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6篇1000字

本文含读《水浒传》有感、《水浒传》读后感(994字)、水浒传读后感(996字)、水浒传每六回读后感(1018字)、读水浒传有感(1021字)等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阅。

《水浒传》读后感_994字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大家应该都耳闻目睹吧!是作者施耐庵根据历史故事写出来的长篇小说,暑假里我通读了这本书,令人荡气回肠,耐人回味。小说讲诉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因官逼民反,相聚梁山泊,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劫富济贫,屡败官军,除暴安良,深得老百姓的支持与爱戴。后受朝廷招安,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最终全部就义的悲惨结局。刚开始我很反感读《水浒传》,因为人物多,故事情节也多,加上我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小说。于是我逼着自己慢慢看完第一章,竟深深地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吸引住了。我欲罢不能地看完整本书,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好汉有“托塔天王”晁盖、“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等等。不过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了。那天,鲁智深约史进和李忠到酒楼喝酒。正喝得高兴,却听见隔壁有人在小声啼哭,脾气暴躁的他就叫酒保把哭的人叫来。原来,哭的女子姓金,她被郑屠强骗后抛弃,还让她还三千贯钱,那女子没钱,只好在酒馆卖唱。可这些天,酒馆里客人少,无法还钱,因此和父亲在房里哭。鲁智深听了金氏父女的遭遇后很同情她们,嫉恶如仇的他立马要替金氏父女报仇。第二天天刚亮,鲁智深就大踏步地赶到父女俩住的小店,给了那父女俩盘缠并打跑了监视父女俩的店小二,害怕店小二中途阻拦或是给郑屠报信,他又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思量父女俩走远了,才回过头去找郑屠算账。他先是戏弄了一番郑屠,弄得郑屠恼羞成怒,扑向鲁提辖。结果鲁提辖竟然分三拳将郑屠打得火冒金星、七窍流血、不省人事。他想:如果死了,须吃官司。就说:“你这厮诈死,洒家慢慢与你理会。”然后收拾东西大踏步而去。从这个故事我可以看出镇关西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霸,令人憎恨。而鲁智深却是一个拥有侠义之心,看到金氏父女有难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英雄好汉。再从他在店里坐了2个时辰,生怕店小二去追,更可以看出他不仅好打不平而且胆大心细。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读了这本书,更让我知道:我们要做一个正直、正义、善良,有侠肝义胆的人。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已经不像《水浒传》中描写的社会那样黑暗了,但是也会有暴力事件发生,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或是通过法律解决,决不能打打杀杀。遇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事或人,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它们。英雄人物的事迹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榜样。

成语不省人事: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如: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又如:大作又说我“大声疾呼”之后,不过几年,青年就只能说外国话。我以为是不省人事之谈。——鲁迅《集外集拾遗·报“奇哉所谓……”》

成语欲罢不能:欲罢不能[yù bà bù néng],意指想要停止却做不到。语出《论语·子罕》。[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典故]孔子的学生颜渊有一次赞美孔子说:“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心钻研他的道理,越觉得深。常常觉得自己已有一点了解了,好像来到了老师的跟前,忽然间却又觉得落後了一大截。虽然老师的道理是如此地高深,不可捉摸,但是老师善於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又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规矩,让我们越学越有心得,想停止都不可能。当我觉得已经用尽所有心力,好像可以独立研究了,但是想再往前迈进,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了。”颜渊是孔门弟子中,最被孔子看重的一位,他所说的“欲罢不能”,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学习渴盼,让自己无法停止。後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泛指想要停止却做不到。

水浒传读后感_996字

武松,《水浒传》里的经典人物,关于他的战役,妇孺皆知。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醉打蒋门神、智救宋江、单臂擒方腊……他的英勇,无人媲美;他的武功,无人攀比;在我眼中,他就是一条重情重义的汉子。

如何这般夸奖,因为在他的大哥宋江受人欺压时,他根本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就算只有一口气,也不放弃,他只知道,如果没有大哥的话,他现在还是个农民,过着平淡的生活,哪像现在如此快活,衣食无忧。

当梁山众兄弟得知自己的宋江哥哥还在牢里受着阶下囚的待遇时,急得坐立不安,武松见大家全都丢了魂儿,便自告奋勇的说愿去法场救出宋江,军师吴用闻后,也赞同他的建议,便为他们出谋划策,绝定在行刑那天,大兵攻进,一举救出大哥。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梁山众兄弟全都寝食难安,平时最爱说话的武松和李逵,如今也一言不发。军师吴用想尽办法,让死气沉沉的梁山恢复往日的活气。其实,他自己心里比任何一人都更担心宋江的安危,只是不让众兄弟丢失信心罢了。

法场开幕,只见宋江正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武松瞧见县官满脸笑容,他刚想直起身子,摘了那县官的乌纱帽,可吴用却一把拉住了武松,说道:“不急不急,待到时机成熟,你再去报仇也不晚。”武松只好屈膝而坐,忍气吞声地看着那县官得意的样子。时间正一点点的流逝,最令人心惊的时刻终于到来,死神化成了一只无形的手,正不停的拽着宋江。吉人自有天相,武松最终还是按捺不住,提起他那大砍刀,一步跨上断头台,首先一刀砍死了刽子手,只见那头滚了三尺远,吓得旁人都鸦雀无声,特别是那县官,刚刚还有说有笑,十分快活,此时却被武松这般举动吓坏了,直叫官兵围住他,自己却一溜烟儿地跑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似一头猛虎,咆哮着冲向那些官兵,趁这时候,梁山众兄弟全都现了身,群众大声喊叫,躲进了各自家中,这时他们才敢大闹一番,先怕伤了这儿的老百姓,官兵见这情形,自知已不可能获胜,正想丢下自己手中兵器逃掉时,武松又大吼一声,震得那些官兵肝胆碎裂,翻身跪下求饶,武松看他们如此对待宋江哥哥,也饶不得,便一刀砍死了他们的头领,把剩下的人全都放了。那些人全都使尽平生气力,跑下了这个令人恐慌的刑场,消失在了人海中。武松的气还未消,一想起自己的哥哥在牢中受了如此痛苦不堪的待遇,心里过意不去,又一刀砍断了断头台、审判台,这才解了心中的怒气。

我眼里的武松不仅是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人,还是豪放、勇敢、机智、倔强的汉子!

成语鸦雀无声:鸦雀无声[yā què wú shēng],意指形容非常寂静。语或本宋·苏轼〈绝句〉诗三首之三。[源] 宋·苏轼〈绝句〉诗三首之三(据《苏东坡全集·续集·卷二》引)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乃知身不在人间。另可参考:宋·秦观〈四绝〉其三(据《淮海集·卷一一·绝句》引)[典故]鸦和雀都是叫声相当吵杂的鸟儿,当鸦雀无声时,那就非常安静了。宋代苏东坡有一首绝句,写到有一天晚上,他在枕上醒来,夜已深沉,即将破晓。大地一片寂静,连喜欢鸣叫的乌鹊也熟睡了。这时,月已西斜,织女星金星显得特别明亮,星光斑斓中,竟有如飘飘欲仙,好像身已不在人间一样。这里苏诗的原文作“乌鹊无声”,“乌鹊”就是乌鸦和喜鹊,所以和“鸦雀无声”意思是一样的,而且乌即乌鸦,鹊和雀音同,也许“鸦雀无声”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形容非常寂静。苏诗另见於秦观的《淮海集》,恐是伪托之作。使用“鸦雀无声”的例子,如《三侠五义·第一一九回》:“这厅上点的明灯蜡烛,照如白昼。虽有多人,一个个鸦雀无声。”

成语死气沉沉: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如:鲁迅《书信集·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又如: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

《水浒传》读后感_1018字

暑假里,我已多次读了由明代的施耐庵着成的《水浒传》。每一次读,都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大门,里面的故事情节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当中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之感。

《水浒传》叙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小人得志,官逼民反,民中不得安生的场景。江湖之大,好汉不计其数,奇人异士也犹如天上的星宿,其中梁山泊的108位英雄好汉,率性直爽,意气风流,最终不堪暴政欺压,揭竿而起。他们梁山结义愈战愈勇的故事。再现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从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英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以荡然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让我懂得了对国家要“忠”,对朋友要“义”,对父母要“孝”,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知恩图报,什么是忠义两全。我对这本书有着深刻的影响,它让我认识了武功高强的林冲,力大无穷的鲁智深,文武双全的卢俊义……这些人物令我眼花缭乱。

《水浒传》这本书里的人物出神入化,十分传神。但令我最敬佩的就是“小李广”花荣了,“平民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传说汉朝的李广是最擅长射箭的人,曾将箭射入石头中。我们从“小李广"这个绰号中就可以猜出,花荣一定是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他“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两鬓长清,细腰宽膀似猿形。他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进寒星。"他的箭术也不是徒有虚名的,而且他行侠仗义,爱憎分明。为了解救宋江大战秦明,并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使人无不敬佩。我对他心服口服,敬佩的五体投地。

梁山泊好汉除暴安良,英勇无畏。《林冲雪夜上梁山》,《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这些故事令我回味无穷,但《武松打虎》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有一次,武松来到景阳冈,听说山上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老虎,经常出来做乱,但是武松艺高人胆大,趁着酒劲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从此威名大震。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从此以后一定要像武松那样豪爽义气,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我爱《水浒传》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喜欢各位英雄好汉豪爽的性格,我被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可是在那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下,《水浒传》又是一首忠义的悲歌,我看着英雄们悲惨的结局,不禁暗自庆幸,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国家中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作文题目:《水浒传》读后感

作者:应县第七小学四(4)班 李世博

推荐老师:贺桂志

成语百发百中:百发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意指每发一箭,都能射中。形容射击技术高超,绝无虚发。语出《战国策·西周策》。後亦用“百发百中”形容技术高妙,能命中目标。或形容料事、用计、施药等相当准确。[源]《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 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 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另可参考:《史记·卷四·周本纪》[典故]据《战国策·西周策》载,苏厉是战国时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即将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就对周王说:“白起曾经打败了韩、魏、赵等国,并且杀害魏国将领,攻占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会面临危险,您应该想办法阻止。”於是建议周王派人前往秦国去对白起说:“以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离柳树一百步的地方射击,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夸赞射得很好。但是有一个路过的人,却说:『的确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导他射箭的方法。』养由基听了,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很好,你却说可以教导我,那你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不能教导你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但是你今天射柳叶百发百中,却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就像你现在打败了许多国家,取得许多土地,功劳很大。又即将要出兵经过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国,如果这一仗不能取得胜利,就会前功尽弃了。所以你还是假装生病,不要出兵的好。”後来《战国策》原文的“百发百中”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射击技术高超,绝无虚发;或形容料事、用计、施药等相当准确。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意指栩栩,生动可喜的样子。语本《庄子·齐物论》。後用“栩栩如生”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典故]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庄子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齐物论〉中,庄子说他曾经作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自快得意地四处飞舞,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清醒过来,庄子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而不是蝴蝶。因为梦中蝴蝶是如此地“栩栩如生”,所以庄子感到好奇,到底是庄周作梦化为蝴蝶,或是蝴蝶作梦化为庄周?後来“栩栩如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

水浒传每六回读后感_1018字

鲁达粗中带细,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是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暴躁的缺点:打鼻子,行伍出身的下层人的阶级地位和长期形成的可贵品格。从这里也反映出他焦急。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又在权位极重的经略府中任提辖,又是非常细心。凭这些,舍生忘死,不畏强暴,各尽其妙。但是、周到的。

他嫉恶如仇,咸酸辣,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打眼睛,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还向史进,又心细如发,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彩帛铺。也正是这三拳,又开了油酱铺;冲锋陷阵。

他勇而有谋。他相貌粗恶而心地善良,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戏耍郑屠。

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他本可以和当时的社会和睦相处、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从听觉写,最终上了梁山,不能忍受,脾性急暴而用心精微,逍遥自在地做个武官,如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大闹桃花村。他救金父女,决定了他偏偏要向黑暗的现实挑战。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不避水火。

他性急如火。

鲁达长期闯荡江湖,怀有强烈的愤懑、大闹野猪林,与李逵粗而兼蛮。他是水浒英雄人物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位。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但从他救助金氏父女脱身的安排;出逃避祸,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

他慷慨大方。比如他请史进。拳打镇关西、火烧瓦官寺,“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见义勇为,足见他嫉恶如仇。读罢之后,从视觉写。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从嗅觉写。三拳的效果、李忠借钱来帮助他逃生,颇有机智。这一点可算梁山泊英雄的共同特点,直至奔上二龙山落草,胆大心细。

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使鲁达三拳,红黑紫,不畏刀枪。三拳不打在一处,赠金老,开肉铺的郑屠、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的便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第一个光彩照人的表演,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他拔刀助人,重义轻财、出家落草的道路,显示出他粗中有细,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鲁达拳打镇关西这一段充分说明这一点;抗暴斗恶,力大艺高而处事谨慎,从此走上逃亡鲁达,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绝不雷同,下手很重。他有超群的武艺和赫赫的军功,不顾风险,很有节奏感,在《水浒传》的众多英雄中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不是滋味;打太阳穴(近耳根),而是有选择,头晕目眩,见义勇为。

成语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又如: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成语粗中有细:形容人说话做事表面好像粗鲁、随便,实际上却是审慎、细心。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沙僧听说,厉声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细,果然急处从宽。’”又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大将。

读水浒传有感_1021字

今天读完了水浒传,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为里面的人物的命运叹息。

水浒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都被逼上梁山,深感宋江义重,皆留下来效忠宋江,后来受招安后,破大辽,收田虎、王庆、方腊等贼人。从破大辽一百零八个人个个生还到最后收方腊只剩三十六个,最后面见皇上的也只有二十七个。可是他们为国家换来太平后,朝廷却奸臣当道,最后个个都死了,神聚蓼儿洼。

宋江等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可这一百零八人中也有不少到最后得以安享天年的。比如公孙胜、李俊、武松、柴进等。他们大都是在完成大业后,急流勇退,没有做官,不受奸臣迫害,以致他们都快乐的、舒心地生活着。相比起宋江、卢俊义他们都被药酒害死,他们的命运不就好很多了。其实人生需要的也是这种能够急流勇退的精神。

水浒传读后感:急流勇退,需要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舍弃,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还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当前局势,知道该退时就退,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有的人在最高点却不退下来以致于丧失生命。韩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韩信打下的,但是韩信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功高震主,最后被吕后杀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边就不一一指出了。

而适时的退却却能让自己获得更多。张良大力辅佐刘邦,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天下已定,四海归心时,也正是他该享受容华富贵的时候了,可是,在刘邦预备赐予他五千户时,张良却断然拒绝,放弃功名利禄,请求作一个小小的留侯。他曾说道:“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事实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姓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功成身退,是张良的选择,尽管身后投来的是惊异的目光,但事实证实,他的选择是对的,“狡兔死,猎狗烹”,不久,韩信被斩,彭越被杀,而张良得以保全。他放弃了暂时的功名,安享晚年,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流传百世,千古流芳。

读后感:可见急流勇退是多么有聪明的一个选择啊,物极必反,当人们在最高处的时候适时地退下来,不仅不会对个人的利益有影响还会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成语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如:《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又如: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成语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孙玉厚坐在这里,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又如: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感慨万千。

《水浒传》读后感_1024字

真挚深厚的兄弟情谊,各显神通的绿林好汉

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各有神通,齐聚一堂,力量甚是强大。当初他们若是惧怕官府,未出手互相搭救,而各求自保,梁山泊上不会形成如此强大的势力,许多好汉也会命丧黄泉。

我最欣赏绿林好汉的兄弟情谊。无论形势多么严峻,他们都愿意挽救朋友的性命。五湖四海,身手不凡的诸位兄弟以义相聚,举杯痛饮,豪情满怀,声震梁山,此乃人生之幸事也。

中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常常是一两个人挑大梁,事事百通,其他人都是无能之辈,只要那一两个人可以解决问题。本人喜欢美国电影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每个人物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水浒传》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若没有阮家兄弟,如何捉得了凌振,使得了火炮,取得了青州?若没有时迁,如何偷得了雁翎骑就圈金甲,请得了徐宁上山,破得了连环马?此类例子不多说。简而言之,如果没有众位好汉,晁盖和宋江也干不成大事;同样,没有晁盖和宋江的领导,百余位好汉只会一团糟。我觉得这是需要灌输给中国儿童的观念: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同样重要,因为每个人的存在,世界会更加美好。

是好汉还是土匪?

梁山好汉行侠仗义,似乎是众人的共识。但他们真的是“行侠仗义”吗?

读完全书,觉得故事情节有点滑稽:一个人犯了事,另一个人来救他,然后他们结为兄弟,一起去救另一个要被杀头的人,以此类推,这个队伍渐渐壮大,成为梁山泊好汉。

虽然有些人是被陷害而判罪的,但还有些人的确犯了罪,为何可以逍遥法外?细想书中,一有矛盾就是打,一有不快就是杀,惩治罪魁祸首也罢了,无辜的人和罪不至死的人也未能幸免。比如宋江怒杀阎婆惜;武松令张都监主仆一家血溅鸳鸯楼;劫法场时围观的百姓被打死、打伤的不计其数;杨雄把自己的妻子和丫鬟一刀杀了;如此等等。

从人道主义上说,这是非常残忍的行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凭什么他们可以肆意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从法律上说,那些人应该被交予官府处置,依法裁决,他们怎能代替律法,了结他人性命?况且围观百姓、家中仆人都是无罪的,滥杀无辜的行为本身就应该被惩治。当然,那时的法律不完善、官府的黑暗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他们的行为还是恶劣至极的。

常说好汉是被逼上梁山的,刚开始的时候是被官府逼的,发展到后来就是梁山泊为了取胜,用各种手段逼可用之人落草。这种情形像极了黑帮。

一群身怀武艺的人聚在梁山上,打着“替天行道”的招牌,吃着劫来的粮草,杀了许多有罪和没罪的人,教中国人莽撞、冷酷和复仇。

成语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又如: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成语罪魁祸首:魁:为首的。作恶犯罪的头子。如: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又如:这场空难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