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6篇600字

本文包含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576字)、读论语有感(576字)、论语一则读后感(582字)等600字左右的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论语》读后感_576字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成语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如: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成语半部论语: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如: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又如: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读论语有感_576字

文/黄旭琦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又如: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装没有听见。——叶圣陶《四三集·得失》

学《论语》有感_576字

文/刘少波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成语所作所为:指人所做的事。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又如:二弟从前所作所为,我岂不知,只是我做哥哥的,焉能认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成语诸如此类:诸:众多;此:这,这样。象这类的各种事物。如:《晋书·刘颂传》:“诸如此类 ,亦不得已已。”又如:书法、绘画、吟诗,诸如此类,他无一不会。

读《论语》有感_579字

文/付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古代巨著,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

《为政》篇里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说的是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百姓恭敬忠诚而且相互勉励,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了;你孝顺父母,爱护幼小,老百姓就会对你忠诚了;荐举有德行的人来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而上进了。”在生活中家长怎样做,孩子就会跟着怎样做;老师怎么做,学生就会跟着怎样做;领导怎么做,下属就会跟着怎样做。所以家长、老师、领导应该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孩子、学生、下属才会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一个好的作用。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成语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的。如: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又如: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

成语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如: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论语一则读后感_582字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我读了他的《论语》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孔子诲人不倦、才高八斗的智慧。

这本书的道理非常的多,每一个都让你受益匪浅。比如“子钩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句话教育我们对小生灵要有仁爱之心。“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告诉我们在任何条件时间下都不能违背仁德。而“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让我们知道了只有顾及眼前,又考虑长远,才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无止境,要再想再踏上一个台阶,不知要花多少的心血,踏上台阶后,还要为巩固付出代价,否则就会复失,在生活中的我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次课外比赛中我考了个不错的成绩,我自以为考得好,回家后样样吹牛,从那以后,我每天骄傲自满,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学习总是不够热情,终于在一次比赛中我失利了,让我非常难过。一旁的妈妈对我说:“缘缘,现在知道了吧,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你应该每天积累,每天学习,让自己能上更高的台阶,而不是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开始自以为是了。”我心里非常的惭愧,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对于学习应该目标远大,好学的人是永不满足的,好学的人应该花更多的心血在其中。

《论语》这本书内容丰富,犹如一座复合性富矿,让你时有意外收获,惊喜不已。我们也要慢慢体会,吸取精髓,真正实践起来。

成语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如: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既登宥密,颇骄傲自满。”又如:你得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巴金《短简·病》

成语才高八斗: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意指比喻才学极高。语本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源]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典故]“才高八斗”原作“八斗之才”。谢灵运是晋宋间的诗人,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後世又称为谢康乐。谢氏是东晋以来的名门高第,谢灵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学甚佳,自幼就受到赏识,长大後极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後来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对於谢氏,刘宋虽仍采取拉拢的态度,实际上则渐渐地削弱谢氏的特权地位。谢灵运在政治上失意後,转而寄情於老庄思想与山水景物之间。当时流行玄学思想,文学作品也以玄言诗为主,但受限於体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诗被人评为平淡枯躁,即使点缀了几句山水诗句,也难以改变其呆板的本质。直到谢灵运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才为南朝诗坛开展新的气象。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成於永嘉太守任内,其语言富丽精工,清新自然,为後来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的出现,开了先河。谢灵运表面上寄情山水老庄,实际上却是一种对於现实不满的逃避,也由於他的才华出众,却不得志於当时,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态度便是恃才傲物。他曾说:“如果把天下文才的总合当做一石,那麽曹子建一个人能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无人能及,实际上则是暗讽世人所有的才学加起来,还不如自己一人。也由於谢灵运的这种态度,让他更不见容於权臣之间,几经贬谪,後来被杀於广州,年仅四十九岁。後来“才高八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某人才学极高。

我读《论语》_583字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木排R幻恰堵塾铩犯嫠呶乙鲆桓鲇欣硐胗兄腔郏谐闲诺娜耍桓鍪睾愕模谛闹页系娜耍庋拍馨舶残男模锰谜男凶哂谌耸兰洌?

成语堂堂正正:堂堂正正[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意指堂堂,壮盛;正正,严整。“堂堂正正”指军阵强大整齐。语本《孙子·军争》。後用“堂堂正正”形容光明正大。[源]《孙子·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典故]《孙子》一书为春秋孙武所撰,为古代兵书之一,内容分析战争形势,探讨军事作战策略、方式,为历代兵书之祖。〈军争〉一篇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几个角度谈作战方法:所谓“治气”,指选择时机,在敌军期待归返,最为松懈时发动攻击;所谓“治心”,指在敌方军心涣散、不安时发动攻击;所谓“治力”,指避免长途远征,休养生息以迎战疲惫不堪的敌军;所谓“治变”,则指当敌军军容整齐壮盛时,应避其锋芒。其中对於“治变”一项,孙文原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处“陈”同“阵”,是阵容的意思。“正正之旗”、“堂堂之陈”就是用来形容严整壮盛的军容。後来“堂堂正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如宋·陈亮〈酌古论四·李靖〉:“其阵堂堂,其旗正正,此非正兵不能然也。”也是用来形容军容之壮盛。但除此之外,还见有另外的引申义,如清末刘鹗撰着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就如那妒妇破坏人家,他却也有一番堂堂正正的道理说出来。”其中“堂堂正正”则是用来形容光明正大,此亦为现今使用的语义。

成语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如: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3章:“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