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范文大全1900字

本文包括赤彤丹朱读后感(1866字)、永不凋谢的花—读《安妮日记》有感(1900字)、边城读后感(1937字)、《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1908字)、《小王子》读后感(1891字)等1900字左右的高二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赤彤丹朱读后感_1900字

《赤彤丹朱》是张抗抗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她的父母在近代中国的经历,该作品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她的母亲朱小玲,后半部分则把笔墨留给了父亲张恺之。

朱小玲原名朱慧仙,她出生于1923年的一个夏日清晨,由于家庭的贫困,朱小玲从一出生就被送到洛舍镇上的一户有钱人家,从此,朱小玲开始了她的命运生涯。朱小玲家庭的宽裕以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她有着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并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朱小玲善良纯真的内心深处始终装着一个美梦,她却不知道这个美梦今后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是阳光?还是风雨?

从书名来看,主人公一定会与红色有着难以纠缠的关系。朱小玲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思想的知识女性,她用自己善良的天性不断编织着自由、美好的梦,可惜,朱小玲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她要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注定让朱小玲坎坎坷坷,无可奈何。

在朱小玲的命运里,有三个人是极为重要的,第一个出现的便是裴嫣。与裴嫣在天目山的相识,开启了朱小玲新的人生,如果说朱小玲的善良和浪漫主义梦想是她内心深处的一粒种子,那么裴嫣就是使这粒种子破土发芽的甘露。在仙人跳下朱小玲接受了裴嫣对她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善良的朱小玲以为找到了一把挽救与水深火热里的中国,实现梦想的钥匙。书中这样描述朱小玲这人生重大的转折:“‘仙人跳’是朱小玲生命史上至关重要的一跳。使她很快从先前漫无边际的想象中,迈向抗日救亡的烽火硝烟;使她从浪漫一脚跳向现实,从本真走向理性。”

其实,朱小玲一直未曾褪去她思想里的浪漫主义,或许正因为此,才支撑着她在今后的磨难中一步步走出来。在天目山,朱小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小玲这个名字也开始正式使用,从此朱小玲生命里最重要的色彩便是红色,在她眼里红色代表着希望、理想,还有信仰。

一段新的旅程开始了,然而并不顺利。朱小玲为了完成抗日的愿望参加了朝鲜义勇队,接着义勇队被迫解散,这个时候朱小玲生命里的第二个人,贾起出现了。朱小玲决定随贾起寻找新的抗日组织,途中,贾起对朱小玲的照顾无微不至,她不知道贾起热恋的人竟是自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她拒绝贾起的时候,对被深深伤害的贾起还没来得及解释道歉的时候,贾起与朱小玲同时被捕。在这段被捕的日子里,朱小玲经历了残酷的考验,她与贾起被关在一个监狱不同的牢房,善良的朱小玲带着深深的歉意关注着贾起的处境,他们虽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最后的结果是朱小玲被父母保释出来,贾起被处决。在后来,朱小玲才了解到贾起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可以揣测一下,贾起在被捕后是怎样的经受拷打并怎样的证明朱小玲的清白。这次被捕,是朱小玲第一次被关在黑屋里,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的痛楚,第一次明白了原来实现梦想是用血作代价。贾起的死使得朱小玲进入了低迷期,她的天空从此灰蒙蒙的,我们希望她生命里的第三人快些出现吧。

一段时间之后,朱小玲生命里的第三个人终于出现了,这个人将是陪伴她一生的人。张恺之的出现让朱小玲的天空重新焕发光彩,上天终于仁慈的给予朱小玲希望,还有爱情。朱小玲与张恺之相依为命,一起开始新的旅程,继续奔走在挽救中国的第一线。1950年,她们的大女儿出生了,夫妇俩人用抗日与抗美援朝中的两个抗字,给女儿起名叫张抗抗,这个名字凝聚着他们对祖国的一腔热情。未来总是难以预测,正当他们为中国的解放而欣喜的时候,历史一个转身便又把他们卷入漩涡之中。1951年的镇反运动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开始。在张抗抗九个月的时候,朱小玲再次被带入黑屋,讽刺的是,这次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朱小玲的信仰开始受到考验,她生命里一直热爱的红色越发让人恐惧。最近读到一句话放在这里感觉很合适,“所谓魔鬼,就是上帝转过身去戴上面具,与人睡在一起,并且钻进人的灵魂里”。接着经历过1959年反右倾之后,1966年,“破四旧”又开始了,朱小玲再次失去自由,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展开了。这些坎坷和磨难让朱小玲心目中的红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颇具戏剧性,原来红色是血的颜色。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朱小玲被关押时的片段:“一线微弱的阳光,带着一股报纸和浆糊的气息,从那窄窄的缝隙里,突然涌进来,使她猛地觉得一种刺眼的疼痛。她扑在那亮光处,大口大口拼命地呼吸着外面其实并不新鲜的空气,心里一阵狂喜。”读到此处谁都会内心汹涌,无奈之下只能感概。

朱小玲不过是那段历史洪流中飘摇的一份子,当理想与现实反差,当红色的意义不在单纯,朱小玲的人生注定是带着血泪的!天神们累了,停止争斗,于是人间便出现了和平,唯有希翼,天神们早点休息。

成语水深火热:水深火热[shuǐ shēn huǒ rè],意指处在深水热火中。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语本《孟子·梁惠王下》。[源]《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典故]战国时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燕国边防毫不抵抗,结果大败。这时有人劝齐宣王占领燕国,也有人劝他不要占领。齐宣王觉得吞并燕国是天意,但孟子对他说:“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喜悦快乐,那麽您就吞并它,就像武王伐纣一样。如果您吞并燕国,燕国人民不喜悦快乐,那麽您就不要吞并它,就像文王时,因为纣还有贤臣,所以文王不伐纣一样。今天以万乘大国去征伐另外一个万乘大国,对方人民所以捧着食物、饮水前来迎接,必定是渴盼来军能解救他们於水深火热中。假如来军不但不能解救他们,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们逃都来不及了,怎麽还会来欢迎来军去占领他们的国家?”後来“水深火热”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比喻处境非常艰困、痛苦。

成语无可奈何: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意指毫无办法、没有办法可想。语出《战国策·燕策三》。[源]《战国策·燕策三》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屍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温舒》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乃使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饮食,坐连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典故]“无可奈何”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盛,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东北方的弱小国家,最初,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在秦国,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国後,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同时也为了报仇,便经人介绍认识了荆轲,请他作刺客,到秦国刺杀秦王。由於荆轲迟迟不出发,太子丹便催他赶快上路,荆轲说:“就算我到了秦国,秦王也不会见我啊!除非我能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也许就有机会见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领,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王悬赏千金要他的脑袋。太子丹听了说:“樊将军是来投靠我的,我怎能为了自己而杀了他?请你再想别的方法。”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告诉他这个想法。樊於期听了後,马上拔出利剑当场自杀。太子丹听说这件事,赶去阻止却已经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体上痛哭失声。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有将樊於期的头放在盒子里封起来,交给荆轲,让他带去秦国求见秦王。後来“无可奈何”就用来指毫无办法或没办法可想的意思。

永不凋谢的花—读《安妮日记》有感_1900字

“Icouldseethesunshineandtheskywithoutcloud,IwillneverbeunhappywhenIamliving!”——“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这是整本书中,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一句话。这个和我们一般大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就因为生在那个年代,而过着为了逃避迫害躲藏在密室里的隐蔽生活。难道这都是命运吗?那个也不过15岁的少女,眼里尽是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的绝望。看似稍有倦意的眼里,却依旧清澈纯净。虽然她遭遇不幸,但她依然是个被上帝宠爱的孩子。安妮依然保留着少女原有的天真想法,那种对世界的乐观。或许,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只要能活着,只要能见到阳光、天空,就是一种幸福”,实在是有点荒谬,我们要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从来不觉得以前的人就这么一个一个的死去很可怜,只是觉得很悲哀罢了,我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我也不觉得现在的我们有多么的幸福,每当大人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时,都会被我用一句“这只不过是时代在进步”而草草带过。——这时,我还没有认真去读过这本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安妮日记》。如果不是因为去读过、不是因为去查过资料,我根本不认为这些话,是出自一个还不到16岁就已经离开人世的少女。她的话中透露出的是对这种生活的绝望,平淡却又真实的话语,展露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惨。我知道,我永远也无法体会那种惨痛以及凄凉。

日记本,随处可见。我曾经因为觉得好玩而下定决心开始写日记,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生活平淡如水,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往往复复,还是因为安妮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使她不得不把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记录下来。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但我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被认为是出卖耶稣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尊,当你的自尊、你整个家族的自尊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时,那种愤怒、那种不甘,那种拼了命都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的情绪,从安妮的日记中就能感受到,但我却迟迟不能完全体会。这种痛,没有经历过,又有谁会知道,会去关心?

当一名记者——这是安妮一生的志向。但这个志向,对当时的安妮来说,却是如密室外的天空一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安妮没有放弃,攥着手中的笔,写下她用双眼看到、双耳听到的一点一滴。在二战期间,她乐观,她坚强,她执着。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选择放弃?哪怕只是碰到了字数多一点的题目,都曾头痛过的我,有什么理由避开“羞愧”之词。《中国达人秀》中的那个缺失了双臂的男孩,用双脚弹着钢琴,演绎着一场绮丽的华尔兹的男孩,曾经说过:“我人生中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就精彩地活着!”我的生活,我的人生至少在现在可以说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坎坷的。

所有人都在努力,安妮在努力,那个断臂的男孩也在努力。我们四肢健全,生活在和谐的时代,受到父母近乎于百分之百的宠爱,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还没开始,就先放弃,轻而易举的被困难击败,遇到一丁点儿的不顺,就选择自怨自艾?

我们不能这样做,更没有权利这样做!虽然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会失败!

愿望、理想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实现,但安妮,这个正处于花季的少女,已经无法实现做一名记者和作家这个愿望了。虽然其中有对母亲的不满,但安妮依旧选择了竭尽全力。安妮不屈不挠,顽强的与困境作斗争,最后却被人出卖。唯一逃脱的奥图·弗兰克——安妮的父亲,传扬着女儿的日记,并编纂成书。

安妮说:“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安妮没办法逃离这种生活,因为身为被西欧仇视的犹太人,所以被迫接受着不平等待遇。

安妮说:“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安妮的日记被世人传颂,通过日记,了解到了纳粹的恐怖,安妮以不一般的方式仍然活着。

安妮说:“我们不能够只是荷兰人或英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我们应当在此之外还永远是犹太人,而我们也愿意以这样的身份存在。”安妮以她的尊严,为后人留下了一种身为犹太人的不屈不挠而又乐观坚强的精神。

安妮,记录下她生活的一点一滴,听起来像梦魇,但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或许该说这本日记,是陪伴着安妮成长的一件不会消逝的物品,亦是一本让读者在看了后,会突然觉得“长大了”的日记。

成语轻而易举: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意指重量轻而容易举起。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语出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源]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於是谋度其能举之者,则惟仲山甫而已,是以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盖爱之也,秉彝好德之性也,而不能助者,能举与否,在彼而已,固无待於人之助,而亦非人之所能助也。至於王职有阙失,亦惟仲山甫独能补之。盖惟大人然後能格君心之非,未有不能自举其德,而能补君之阙者也。[典故]“轻而易举”意谓重量很轻,可以非常容易地举起来。其实早在汉代王充《论衡·状留》中即有“枯而轻者易举”这样的句子,但“轻而易举”一语则要到宋代,方见於大儒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烝民〉一诗据载为尹吉甫所作,内容为称扬仲山甫的美德。仲山甫是西周宣王时的大臣,德行很高,〈烝民〉诗中描述他“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刚正不阿,行事极有原则,软硬都不吃,只以正道为依规,不会去欺悔弱势,也不会畏惧强权。诗中接着又说:“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輶”是轻的意思,“鲜”则是少的意思,朱子解释此段诗义说:“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於是谋度其能举之者,则惟仲山甫而已。”意思是:人们多以为行有德之事是很容易的,但却很少有人真的能身体力行。我想了想,恐怕真只有仲山甫确实做到吧!朱熹话中的“轻而易举”,即用来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

成语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船户》:“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又如: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鲁迅《故事新编·铸剑》

边城读后感_1900字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与众不同。即便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可以因为河上的一个口哨,而嘎然而止。文中处处不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从中透露出沈先生对此的喜爱。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爷爷的重义轻利。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故乡的风情,有时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来来去去没个停,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当地风情。当然,我并没有说谁的错,我是说,碾坊陪嫁,之类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团总家,即便不是以金钱在思维,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钱,并且毫不掩饰,这与边城风情,就本质的不同。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嫁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出走,则如鲁迅言,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以上象征,是他人观点,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来。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吗?或许,得到了拯救,或许,只留下了残迹而已。或许,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只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许,为先生写点悼念的话,只能写三个字。——美永存

成语排山倒海:排山倒海[pái shān dǎo hǎi],意指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语本袁山松《後汉书》。[源]袁山松《後汉书》(据《太平御览·卷九二·皇王部·孝献皇帝》引)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嶮岨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於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呼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魏书·卷五四·高闾列传》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骑数十万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班师之日,兵不戍一郡,土不辟一廛。夫岂无人,以大镇未平,不可守小故也。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虽翦枝竭流,终不可绝矣。[典故]“排山倒海”原作“回山倒海”。袁山松,东晋陈郡阳夏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在他写的《後汉书》中,有一段记载东汉最後一位皇帝献帝的事蹟。献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於董卓,後曹操以援救汉室之名讨伐董卓。接着曹操迎接献帝至许昌,从此曹操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得势後,渐次削弱诸雄的权力,手握国家大权,他架空献帝,势力日渐强大,以“回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权移转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认为,曹操以仿效尧、舜禅让的美名,逼献帝授权,实为窃国,与盗贼无异,毫无仁义可言。後来“排山倒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力量巨大,气势壮阔。

成语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又如:我想他两家也就算门当户对了,一说去,自然成的;谁知他这会子来了,说不中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_1900字

这几日开始精读《耶路撒冷三千年》,陆续读完了前言、序幕、后记与译者后记,对该书有了大致完整的了解。应该说,这本书首先是其较为雄壮的规模与质感吸引了我,再是阅读的本能与征服感袭来,然后便是个人对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本能兴趣。一开始,我便觉得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应该是KENDLE版,不懂的名词及名字可直接点击通过WIFI直观查询,于是,便下载了几乎能够找到的各种电子版,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电子阅读,仍旧怀念最初与纸质书相遇的那种久违的惊艳感,便于当当入了纸质书。其实,从任何角度而言,喜欢一本书,任何理由都显得无力而苍白,那只是一种缘份。

一开始,我始终处于乱翻一气的状态,看中的是此书我最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直到无意翻到参考后记前的的附录中的家族与历史索引图,方才意识到此书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从头至尾认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线条与脉络理清楚,进而把个人脑海里零碎的西方宗教知识点串连起来。我主观的认为,如果能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看完看透,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主干与精神内核基本能够把握。甚至我认为,只要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书友,一般很难绕开这本书。

本书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又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更是耶路撒冷旧城外第一座犹太住宅区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的曾孙,从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绕着耶路撒冷转来转去,因为家族的关系,“耶路撒冷便是我的家训”。他感到他的一生都在为书写这本书作准备,心中一直存在天国的和尘世两个耶路撒冷,因而,他对这城市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同。

通过散读,虽然他获奖无数,但我并不关心这个,而最喜欢他是个会讲故事的高手,每一段都是准确的故事,又似在轻松地写短篇小说,区别只是他的尺度必须客观真实而有章可循。正如他所言,他没有兴趣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他最大有兴趣便是遍集奇闻轶事,详加考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把公认的观点和考据完美结合,以生动、直接而浅白的笔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直观展现每个时间段的耶路撒冷的真相与切片,把很高冷的耶路撒冷文化与宗教背景表达得更完美,让我们得以于脑海中渐呈耶路撒冷的家族以及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正如媒体对他的评价:他能将庞大的历史书籍写成极为好看的惊悚作品。

西蒙说,我何德何能,竟敢解构人类有史以来堪称最伟大的故事?我认为,他写作此书的动力,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在计数不清的展现耶路撒冷的书中,很少找到一本能够直接而客观地叙说他心中的完美之城历史的书。因为以往我们所知的大卫、耶稣、十字军、阿以冲突这四个时代,以及出埃及记、耶稣被钉十字架等熟谙的宗教故事,大多只是通过电影与小说获取,其间不乏诗意的描述与个人的情感萦绕其间,那只是文艺作品而已。于是,他怀着追寻真相之初心,以冷静而客观的语言将事关耶路撒冷的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直接呈现给我们。天赋的使命,便会显得伟大。他也坦陈,他的写作方法不可能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毕竟他写的是圣城耶路撒冷,为此,他广泛阅读古代与现代的一手文献,同专家、教授、考古学家、家族人物和政治家进行私人探讨并无数次拜访耶路撒冷、圣迹和考古发掘现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作的结果,甚至,他有幸发现一些新的线索,但极有兴趣地去研究,并尽情享受在耶路撒冷的美好时光,尽兴阅读各位大家的精美作品,更是与所有派别的耶路撒冷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亚美尼亚人、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成为了好朋友。

经历,永远比文字更宝贵,也让他更懂得谦卑。

前言写得文采飞扬,舒展而漂亮。西蒙确实以纵横的诗意抒写了耶路撒冷存在的终极意义,一些文字我得乖乖记录下来,因为他们总结得实在都太美好了: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实意味着这座城市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圣经》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当《圣经》成了世界性书籍,也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之都,每个伟大的国王都成了大卫,每个特别的民族都成了新以色列人,每种高贵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属于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这是这座城市的悲剧,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梦想者,从古至今每一个到过耶路撒冷的人,一个兴旺过,萎缩过,被重建、被摧毁过许多次的,不断变化的城市,但由于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财富,所以只有他们心中的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

成语老老实实:指为人诚实、本份。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9回:“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又如:从这个上面规定我们的方针,不是一般地反对游击主义,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红军的游击性。——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从头至尾: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如: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今来所问,皆是不会仔细看书,又不曾从头到尾看,只是中间接起一句一字来备礼发问。”又如:象一个人受了一辈子的冤屈,如今遇到一个亲人,他得从头至尾倾吐出来。——巴金《火》第二部第十节

《小王子》读后感_1900字

从小便被周遭的大人们认为我是个早熟的孩子:不吵闹,不缠人,只静静地在屋子的一角缩着看书,有好奇者过来问上几句,也居然答得头头是道。“一个内向的小大人。”工作忙碌的父母和年龄差距太大的姐姐,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熟悉,但很遥远。小小的心灵,自顾自地在强说愁的寂寞里浸润,暗暗盘算着十八岁时背着行囊去流浪的梦想。于是在学校、家庭这个回路里循环往复着,成长着。话语,渐渐多了些,朋友,渐渐聚了些,可还是觉得孤独。“她不就是爱装幼稚吗?”无意中亲耳听见最信任的人这样的误解我,只觉得“朋友”二字充满虚伪。于是回到沉默。有话直说和坦诚相见过于不合时宜,还是让它们蒙尘的好。流浪,在这个行色匆匆的城市里,每天犹如工蚁一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是流浪。于是在有机会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我如愿以偿地和孩子们做了伴。他们是最直观最坦率的,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打碎了变形金刚而号啕大哭,也可以为得到一颗大白兔而破涕为笑。我喜欢和他们相处。身染疾病的孩子很可怜,工作衣兜里的几颗糖果,书店里看来的童话,能让他们笑着接受治疗。我的心情因此阳光灿烂。在内心里,我想,我还是个拒绝长大的人吧。也有夜雨淅沥的孤寂时刻,拿起电话筒,却拨不出一个号码,直到那一声长音终于变成不耐烦的嘟嘟嘟。有时想想,自己不过是想听听熟悉的声音而已,可谁在脱下面具后不是疲惫得不愿开口敷衍?还是点着小火炉,和书们聊天吧。记得当我随手拿起这有着橙黄色封面的小书,便被上面写的“世界上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弄得很反感。阅读量跟点击率一样,并不能完全说明作品的优劣。哗众取宠的广告人。玫瑰说,她是这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是啊,当小王子为她盖上玻璃罩,为她浇水,为她赶走毛毛虫的时候,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唯一的。一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没有不断的浇灌和呵护,没有时间的投注,没有责任的承担,不可能健康成长。狐狸说,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罗嗦的父母对儿女是无限的关怀,严厉的上级给下属的是难得的鞭策,逆耳的批评也许不尽属实,可是反省自身也十分必要。我们的眼睛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愿心灵之泉永不干涸!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沙漠的某处隐藏着一口井。饥渴交迫的人,终于在沙漠里找到了水井,生锈的轱辘发出的声音就象叮咚的泉水声一样悦耳,由于有了井,沙漠的美丽光芒才更神秘,更震撼人心。每个人读《小王子》,都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思想素质而得到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失去童心的成人是不喜欢,也看不懂《小王子》的,里面能让他们微微刺痛的部分,已经被迫不及待地跳过了。他们从来不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遗憾,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生活的本质。可是,愿意擦亮心灵的人们啊,当你在满天繁星的夜晚,仰望天空,你会知道,小王子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微笑着。那么,所有的星星都会朝着你微笑呢。可是,它为什么会被人和《圣经》放在一起比较呢?我自愿地成为了被黑猫抓到的老鼠之一。这举动让我后来无比庆幸。《小王子》是一本童话式的寓言故事书。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曾被翻译成过百种文字,拥有众多的读者群,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后,也大受欢迎。它的作者,法国飞行员圣艾修伯里,在20世纪末,和小王子一起,成为50法郎的封面。我之所以讲了这么多无聊的信息,无非是想迎合某些成人或者已经有成人特质的人,他们总是注重一个人的声望多于注重人的本身。无论如何,《小王子》值得关注。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写的是一位飞行员,因机械故障在沙漠里迫降,和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相遇、相知、分别的故事。叙述的方式也很平淡,没有迂回起伏,没有绚丽辞藻,就象是个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坐在你身边,缓缓地给你讲他的经历一样。总认为,好的作品,是让人很放松地阅读以后,能有静静思考的余地的。《小王子》让我百读不厌。快乐时,悲伤时,苦闷时,迷惘时……小王子总是温柔地抚慰着我的心灵,让我平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国王自以为统治全宇宙,可并不能满足小王子看落日的愿望,他常常宣判星球上唯一的老鼠死刑,但又不得不赦免它;爱慕虚荣的人不断地脱下高帽子又戴上,以为别人都在瞻仰着他;酒鬼忧郁地灌醉自己,为的是忘却喝酒的羞耻;惟利是图的商人不停地数着五亿一百六十二万颗星星,以为这就是他发现的财富;灯夫忙于按照规定点燃和熄灭路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息;地理学家坐在办公桌后,等待别人告诉他哪里有城镇河流高山大海。武断、自大、无耻、贪婪、墨守陈规、守株待兔……这些陋习,就象猴面包树的苗子一样,如果不及时除去,将会使我们心灵的星球日渐荒芜。

成语迫不及待: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意指情况急迫,不能再等。语或出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源] 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许李惟岳之嗣位而乱起。延及数年,身几危,国几亡,天下鼎沸,是岂可谓德宗之宜听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据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许之,则又兵连祸结而不解。论者至此,而议已穷,谓不先其本,而急图其末是已。顾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徒追咎於既往,而无以应仓卒,是亦尘羹土饭之言耳。[典故]“迫不及待”是指情况相当紧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读通监论》。《读通监论》是王夫之读了《资治通监》这本书所写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里是抒发对唐德宗这段历史的感想。《资治通监》里记载,唐朝由於在各处边境设立节度使,让他们领兵镇边,导致各节度使独揽区域里的军政大权,雄霸一方,与中央对抗,至中叶以後渐成祸患。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过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父亲的职位。因德宗想削弱节度使的势力,便不答应。有大臣向他上谏说:“李惟岳现已掌握父亲的势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会作乱。”德宗听了说:“这些叛贼原来根本没有本钱作乱,都是假我的名号,占我的土地,聚众为害。如果一直照着他们的意思,将来不是会更乱吗?李惟岳是一定会作乱的,任不任命都一样。”仍然坚持不允许。後来李惟岳果真集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虽然不久後,这场乱事就被其他节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节度使叛乱,使得国家好几年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王夫之认为一般人在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德宗这种作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但他却觉得并无不妥。允许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许,只是两句不同的话而已,评论者只归咎德宗之不许,却没办法提应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饭後无稽之谈罢了。王夫之在书中用“迫不及待”形容当时藩镇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不容等待从根本去解决的情形。後来“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情况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则是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後,即便启行。”

成语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如:鲁迅《书信集·致宋崇义》:“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托身子不好,无论如何不肯来了。——茅盾《色盲》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