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8篇400字

本文包含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读后感(417字)、三国演义章回读后感(421字)、三国演义读后感(424字)等4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8篇,供您参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_417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是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发生的事件。主要人物有: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这些都是三国演义里不同寻常的英雄人物,但使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这三位:关羽、诸葛亮和刘备。

先说刘备,他以卖草鞋出生,是汉室王朝的皇叔,他广交天下好汉,因此遇见了关羽和张飞,三个人情投意合结为异姓兄弟。

再说诸葛亮,诸葛亮是风水先生司马徽、徐庶推介给刘备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空城计、草船借箭等都是诸葛亮的妙计。

关羽是个很重义气的人,在下邳城失守的时候在土山上跟曹操说了三个条件,如果同意就投曹操,最后一个条件就是只要知道大哥刘备的消息就走人。等关羽投降之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赏赐金银和美女都没有打动关羽。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要对别人尊重一点,别人才会尊重你,真正信服你。因为刘备对关羽很尊重,所以即使曹操对他再好,关羽还是忘不了刘备,一定要去找大哥刘备。

成语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又如: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成语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又如:我们相聚既久,情投意合,岂不知远别为悲?——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

读《三国演义》有感_417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场面,最后司马炎和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西晋。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故事中周瑜谋算着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诸葛亮面对这不可能的任务却镇定自若,还信心满满的说:“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之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小船和六百名兵士,命他们用青布把船蒙住,两边再扎上草人。在四更时分,大雾漫天之际,诸葛亮命令草船向曹营驶去,假装击鼓攻击,上当了的曹兵一时间万箭齐发,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草人和布幔。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借”到了十几万支箭,超额完成了任务。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是个运筹帷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能巧用天时地利巧妙地“借”到箭。我们要学习他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并用清醒的头脑和卓越的智慧从容地应对难题,所以我们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把知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这样才能像诸葛亮一样处事不惊,应变自如!

成语军令状: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又如:我立一张军令状在你这里。——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成语神机妙算:神机妙算[shén jī miào suàn],意指机,机谋。算,算计。“神机妙算”指神奇的谋略,巧妙的算计。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语本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源]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据《全唐诗·卷九四·刘知几》引)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典故]“神机妙算”原作“妙算神谋”,出自於唐·刘知几〈仪坤庙乐章〉诗。这是一首郊庙享宴颂诗,歌咏大唐皇帝的天威。诗开头二句:“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妙算”、“神谋”即是指天子高明的算计与谋略,出於军帐与宫廷中,建立这伟大帝国。“妙算”与“神谋”指料事精准、神奇高妙的机谋策略。後来“神机妙算”成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计策高明、预料准确。

三国演义章回读后感_421字

第二十七回读后感:诸葛亮草船借箭,黄公覆献书诈降。

讲的是:周瑜令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否则“斩”,而诸葛亮暗中向鲁肃借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三十名士兵,船两边分布一千来个草人,船顶布满青布。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命军士把船停在离曹军水寨不远的地方,曹操不敢贸然进攻,就命令水陆两军一同放箭。一时间,水陆共一万多名弓弩手,一起放箭,等到雾快散了诸葛亮才返回吴军水寨。回到水寨,周瑜亲自迎接。诸葛亮叫他们搬箭。清点下来,足有十万多支箭。

事后,诸葛亮和周瑜准备用火计来进攻曹军,黄盖和周瑜使用了“苦肉计”。准备利用蔡和,蔡中二人的内应情报禀报曹操,所谓“兵不厌诈”,又让黄盖献书诈降,二合一来蒙骗曹操。

看完这一回,我真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草船借箭这件事,诸葛亮也错点搭上性命,假如曹军那天大胆出击,那诸葛亮就死定了。我也钦佩黄盖的精神,他为了国家,“虽脑干涂地,也亦无怨悔”。

成语苦肉计: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如: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又如:今日痛打黄盖,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曹操,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成语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如:《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又如: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三国演义》有感_423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书中的许多人物,令我影响深刻,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吧!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的人物,如典韦、关兴、诸葛瑾……还让我知道了个个有名的三国名将:关羽、张飞、赵云……,他们个个武艺高强,身怀绝技,而我呢,最看不起的就是刘备之子,刘禅了,当我看刘禅为什么会丢了蜀国,就是因为他身为一国之君,不关心国事,天天吃喝玩乐,昏庸无能,听信奸臣的话,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将他父王刘备的打下来的心血,毁于一旦,这种人可真让我感觉恶心。除了这个,我还知道很多,不过,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又想看的同学,可以去看哦,很好看的!

成语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如:《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又如: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

成语三足鼎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又如:近者流之衰末,三足鼎立。——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

一谈到三国演义,我便想到强大的五虎将,分别是“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为古人担忧。”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那是司马已被诸葛亮用火团团围住,那是我心急如焚,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烧死,真是可惜!不过就在这是天降大雨把火扑灭了,幸好幸好,就是这场大雨才让司马懿捡回一条命呀!

黄忠十分英勇,虽然年龄已老,但是锐气势不可挡的,想起他活着的时候,杀死了多少敌人的大将。还有一次,赵子龙为了救阿斗差点丧命,还好张飞及时赶到,救了赵子龙,张飞倒竖虎须,瞪着睁环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声:谁敢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军腿发软,后来连喊数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给吓得肝胆碎裂,曹军连忙逃跑了,可见张飞身上隐隐有着杀气。

三国里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哟!

成语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又如:李自成心急如焚,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成语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又如: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清史稿·文宗本纪》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在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公园一八四年黄巾军棋艺至二三零年西晋统一了中原。

书中描写了各国的军事、政治、外交等种种争斗,揭开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现了统治者的无能,也反映了老百姓们对战争和分裂的反对。要求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敬佩“诸葛亮”和“赵云”,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在曹操的十万之上的大军中,杀来杀去,来回七趟。无论哪些曹军名将,都无法与他交手,却让赵云KO了!

而诸葛亮呢?姓诸葛名亮,人称“卧龙先生”,时刻手中羽毛扇。那个样子,让人觉得是一个文静性格。更让人佩服的是,她能懂天文地理呢!比现代的仪器还准。听说他是在五丈原去的世,之后,还用自己的木像吓走了敌人,真是“死诸葛吓走了活达”呀!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那时候的争斗,和现在的分班也一样,那时的兵便等于现在的知识。我要对自己说:“我要好好学习。”

成语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又如:他懂得很多天文地理知识。

成语无所不通: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如:《孝经·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又如: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是历史演义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千方百计想谋害诸葛亮,于是逼迫诸葛亮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在第三天夜里,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营驶去,不一会儿,船上已经射满了箭。诸葛亮满载而归。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战斗时的足智多谋: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军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不能果断行事。虽然以前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人们靠智慧和双手战胜了敌人,一双双兵器都是靠人们的手工打造的,说明当时的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着想。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少年来被人们称颂,他的故事让几代人读了又读,如今,已不再是战火硝烟的年代,但他们的智慧、勤劳、民族责任感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成语千方百计:千方百计[qiān fāng bǎi jì],意指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语或出宋·彭龟年〈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源] 宋·彭龟年〈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据《止堂集·卷三》引)迩者群臣抗章,无不切至,而天听穹窿,未见昭格,此固群臣孚诚有所不足,词语有所未明。然臣窃料必有植此疑根于陛下之胸中者,见外庭纷纷有奏疏,将千方百计误陛下之听,使陛下不省群臣之言,未可知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五·论语·泰伯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如今学者却恁地慢了。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捉他,如此犹恐不获。今却只在此安坐熟视他,不管他,如何奈得他何![典故]“千方百计”的“方”和“计”,指的是方法和计谋,“千”和“百”,则都是用来表很多,所以“千方百计”就是用了很多的方法和计谋。此一成语可见於宋代彭龟年的〈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彭龟年,字子寿,清江人。南宋乾道进士,历任焕章阁待制、知江陵府,迁湖北安抚使。諡忠肃。在朝言事,善恶是非,辨析甚严。他的〈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即是劝谏君王应以古代圣君为榜样,当朝中小人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想要蒙蔽圣上的时候,不要轻易听信谗言。他批评朝中奸佞小人“千方百计误陛下之听”,使皇上无法省察群臣的谏言。“千方百计”这句成语可能出於此,就用来形容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

成语深思熟虑:深思熟虑[shēn sī shóu lǜ],意指“深思”,深远的思考。语出战国楚·屈原〈渔父〉。“熟虑”,考虑周密。语出《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後用“深思熟虑”指仔细而深入地考虑。[源]战国楚·屈原〈渔父〉(据《文选·卷三三·骚下》引)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绦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典故]“深思熟虑”系由“深思”及“熟虑”组合而成。“深思”见於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原任三闾大夫,怀王时遭人毁谤,被放逐於汉北,於是作〈离骚〉以表忠贞之心。後被顷襄王召回,但又遭谗言而流放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渔父〉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游於江河傍,吟诗唱歌,神色十分憔悴,一个渔父看到他,问道:“你为什麽到这里来呢?”屈原答:“整个世界是那麽污浊,所有人都迷迷糊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到这里。”渔夫劝他说:“真正的圣人应该是可以顺应大环境的,既然世间混浊,众人皆醉,你不如就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为什麽要『深思高举』,而让自己流放到此地?”意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必想得太深远,也不必坚持高尚的行为,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熟虑”之“熟”为仔细、精详的意思,此一词语见於《史记·卷七二·穰侯列传》。穰侯为战国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时以他为相。当时穰侯为扩张秦国领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围魏都大梁。魏国大夫须贾为使其退兵,前往求见,分析秦、楚、赵、魏等各国间的依存与利益关系,然後说明秦之攻魏绝对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虑之而无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弃攻打魏国。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深思熟虑”,用来说明凡事要仔细而深入地考虑。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5字

明代大学者了杨升庵有一首词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在三国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乱象。战尘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豪杰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旗号,抢占地盘,称王称霸。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故事虽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

说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着承诺,一直没有称帝。说刘备是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可他却第一个自立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

当我们试图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三国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以至于大跌眼镜。也许,要读懂《三国演义》,还真的需要从杨升庵的那首词开始……

成语真真假假:指真假难辨。如: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又如:报纸上真真假假的娱乐新闻实在不值得一读。

成语引人入胜:引人入胜[yǐn rén rù shèng],意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语出晋·郭澄之《郭子》。[源]晋·郭澄之《郭子》(据《北堂书钞·卷一四八·酒食部》引)王佛大叹曰:“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酒自引人入胜地耳。” 另可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典故]魏晋时代是政治上的黑暗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黑暗,各方豪强据地相争,社会遭到严重的摧残。到了三国魏正始年间,司马氏与曹魏的争权,再度形成一个恐怖的政治局面,士族名士无可避免的陷入这场斗争当中。身处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每个人都有死生无常、祸福难测的无力感,导致了一种消极遁世的生命态度,於是纵情於酒池,用酩酊大醉换取短暂的逃避。王佛大,即王忱,亦为东晋名士之一。据《晋书·卷七五·王湛列传》中所载,王忱在二十岁左右名声就已经很大,他的舅舅范宁曾称赞他说:“风流隽望,真後来之秀。”他亦自负不凡,恃气傲物,性格放任旷达而不拘小节。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体认到乱世中的无奈,所以与当时其他许多名士一样,也是极好饮酒,常常一连醉个数月,有时还会光着身子在街上游荡。晋·郭澄之《郭子》记王忱言:“三日不饮酒,觉行神不复和亲也。”也就是说,若有三天没喝酒,就觉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须藉着酒才能把自己引领到一种玄妙的境地,喝得烂醉时反而能得到物我两忘的解放,才能忘却所有的不满,抛掉形骸的束缚,真正任心性所为而放纵不羁,故又云:“酒自引人入胜地耳。”後来“引人入胜”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引领人进入美丽玄妙的境地……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