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篇900字

本文整理了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读后感(912字)、三国演义读后感(927字)、读三国演义有感(931字)等9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_912字

普天之下,谁是英雄?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三国演义》,但那时的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而感动。我为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动,我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感动,我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感动。可是那时只有感动,却忘记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说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那刘备孙权的一场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壮志烧成了灰,一点又一点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医华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杨修。这是一个英雄所能做的吗?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话,任用马谡为将。张飞性格暴躁,常常随意打骂士兵……他们都称不上英雄。可是他们为什么称不上英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对于《三国演义》,我最讨厌一个地方,那就是“尊刘贬曹”的倾向太多了。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偏袒刘备,也不会与曹操做对。不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罗贯中也许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们的口味吧!可是司马迁明知《史记》不合汉武帝胃口,又为何要继续写下去呢?说到这里,也许是罗贯中的错了,我觉得他不应该在《三国演义》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可是他加了,名将周瑜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这只是用来衬托诸葛孔明的智慧!多么荒唐!

当然,罗贯中能够把三百多场大小战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的排列在一起,令我十分佩服。而且,与《水浒》相比,《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更浓、更扣人心弦。

其实,英雄还是有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关天培、收复新疆的左中棠、临危不惧的邓世昌……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我觉得在比过去更加强

大的新中国,也会涌现许多真英雄!

成语扣人心弦: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如: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又如:那种景象多么扣人心弦! ——秦牧《花城·古董》

成语井井有条:井井:形容有条理。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如:《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又如: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_924字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光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滚滚长江,涛涛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这首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是非成败转头空”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所以我们要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成语功成名就: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如:《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又如:你则说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元·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二折

成语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又如:福建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8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_927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用他的智慧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为觅明君,他不惜身卧草庐,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虽身在草庐之中,却有”天下三分“之识。也只有在刘备这样爱才惜才用才的人那里,才有诸葛亮的用武之地;也正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这样兴扶蜀汉大业的忠诚烈士。

为报明君,他站场大展才华。赤壁之战,诸葛亮终于等来了一个施展智慧的舞台,面对周瑜的再三刁难,诸葛亮应对自如;面对曹操试图统一全国的狼子野心,诸葛亮舌战群儒,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借东风,让一向狂妄自大的曹操终于因赤壁大败二不敢擅自南下,不敢轻易把爪牙对准蜀吴两国。三气周瑜,气死王朗,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赢了最终的胜利;据荆州,取西川,孔明在一步步的向胜利靠近。

为了蜀汉,虽然刘备已死,他却依然担起了兴复蜀汉的大业,随着张关相继死去,刘备也在白帝城托孤。虽然蜀国已不再如昔日一般强盛,在逐渐走向衰败,可孔明依旧在做最后的抵抗。七擒孟获,孔明平定南蛮;空城退敌,孔明让司马懿望尘莫及;六出祁山,孔明把一生都献给了蜀汉大业,他在用自己的坚持来诠释忠诚,他在用行动回报刘备。

孔明是无私的,他大可把皇位夺过来,自己掌握大权,可他没有;孔明是公平的,他并没有包庇一兵一卒,更不用说对待自己,当犯错时,他毅然决定辞相,为的是公正的;孔明是忠诚的,他虽然死了,却仍在做着贡献。

星坠五丈原,孔明归天了,但临终前,孔明的心还在想着退敌,兴蜀。他把他还能教的都交给了姜维,更是口授妙计与马岱,司马懿大军杀来,姜维用孔明临终前授予的妙计,用诸葛亮的雕像,吓得司马懿仓惶而逃,便有了“诸葛亮吓走活仲达”的历史典故,让司马懿事后不得不感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矣!”更有那脑后生反骨的魏延,见孔明已死,终于原形毕露了,举兵造反,最终还是被假意归顺的马岱一刀结果了性命,成为了刀下亡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还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蜀汉大业出力。

六出祁山,却都无功而返;名成八阵,智慧成就了忠诚;面对困境,毅然递《出师表》,他的坚持与恒心成就了蜀汉。

虽然蜀汉输了,但诸葛亮胜利了,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成语望尘莫及:望尘莫及[wàng chén mò jí],意指只能远望前面车马扬起的尘土,而无法赶得上。比喻远远落在他人之後。语本《庄子·田子方》。[源]《庄子·田子方》颜渊问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尸子》(据《意林·卷一》引)鹿驰走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所以及者,顾也。[典故]“望尘莫及”的意思就是看着前面的人扬起的灰尘自己却无法赶上。这句成语或者是出自於《庄子·田子方》。《庄子·田子方》中有一段孔子和颜渊的故事:有一天颜渊请教孔子:“夫子走的时候,我也跟着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夫子快跑时,我也跟着快跑。可是当夫子奔走速度达到非常快速的时候,我却只能在後面瞪着眼睛直看。”颜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麽,他也跟着做什麽,但是却发现某些地方是无法跟上脚步的。有些时候,孔子不需要说什麽,众人就自然信服;不曾亲近或偏袒,但情意却自然而周到;没有爵位,而百姓却自然的归向。这些在颜渊的心中,一直无法解释是什麽缘故,总觉得孔子像是在前面快速奔跑,自己在後面,却怎麽样也追不上。《庄子》原文的“夫子奔逸绝尘,回瞠若乎後者”,後来也许就演变成“望尘莫及”这句成语,用来比喻远远落在他人之後。

成语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如: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又如: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三国演义读后感_929字

我有许多喜欢的书,有《皮皮鲁》、《神秘岛》、《百问百答》……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它里面有近两百位人物,有阴险狡诈的曹操、有心胸狭窄的周瑜、有武艺高强的赵云、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骁勇善战的吕布……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张角三兄弟领导农民起义造反。刘备、关羽、张飞在这时相遇。三人从此互相照顾、同床共枕,虽然并非亲兄弟,但是似亲兄弟。刘备双耳过肩,双手过膝,他是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他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毅力非凡,尊敬自己的祖国——蜀国;关羽身高2.05米,胡子长达二尺,满脸通红,有一双丹凤眼、一对卧蚕眉,是刘备的结拜二弟。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他跟着刘备打天下;张飞有一对豹子眼,满脸络腮胡,桃园三结义中的小弟,与刘备和关羽一起为国出力。这三个人意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共同谋化恢复汉室,保卫国家的计划。

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却也有团结互助的精神。记得去年暑假,爸爸带我一起去旅游。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却阻止不了大家前进的步伐。我们随当地导游团队一起下车步行至目的地。一位阿姨放慢了脚步,有气无力地说:“我不舒服……”这下大家茫然了!忽然一位伯伯说:“别紧张,让我看看!”大家纷纷让出道来,让伯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阿姨身边!伯伯动作利索地检查起来,接着说道,“是中暑了!”这时边上开炸了,“我有霍香正气水,”“我有人丹,”“我去买冰绿豆汤……”随后,大家把阿姨搀扶到阴凉处,有人擦汗,有人递水,有人揉背……此时此景把我感动了,我扯了扯爸爸的衣角,点点头笑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的团友,竟然如此地热情,没有一句怨言!这个临时团队酷似一个小家,你我相互帮助,相互搀扶,团结友爱。正如桃园三结义他们每个人之间互相友好,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真心相待。

《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真谛。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三国演义》就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多少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大浪中翻滚着,留给后人深思熟虑。

成语意气相投: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如: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又如: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元·宫大用《范张鸡黍》

成语深思熟虑:深思熟虑[shēn sī shóu lǜ],意指“深思”,深远的思考。语出战国楚·屈原〈渔父〉。“熟虑”,考虑周密。语出《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後用“深思熟虑”指仔细而深入地考虑。[源]战国楚·屈原〈渔父〉(据《文选·卷三三·骚下》引)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绦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典故]“深思熟虑”系由“深思”及“熟虑”组合而成。“深思”见於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原任三闾大夫,怀王时遭人毁谤,被放逐於汉北,於是作〈离骚〉以表忠贞之心。後被顷襄王召回,但又遭谗言而流放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渔父〉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游於江河傍,吟诗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个渔父看到他,问道:“你为什麽到这里来呢?”屈原答:“整个世界是那麽污浊,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这里。”渔夫劝他说:“真正的圣人应该是可以顺应大环境的,既然世间混浊,众人皆醉,你不如就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为什麽要『深思高举』,而让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必想得太深远,也不必坚持高尚的行为,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熟虑”之“熟”为仔细、精详的意思,此一词语见於《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穰侯为战国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时以他为相。当时穰侯为扩张秦国领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魏国大夫须贾为使其退兵,前往求见,分析秦、楚、赵、魏等各国间的依存与利益关系,然後说明秦之攻魏绝对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虑之而无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弃攻打魏国。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深思熟虑”,用来说明凡事要仔细而深入地考虑。

读三国演义有感_931字

寒假时,儿子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在儿子的督促下,我又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成语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如:宋·王明清《摭青杂说·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又如: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成语爱民如子: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如:《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又如:一路地方官员馈送礼物,岳爷始终不受……只是吩咐他们学好做官,须要爱民如子,无负朝廷。——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八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_936字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最令我记忆深刻,刘备、张飞、关羽他们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登门拜访,不畏艰辛,最后成功的请到“卧龙”从这个故事,我学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想学做一件事,就不要怕遇到挫折,要三顾茅庐,只要用你的真诚打动对方,就一定能行。还有一个故事:在刘备起兵七十万水陆并进攻吴为关羽报仇时,张飞冲动鞭打两个部将,在晚上两个怀恨在心的部将因一怒之下杀死了酒醉未醒的张飞,一代虎将死于非命。也告诫了我不要鲁莽行事,意气用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又如:这些画里的虾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笔墨变化、写照已经达到了极高境界的缘故。——秦牧《虾趣》

成语风流人物: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如: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