛盾。就像安娜、他有自己的初恋——刘波,但是最后她放弃了那段梦幻的爱情。但是这不代表着可以从记忆中抹去,还记得刘波和安娜左后告别的镜头、看着刘波离开的背影,我的心也酸酸的。说实话。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相爱的人却不能相守、所以很有同感啊!

安娜和王贵就是在无数个日夜中磨合、改变、接受,当然两个人的付出不会是等同的,但是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做到了让情感在淡淡的相处中慢慢的升华。这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浪漫的设计,而是最朴实的柴米油盐、最琐碎的家务孩子。也许这就叫日久生情——总之、看了安娜很有收获,对爱情、对生活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成语相濡以沫: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如:《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如: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清·梁启超《外债平议》

成语柴米油盐:泛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如:元·兰楚芳《粉蝶儿·思情》套曲:“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又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