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读后感8篇400字

本文整理了读《水浒》有感、《水浒传》读后感之智取生辰纲(371字)、水浒传第24回读后感(374字)、读《水浒传之史大华夜走华阴县》有感(376字)、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377字)、水浒传第一章读后感(379字)、中学生水浒传读后感(380字)等400字左右的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水浒传》读后感之智取生辰纲_371字

上周,我买了一本书,叫《水浒传》。我特别爱看其中的“智取生辰纲”,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杨志押着生辰纲,路经黄泥冈时,中了吴用的巧计,丢了生辰纲。

想必大家都知道吴用是谁吧?没错,他就是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在水浒传里,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什么“智取生辰纲”,“吴军师智赚玉麒麟”,“北京城军师巧用兵”……都是他的“杰作”。

看了这个,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的人,也非常聪明,干出许多至今都无法解答的“怪名堂”,比如“八阵图”,“八卦阵”,“雁羽阵”……,是一位出色的阵型“设计师”。

不管是吴用还是诸葛亮,他们都很聪明。但这不是天生的,他们一定都付出了许多时间去读书,学习。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会和他们一样聪明的,爱迪生还说:“天才是一份的天赋,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

加油吧,李帆!

成语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又如:当时有华灵毡士者,大名鼎鼎之学者。——清·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水浒传第24回读后感_374字

闲而无事的我翻开了书桌上的《水浒传》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今天我看的是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这一回讲的是: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随后回到家中,与哥哥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相见。金莲看到武松后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厚脸皮的潘金莲却反咬武松调戏她。之后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哥、嫂子辞行,不料却遭到了嫂嫂的冷骂。只好劝哥哥安分守己。

看到了这里,我真是替武松感到生气:武松本是想回家与哥哥嫂子团圆,可没想到会遭到潘金莲的如此羞辱,唉,说实在的,潘金莲怎么如此的厚脸皮,被武松臭骂后还死缠着武松不放,看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在谈一谈我的想法:大人和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犯了错并不说明我们就是个坏孩子,只要知错就改,还是会受到大家欢迎的。

但是文中的潘金莲呢?却是一个知错不改的人,我想告诉大家,一定不要学习文中的潘金莲。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意指形容兴味浓厚的样子。语或本明·毛以遂〈曲律跋〉。後亦用“津津有味”形容食慾盎然或食物的美味。[源] 明·毛以遂〈曲律跋〉(据明·王骥德《曲律》引)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年,侍先君子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於谭秇(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余间举古传奇若杂剧中瑕瑜处相质,先生辄颐解首肯,谓可与言曲。先生於此道故本夙悟,加以精探逖揽,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其元始,究厥指归,靡不析入三昧。[典故]“津津有味”的“津津”,是形容丰厚、满溢的样子。“津津”是用来形容“精熟之气”满溢的样子。後来,“津津”则又有浓厚的意思。“津津有味”这个成语,较早则见於明代王骥德的著作《曲律》中毛以遂所作的跋。文中提到的王伯良即是王骥德,其字伯良,工於词曲,为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所着《曲律》为古典戏剧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曲律·卷四·杂论下》)由此可见他对戏曲的喜爱,所以毛以遂描述他:“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也就是说他只要一谈到词、曲,绝对是充满兴味,滔滔不竭。後来“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被用来形容创作或欣赏者兴味浓厚的样子。现在使用的语义更为广泛,亦可用来描写食慾盎然的样子,或直接形容食物的美味。

成语安分守己:安分守己[ān fèn shǒu jǐ],意指安於本分,谨守其身。语出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八》。[源]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八》真宗欲幸孔子庙,谓于前一日先往庙中省视馔具,因询其事务,以备明日顾问,其用意政相类也。大抵奸人作事皆然,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躐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典故]“安分”是安於自己的本分,“守己”则是谨守己身,有不作非分之想的意思。典源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八》中,作者认为一般奸人对於君主或上司喜爱的事情,总是积极地去达成,甚至不择手段,他对於这种行为感到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安於本分、谨守己身的君子,淡漠进取又以道义自居,怎麽肯这样取巧投机以追求飞黄腾达?後来“安分守己”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安於本分,谨守己身。

读《水浒传之史大华夜走华阴县》有感_376字

史进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史进住了几日,定要去,朱武等苦留不住。史进带去的庄客都留在山寨;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银两,打拴一个包裹,余者多的尽数寄留在山寨。史进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项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揸五指梅红攒线?膊,青白间道行缠绞脚,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跨一口铜钹磬口雁翎刀,背上包裹,提了朴刀,辞别朱武等三人。众多小喽罗都送下山来,朱武等洒泪而别,自回山寨去了。

史进是一个讲义气的人,只要是朋友有困难,都会帮朋友一把,但是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分好坏,看见弱者就帮助,就要交朋友,致使自己父亲辛辛苦苦才得到的庄园毁于一旦,我觉得,交朋友是好的,但不可盲目的交朋友,送给你一句话:有一个憎恨你的朋友,比遇到一群可恶的强盗要糟糕地多。

成语洒泪而别:流着泪告别。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众人都在江边,安排行枷,取酒食上船饯行,当下众人洒泪而别。”又如: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成语辛辛苦苦:辛辣艰苦。比喻艰难困苦。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我们辛辛苦苦的,里头赚些东西,也是应当的。难得是贼偷的不成?”又如:哪怕是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也好,哪怕是艰苦奋斗的命令主义也好,都在反对之列。——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水浒传第1回读后感_377字

水浒传第1回讲的是当时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当官的没有为老百姓着想,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老百姓望仁宗天子救济万民,可是仁宗天子才刚刚得知今年瘟疫转盛。有一个大臣启奏,只有嗣汉天师可以保民间瘟疫,让洪太尉前去请。洪太尉不到一日就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来接,洪太尉问天师在何处,真人也不知。便第二天一早继续寻找,走了二三里路,突然跳出一只大虫,和洪太尉打了一会儿,洪太尉倒地,大虫也被拖往后山坡,一会洪太尉又收拾了一下,走了一二里路,来了一条大蛇,那蛇张口喷出毒液,喷在洪太尉脸上,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大蛇走了。一会儿又来了个道童骑黄牛,太尉问了许多问题,道童也不回答,只大笑几声就走了,太尉也回去了。太尉给祖师说了一遍,祖师说:“那就是天师”。

看完第一回,我认为堂堂太尉让这样一个胆小怕事,昏庸无能的人来当,甚为可惜!可见大宋当时昏官当道,民不聊生。

成语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又如:在那些年月,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成语胆小怕事: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如: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又如:他一向都是胆小怕事。

《水浒传》读后感作文_378字

读了《水浒传》,一百零八个栩栩如生得英雄好汉形象在我地心目中不断高大起来。

《水浒传》以农民斗争宋江起义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官逼民反得悲壮画卷,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地阶级矛盾。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地政治文化、民情风物等社会景观。并成功地塑造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李逵、武松等,一大批鲜明的梁山好汉形象。是一部气吞山河得英雄传奇故事,具有极高地艺术成就。

读了《水浒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奋不顾身。因为强烈地正义感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地。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地。

在今后地生活中,我要做到是非分明,积极伸张正义。在自己努力做好事地同时,尽力劝阻别人地不良行为,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成语舍生取义:舍生取义[shě shēng qǔ yì],意指“舍生取义”之“舍”,典源作“舍”。“舍”同“舍”。“舍生取义”指为正义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语本《孟子·告子上》。[源]《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典故]“舍生取义”原作“舍生取义”,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话,提到孟子对利、义的辨别,他用“生”来代表私利,用“义”来代表公益。为了让世人了解有时候利、义是不能两存的,所以他用鱼和熊掌来做比喻,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人们喜欢吃的珍馐,但是万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舍鱼而取熊掌了。利和义也是一样,二者往往是相互冲突。这时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驾在私利之上的。生命虽然是私利的极致,但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也是可以舍弃的。对每个人来说,活着当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却超过生命,为了这些事,我们不应苟且偷生。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厌恶的,但是有些事却更叫人厌恶,为了这些事,我们也应挺身除恶。儒家独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把群众利益摆在个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学,所以孟子要人“舍生取义”的道理就不难了解了。成语中“义”字的内涵,可以扩大为仁义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负等。

成语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广西事情一半是官逼民反。正经说起来,三天亦说不完。”又如:“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想望的。——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水浒传第一章读后感_379字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中学生水浒传读后感_380字

近来,我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水浒传》说的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为民除害,打抱不平的故事。书中塑造了鲁达﹑杨志﹑武松﹑李逵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鲁达。

鲁达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和尚。他性情放纵不拘,虽然当了和尚却不守佛门规矩,但他很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一天,他下山去,正好碰见了卖酒的,卖酒的见他是和尚,就不卖给他。鲁达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呢,拎起酒坛子,一下子就把一桶酒喝光了。回去后,被方丈发现了,方丈把他赶下山去。鲁达便去投奔东京的相国寺。到了相国寺,他成了管理菜园的监工。可小偷经常光顾菜园,鲁达便把他们打得狗血淋头。有一个叫张三的小偷想出了个坏点子。他把鲁达骗到粪坑,想乘机抱住鲁达的脚把他掀进去。没想到鲁达却一脚把他踢进了粪坑了。

除了喜欢鲁达的豁达以外,我还欣赏林冲的智﹑杨志的忠﹑武松的勇。我以后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要服务于人民。

成语狗血淋头: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三回:“马知府道:‘必然是个妖人!’教去取些法物来。牢子、节级将李逵捆翻,驱下厅前草地里,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又如:在联合国会议上,在板门店谈判中,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句踊也无法回。——谢常见哉《放毒犯》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意指栩栩,生动可喜的样子。语本《庄子·齐物论》。後用“栩栩如生”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典故]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庄子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齐物论〉中,庄子说他曾经作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自快得意地四处飞舞,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清醒过来,庄子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而不是蝴蝶。因为梦中蝴蝶是如此地“栩栩如生”,所以庄子感到好奇,到底是庄周作梦化为蝴蝶,或是蝴蝶作梦化为庄周?後来“栩栩如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

水浒传读后感_386字

文/陈曦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历史小说,作者以农民起义为材,塑造了有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是一部封建时代腐败的证据。《水浒传》描写了以宋江、吴用为首的三十六为天罡星和七十二位地煞星,奸臣当道,社会腐败杯朝廷逼上梁山,后来被招安后又被奸臣所害,到头来一无,反倒丢了性命。

自古,都把农民起义说成是对抗朝廷,反叛天子,想自立为王,在《水浒传》中事实正的吗?不!被奸臣所害,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宋江一边要躲避官兵的追捕,一边还要等待机会重归朝廷,为民除害。爱国精神人都,只精忠报国的爱国之人。

情,有,但在《水浒传》之中,更多的则是兄弟的友情。李逵救宋江,都此何别人争斗,劫法场,阮家三兄弟,曾发誓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情”字,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了。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书。

成语逼上梁山: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意指《水浒传》中写林冲因遭到诬陷,刺配沧州,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典出《水浒传·第一一回》。後用“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源]《水浒传·第一一回》且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林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沿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沿乡历邑,道店村坊,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捉拿正犯林冲。看看挨捕甚紧,各处村坊讲动了。且说林冲在柴大官人东庄上,听得这话,如坐针毡。……柴进道:“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中间是宛子城,蓼儿洼。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逩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尝寄书缄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夥如何?”林冲道:“若得如此顾盻,最好。深谢主盟。”……朱贵引着林冲,来到聚义厅上。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朱贵、林冲向前声喏了,林冲立在朱贵侧边。朱贵便道:“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姓林名冲,绰号豹子头。因被高太尉陷害,剌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逃走在柴大官人家,好生相敬。因此特写书来,举荐入夥。”林冲怀中取书递上。王伦接来拆开看了,便请林冲来坐第四位交椅。朱贵坐了第五位。[典故]梁山,在山东省寿张、郓城、东平三县境内,相传为落难英雄聚义处。纵观《水浒传》书中所写的众多好汉大都因为受到官府、恶霸的逼迫,不得已而上梁山造反,而典源取的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只因太尉高俅的乾儿子高衙内看上他的妻子,就设计陷害他下狱,使得一个美满家庭破碎。在把他刺配沧州後,又两次派人取他性命,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得上梁山落草为寇。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逼上梁山”,用来比喻被迫走上绝路,而做出自己不想做或不应做的事。

成语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又如: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鲁迅《彷徨·祝福》

相关文章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