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读后感5篇1100字

整理了读《英雄》有感、缅怀先烈,勿忘国耻——读《抗战英雄》有感(1068字)、败者亦为英雄(1082字)、射雕英雄传读后感(1099字)、刘胡兰的英雄事迹(1125字)、读小英雄雨来有感(1132字)等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缅怀先烈,勿忘国耻——读《抗战英雄》有感_1068字

赤胆忠心吉鸿昌

吉鸿昌自幼即以岳飞、文天祥等为心目中的英雄,冯玉祥在招兵,于是他便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戎马生涯。1931年秋,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他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代表中国到美国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整个国家!”他表示:“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了!”他用草板纸自制一个牌子,用毛笔写着“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边注上英文。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人群,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气魄。吉鸿昌为国为民视死如归,他让更多的人懂得了爱国爱家。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恨不抗战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的绝笔,赤胆忠心,吉鸿昌也。

巾帼英雄赵一曼

面对白色恐怖,赵一曼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团政治委员。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赵一曼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率领部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寇在她身上用尽各种酷刑,但是令人发指的折磨没能让赵一曼屈服。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她在日寇的摧残下,痛得几次昏过去,却仍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就不投降,而是为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两份催人泪下,内容不尽相同的遗书,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赵一曼坚持信念,宁死不屈,实至名归巾帼英雄。

精忠报国杨靖宇

杨靖宇自幼仰慕英雄,日寇入侵东北,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抗日救国之路。1932年11月,杨靖宇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在这里,杨靖宇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敌人封锁、搜山,粮食吃光了,又无法生火和觅食,严寒和饥饿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杨靖宇带头撕下衣服里的棉花充饥,终于渡过了难关。由于他们的英勇顽强,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因叛徒出卖,他被敌军重重围困,只身战斗五昼夜,直至壮烈牺牲。

他,青年时即投身革命;他,令敌人闻风丧胆;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精忠报国,他就是杨靖宇。

战士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我,他们用他们的热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让我明白了现在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明白了崎岖小路已踏平,金光大道要靠我们开通,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缅怀先烈,勿忘国耻。所以,中国,你的明天是否阳光明媚就看我们的吧!

成语闻风丧胆: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如:唐·李德裕《授张仲武东面招抚回鹘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虏之术;岂止闻风破胆,益坚慕义之心。”又如: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弃尸累累。——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一章

成语义无反顾:义无反顾[yì wú fǎn gù],意指秉持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语本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源]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後,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典故]“义无反顾”原作“义不反顾”。“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有一年,汉武帝派唐蒙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由於唐蒙徵集民工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使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人民唐蒙的举动皆非皇上本意,并且恳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开发西南夷的行动。檄文中提到:边疆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待射,驰马进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汗流夹背,唯恐落後;即使身触利刃,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从没想要回头。就是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危难,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於朝廷,将国家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後来此篇文告原文中的“义不反顾”演变成“义无反顾”这句成语,用来指本着正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败者亦为英雄_1082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核下歌》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也不成。项梁怒之。籍却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虽学了一段时间不学了,但籍的天赋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力能扛鼎,即使是吴中子弟也都很畏惧他。曾见秦始皇游会稽郡,渡浙江时,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让项梁大惊,一眼就看出籍的不同凡响,忙捂住他嘴,说:“毋妄言,族矣!”这就足以见证他远大的抱负与自信。再看他军事方面。巨鹿之战无疑是籍的天才之作。当机立断地杀掉了宋义,并破釜沉舟,断绝退路。士兵们无不以一当十,抱着“不胜则死”的决心,以少胜多,最终大破秦军。天才不愧是天才。巨鹿之战后,项羽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只用了三年时间灭秦。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籍自立为“西楚霸王”。但项籍在核下之战败了。核下之战。那是当世两个军事奇才的首次战场对决。项王战败回营,汉军围困数重。满怀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到了晚上,闻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么?为何楚人这么多呢?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且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便和唱到:“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虞姬便凄然自刎。这就是历史上的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四面楚歌这个计策,成功的扰乱了项羽的心,使他做出了突围的决定。接下来的就是东城快战。“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快”也体现在这地方。但最后,乌江自刎。虽然他败了,可我还是佩服项羽。佩服他的远大抱负,佩服他天赋异禀,目有双瞳,佩服他的破釜沉舟,佩服他只用三年时间灭秦,还佩服他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败,是他不会用人。但是,他在那时候,又怎么能知道范增是不是忠心的呢?就像夫差一样,他认为勾践是忠心的,结果不是。在那时候,怀疑才是安全保障吧。都说项羽不会用人,可在那时,项羽又怎么知道范增忠不忠呢?一边是人心隔肚皮,一边是忠臣,谁知道相信那个呢?项羽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没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亚夫好几次向项羽使眼色,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块向项王示意,可项羽默然没有回应。不杀刘邦,这就是“妇人之仁”。亚夫才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可是,古人却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还有“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他也可称得上是失败的英雄了。

成语妇人之仁: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如:《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劚祝滩荒苡瑁怂礁救酥室病!庇秩纾何馔跤懈救酥剩拚煞蛑觥!鳌?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