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精选读后感作文大全1000字

本文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1051字)、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1004字)、扞卫童年读后感(1005字)、报任安书读后感(1049字)、读后感前序(1008字)、风筝观后感(1025字)、小时代的读后感(968字)、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1023字)等1000字左右的高二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_1000字

这本书读完已经很久了,今天在看另一本书的时候,翻起了这本书。你的孤独,到底是失败,还是犹荣。或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句。因为谁能知道谁在孤独,谁能知道谁在虽败。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这句话在告诉我,要想孤独且犹荣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会孤独吗?要是做一个坏人会三五成群吗?

这是一个选择题,把这个问题抛给世人。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到头了做了一次坏事的人,往往被人们说成是装了一辈子。一个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最后做了一次好事,人们常常会说其实他还不是那么坏。是呀!这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出现的问题。

你孤独吗?是不是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洗碗。是不是一个人在冷的时候只有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双臂。是不是在发现下雨之后一个人独自跑回家的寂寞。

我时常都会问自己:我孤独吗?看见谈蓝色的天空上飘过云彩,看见大海推来横着的螃蟹,看到没有止境的人流。有一天,时间定格在永恒,我知道路上孤独其实也是一副灿烂的阳光。

天涯海角,你在吗?海阔天空,你好吗?我觉得在孤独下你才学会了成长。你才认识了世界。你才知道,其实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有一天当你离开的时候,只有一个脚印证明了,你来过。就是这一个脚印当你在一回头的瞬间,已经被风儿带走了。活着的唯一证据,也从次消失了。

想要有大的建树,都要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质,血气方刚的血性,还要一颗守的住自己的心灵。你在走,风也跟着你在走。你在看,阳光也跟着你在看。你在奔跑,世界也跟着你奔跑。

所以不是你孤独,不是我孤独。只要我们发现一片美好,世界就是彩色的。绿水青山,清风明月,自有人间仙岛。就是这样的妙不可言让人们真正知道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什么?它就是你在高楼思念大地的芬芳,它就是你在高山思念大海的平静,它就是你在独处思念爱人的甜蜜,它就是你内心的独白。

你不孤单,因为有千百万个你。我不孤单,因为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学会一件事情,那就是承受,那就是改变,那就是体会。你会成为什么,往往取决于你自身的量度。所以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什么位置,不论在什么高度,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做人就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每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我们要修好自己这颗心。这样当热闹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宠辱不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想孤独过后,我们将会看到满园的春色。

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如:唐·刘氏瑶《暗离别》诗:“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又如: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朱自清《飞》

成语天涯海角: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意指“天涯海角”之“海”,典源作“地”。形容偏僻或相距遥远的地方。语或本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源] 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据《文苑英华·卷六八二·边防上》引)年号武平,国即清晏,君之闻此,宁不欣跃。但昔缘王事,游践贵乡,日想山川,依然旧识。吾既忝荷朝私,位逾台衮,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图。故乡如此,诚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载,化被无垠,浮海穷山,罔不咸格,投竿负鼎,驰步苍龙,崖穴丘园,争趋金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恋本乡,不能游宦,门中子弟,望遣来仪,当为申闻。[典故]“天涯海角”原作“天涯地角”。徐陵是南北朝有名的文人,自幼聪颖好学,八岁能诗文,十二岁熟诵《老子》、《庄子》。他本是梁朝官员,出使东魏时被扣留,後又被齐扣留,前後达六年之久。直到西魏攻陷江陵,齐和梁恢复邦交,徐陵才得以返梁。不久,陈霸先代梁自立,号陈武帝,徐陵遂仕於陈,位至太子少傅、左光禄大夫。徐陵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为宫体诗和骈文。当时国家的重要诏告文书,也多由徐陵起草,〈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南方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些地区自秦、汉、三国以来,虽陆续设立郡县,但与北方仍少融合。直到东晋,因为政治重心南移,南方民族才扩大和北方汉族的接触及融合。梁朝末年,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被称为“酋豪”或“洞主”,陈武帝在梁末时历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等职,久居岭南,与这些少数民族的领袖多有联系。所以陈武帝还在梁朝为相时,为巩固在南方的统治权利,便命徐陵代为致书,邀请这些酋豪洞主及其子弟,到建康当官或做客,同时做为人质。徐陵在文中先写如今天下无事,自己(陈霸先)位居相位,备极尊荣,追想故人,只可惜一在天涯,一在地角,相隔遥远,思念却不得见,因此盼故人或其子弟能来朝中游宦做客。後来“天涯海角”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偏僻或相距遥远的地方。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_1000字

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十分关心,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多有涉及。无论是对当时封建教育的讽刺还是批判,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下一代教育的深深关切。在《阿长与》一文中,“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时鲁迅吃的是福橘,橘子本应是酸甜可口的水果,而在鲁迅常来只是有点冰冷。在后文写道“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些礼仪十分麻烦,并不喜欢,更不赞同,并把其视为“磨难”。在旧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被封建思想所毒害,孩子们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一代代传承下去。有些礼节习俗是好的,但那些如《二十四孝图》中“把肉麻当情趣”的虚伪封建孝道是需要改变的。在《二十四孝图》中,“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琐记》中汉文教员不知道华盛顿为何物,以及不允许鲁迅看《天演论》,这些都能看出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的缺乏,老师受封建思想影响没有探知真理的愿望,对学生渴望真理的行为十分不满。导致学生无法受到科学的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制度,孩子们也要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父母用成人的方式要求孩子,一条条的规则框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在《五猖会》中,因为父亲要求我背书,“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父亲虽然是为了孩子着想,却不知已经伤害了孩子,原本兴奋的兴致,被毫不留情的扼杀。在《风筝》里自己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因此也不让弟弟玩。成年之后,当她向弟弟致歉时,“‘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这让鲁迅再也无法得到宽恕,也明白弟弟也被死板的教育所影响,下意识地觉得哥哥的话是不能违背的,弟弟失去了孩子本应有的天性与个性。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鲁迅急切地希望孩子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拥有孩子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放松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催熟”儿童。虽然鲁迅先生已经故去,但他的思想理念依然得到传承,现今的教育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拥有了更多发展空间,拥有了更多可以发表自已观点的平台。

成语多多少少:或多或少。如: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好生趋趋跄跄的,你争我夺,多多少少得些,哄的一声,又到那一边,仍旧募化去了。”又如:你多多少少与此事有点牵连。

成语毫不留情:指人丝毫不给别人留情面。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6回:“恼的是这个狗官不知听了谁的唆使,毫不留情。”又如:他毫不留情地开除了她。

扞卫童年读后感_1000字

年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孙云晓所着的《扞卫童年》。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这本值得一读的教育书籍,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受益匪浅。孙云晓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说“要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童年恐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中“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这一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反思良久。

读了孙云晓的《扞卫童年》,回忆自己的过去,不禁思考自己曾对学生的教育:自己把学生真正当孩子看了吗?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吗?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少?我除了希望他们考出好的语文成绩慰藉我自己那份虚荣心之外,又有多少爱是“纯粹的”呢?我的学生需要我这种“强买强卖”的无私之爱吗?现在,我真正的体会到,爱学生是没有条件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学生付出爱心。如果不能付出真爱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敏感地认识到老师对自己只是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他们的成长。

我觉得教师爱学生,不单要爱好学生,更要爱学习差的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阳光,让所有的学生得到沐浴,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坏学生。在学生的眼里感到老师的爱是公正的、公平的、无私的,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和依赖,这样学生有话愿意向老师倾诉和老师沟通。

教师爱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成长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当你觉得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时,不要灰心,更不要把学生打入冷宫,要耐心等待,教育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帮助中让学生成长。再者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会乖巧听话,也有的学生比较淘气。教师要看到差别,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给予尊重。应明确没有尊重就没有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应尊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如果因学生淘气就将其看作是有问题的学生,这样根本算不上尊重学生,教育的全部秘诀是真爱。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满腔的热情迎接那些淘气的学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爱学生是无条件的,只有这种无条件的爱,才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唤起学生愉悦之心,奋进之力,因此而走向成功。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成语打入冷宫:?颍河肽承┒式岷铣晌桓龃剩硎窘械囊馑迹焕涔汗糯实郯咽С璧暮箦斫诶淦Ч凇1扔魅瞬槐恢厥踊虬咽虑楦橹靡槐摺H纾核丫淮蛉肜涔?

报任安书读后感_1000字

流连于唐朝的风华,流连于宋朝的儒雅,流连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爱的,永远只是那独一的汉朝。虽然那里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有诽谤污蔑……但这仍不能阻挡我对汉朝的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让世人惊叹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跋,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盏指明灯的光辉。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正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以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历史经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无法回到纯白,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伟哉,司马迁!

成语夜以继日:夜以继日[yè yǐ jì rì],意指以夜晚接续白天,昼夜都不歇息。语或出《孟子·离娄下》。亦用来形容工作勤奋,日夜不停。[源]《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 ,不忘远。周公 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典故]“夜以继日”就是以夜晚接续着白天的意思,是说用夜晚的时间来继续做白天未完成的工作。这句成语出於《孟子·离娄下》,孟子以上古圣王为例,说明他们治国、爱民的德政。夏禹是个厌恶美酒而喜好有意义、合理言论的人。商汤持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用人惟贤,因此任用贤人没有固定的常法。周文王把已经安定的人民,视同伤者,加以爱护,不敢劳动;追求正道,彷佛永远没有终止,不敢自满。周武王从不轻慢身边的臣子,也不会遗忘远方贤德的诸侯。周公想要兼备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美德,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贤王的德政。当发觉做的有与圣王不合的地方,就仰着头思考,白天想不出来时,夜晚就继续地思考,幸而想通了,就会高兴地坐等天亮,以便立刻施行。“夜以继日”被用来形容日夜不停,在《管子》和《庄子》书中都曾出现。《管子·禁藏》说:一般人之常情,都会趋利避害。商人通商时,总是夜晚接续着白天,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赶路,是因为利益在前的缘故。其原文虽作“夜以续日”,其实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庄子·至乐》说:地位尊贵的人夜以继日为献可替否而思量,对於养护自己的形体就有所疏忽了。

成语立贤无方:指推举贤人不拘一格。如:《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又如:此必得虚名为国,淡名利,忘报复之人,柄政当朝,立贤无方,庶可人此。——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执掌》

读后感前序_1000字

这是2013年暑假,我17岁。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读后感。仗着自己读过几本书,我心中暗喜,这个嘛,难不倒我。

骄兵必败。

落笔之时,我真的犹豫了,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大脑一片空白。我有些惆怅的望望书架,密密麻麻的书,我开始嘲笑自己有些附庸风雅了。耷着头,我抱来一摞书,翻了一遍,是写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还是写高尔基的《童年》,还是《汪国真诗集》……不谦虚地说,这些书我都有涉猎,但是涉猎和精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走马观花,后者是如饥似渴。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瞧,我一个高中生,知识分子,连篇读后感就想几天,说好听点是一丝不苟,难听点是文思枯竭。

于是我想起了白落梅,白——落——梅,很美的名字,被誉为“隐世才女”,人称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可见其文学造诣多高。的确,我曾拜读过,她的文章很恬淡素雅,重点是她多读人,读林徽因,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三毛,写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读唐诗宋词,写下《半季花开情暖三世》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个人,读一本书,便有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可她读了多少本书,拥有了多少人的一辈子,这些人生,在她笔下,竟被解读的如此深刻,如此透彻,如此清越。他是真正的读书人,别人用眼读,她用心读。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这个喧嚣浮华的世间,她像一朵清莲用文字的香气宁静了多少人。

而我呢?我并非说自己也如白落梅一般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和白落梅是一样的,我欣赏她的文章,就像向日葵迷恋太阳,可我却没能想她一样解读,蜻蜓点水款款飞。

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位好的读者。这个“好”字就是深究,解读之意。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亦如此。

然而光看书,不深思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有几个极端,一是书呆子看书,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二是心浮气躁,又想博得美名,装模作样的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三是以书为宝,手不释卷却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后一种了。

诗人金波曾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他小时候喜欢做读书笔记,深究文意。一有什么感悟立即记下,而这也是他长大后诗作的源泉。我感慨颇多,他的作品来自他的笔记,而笔记不就是一个个零碎的思索?我明白了,于是趁着夏风,我写下这小小的思索,也希望,爱读书的朋友。请你也向我们这样做,放飞出一只只文学的白鸽。

成语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又如: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成语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如:林语堂《京华烟云》第一章:“木兰很敬仰她父亲,他一直拒绝逃离北京,一直拖延到七月十八。后来既然决定了到故乡杭州去避难,便冷静异常,从容准备,处变不惊,方寸泰然。因为她父亲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从不心浮气躁。”又如:做事就不能心浮气躁。

风筝观后感_1000字

实话实说,在平常,我对于《风筝》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是关注的特别特别少的。这一类型的电视剧,除了在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过以外,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了。不仅因为它被如今大量的网络剧、青青剧给埋没掉,而且和我们也不趣味相投,自然而然不是我们看剧首选。直到这一次,老师推荐的《风筝》,刷新了我以往对它的看法。

中国碟战剧的种类有太多太多,《风筝》仅仅只是其中一部。但是,我不得不说《风筝》是我目前所看过的剧里最能触动我的,感受最深的一部剧。该剧是以一名潜伏在军统高层、代号“风筝”的共产党员郑耀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从《风筝》这部剧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仿佛陪着郑耀先走过了他的一生。在郑耀先的一生里,我陪他笑过,哭过,痛过……虽说不上完全的感同身受,但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于这样的一个塑造得淋漓尽致人物,我内心由衷地敬佩,但也很心酸,很心疼。郑耀先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忘初心,承担着责任,默默承受着磨难与痛苦。其实在看《风筝》时,我个人并不希望他回到共产党,回到家,因为看到他回到共产党后,为了任务,为了信仰,他不得不完成他的使命,和他曾经亲如手足的兄弟关系破灭,妻离子散,背上各种不属实的罪名,切葱剥蒜扫大街……这样的他很痛苦。作为观众的我,真的难以平复在看这种苦情场面的心情。但是,我知道郑耀先他一定会选择回家,回共产党,因为他有信仰,也一定会坚守他的信仰。也因此,他更能打动我的心。

在看《风筝》之前,我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印象与看法,可以很直白的告诉你,就是一个坏的和一个好的的区别,也一直认为国民党就没有好人,没有情感,没有信仰,只有利益,只有自己,只会一昧的与共产党作对。但是看过这部剧之后,我知道我错了。国民党也是有信仰的,是有情感的,是有人才的。而且不得不说,在这部中,国民党中的兄弟情比共产党的情义更能感动我。像宋孝安、宫庶、赵简之、林桃、延娥等等都是优秀的国民党员,他们的为人,信仰,所作所为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这部剧,是他们改变了我曾经那过于片面的看法,让我了解到更多的社会现实,对于两党有了更多思考。

从初遇“风筝”到告别“风筝”,自己心里有种难以形容的感受,也特别的不舍。我的确陪“风筝”走完了他那不容易的一生,也在他这一生中学会了不少东西,对过去,对他人,对自己……又有了许多新理解,新感悟,新定义。很感谢《风筝》这部良心好剧,教给我很多东西,让我认识“信仰”,有幸遇到你。

成语妻离子散:一家子被迫分离四散。如:《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又如: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

成语所作所为:指人所做的事。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又如:二弟从前所作所为,我岂不知,只是我做哥哥的,焉能认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小时代的读后感_1000字

《小时代》是我们追过的小说,如今《小时代》也是我们看过的电影。

小时代里的四个姑娘性格各异,但却紧紧相扣,这就是让人羡慕不已的缘分。书中许许多多的场景都被立体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熟悉感是无法形容的。

《小时代》是小四最长的一部小说,写了五六年之久,在他而立之年也第一次拍摄出了他的电影。这部电影,给小四的影响会是一生的,给我们的记忆也是一辈子的。

电影中的毕业典礼,那首《友谊天长地久》是那么的熟悉,前段日子也才刚离开初中的学校,音乐老师楞是花了两节课教会我们这首歌。“友谊万岁,友谊万岁!”在电影院里左边坐着我初中三年同一宿舍的妹子,这首歌的调子让我们不约而同地看向对方,略微神奇的一刻。

前段时间,《小时代》电视剧的预告,真心让觉得三观被毁。我们心中顾里不是那个样子!我们的崇光不应该是超级完美的吗?为什么所有的角色都和我们心中的人相差那么多!这就是常常发生的,对小说进行改变的电影电视剧,都会和原著有很大的差距。

电影出来的时候,和同学并没有很大的欲望去看,是校友的花痴让我俩决定去看的。“东东和冬冬都超帅啊!”这个妹子男孩子性格,电影能让她花痴真的略微神奇,于是我们便去了。

崇光是这部小说里最被女生喜爱的角色,是万人迷,是心头爱,但是他也有让人心疼的故事。电影中崇光说出口的胃癌,让很多人忍俊不禁,其实他真的有胃癌啊,这不是拖稿的借口。

席城和南湘的纠葛是小说里的泪点之一,电影中只有寥寥几个场景,我们看的时候都会脑补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在两人的深深拥抱后,我们两个都在感叹:只看电影可能真的有点看不懂啊!

在高架桥上奔跑的戏,让人真心地有那么头皮一麻的震撼。这就是这四个人的感情,这就是这四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爱顾里的女王气质,南湘的艺术气息,林萧邻家姑娘的真实和平凡,如如的搞怪可爱。这一切都是小时代带来的精彩,这就是小时代。

小四的这部电影,评论是两极分化。小四这部电影确实是没顾忌未看过书的观众,但这部电影就是为小时代做的,把小时代的味道带到我们的眼前。电影的情节不是那么丰富,不是那么连贯,但是给了我们最原味的《小时代》。

电影里的美女帅哥是一大亮点,这是很养眼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吸引了很多少男少女,票房大卖啊!!!

原味《小时代》,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

成语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如:唐·赵璘《因话录》卷五:“柜初成,周戎时为吏部郎中,大书其上,戏作考词状:‘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又如: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成语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把李瓶儿笑的前仰后合。”又如: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前仰后合。——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_1000字

大殿,一位君王身着金衣坐在宝殿之上,大殿之下一位身着使臣服饰的臣子手握竹简,缓缓将其展开,一把卒了毒的匕首展现在众人眼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间,使臣手持匕首狠狠向君王刺去。君王一惊,马上躲开,随即跑向殿内的柱子,一人逃,一人追,殿内大乱……这便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场景。(建议将第一段场景描写改为故事梗概)

荆轲也许早就预料到自己去秦国刺杀秦王终将是以失败为结局,也许预料到就算成功刺杀秦王,也无法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他也许预料到……可是,他最终还是在在秦舞阳的陪伴下,毅然踏上通往秦国的路。

这是为了什么,值得去让他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他对燕太子丹的回报。

他感谢太子丹对他的重用,让他有崭露头角的那一天。虽然太子丹有怀疑过他,有催促过他,甚至有对他的不信任,但荆轲只是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佳句,便头也不回地去完成他的使命。在劣势下,他仍然牢记着太子丹对他的嘱咐“劫秦王”,而没有用淬了剧毒的匕首去直接杀秦王。

这便是古人口中的“义”。当年的徐夫人匕首已不知去向,那自古流传下来的“义”却流传到现在。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命和仁义两者不可兼得,千古忠烈舍生取义,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屈原力主变法强国,其忠义之心,天地可鉴。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再重用他。屈原被流放后,仍旧对楚国忠心耿耿,他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至郢都陷落,他心痛若刀绞。于是,他告别了他的薜荔,他的竹米,他告别了百姓,告别了楚国,投身于滚滚汩罗江中,以生命的结束演绎了最后的忠义壮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永远忠于国家,忠于百姓,胸存大道,舍生取义。在北京保卫战后,于谦深得景帝信任,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要报效景帝。他招募百姓屯田,加强西北边防,积极操练军队。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朝廷很快有了起色,于谦拥立景帝为王,而那时,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举动却自己带来的杀身之祸。

中华民族,总有一些人,舍弃自己的小义,去成全国家与民族的大义。而现在,他们仍旧——或隐于莽莽草原,或立于巍巍雪山,或潜于江河湖海,或居于茫茫戈壁……是他们镇守着我们的山河日月,成全了无数人的花好月圆,此谓舍生取义者也!

谷老师作文点评:文章观点鲜明,情感丰沛,中心突出,议论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但是第一段的场景描写不够全面,且与后文严谨的文字表达相比略显突兀,建议改为原文概述,与后文内容画风更和谐。

成语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如:《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又如:因此我给他个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成语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如:宋·晁端礼《行香子·别恨》词:“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又如:祝你们新婚花好月圆,白头偕老。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